黑河如何“点粮成金”
2019-05-22刘俊卿
刘俊卿
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农民采用机械化播种机播种小麦。
黑土地上劲吹“绿色风”,双子城里传唱“转型曲”。
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黑河市,一直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主产区,然而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特而不优,价值与价格错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片黑土地。
如今,改变已经发生。减少农药化肥,增加绿色有机,减少盲目种植,增加市场意识成为黑河市党政部门的工作关键点。2018年3月,黑河市开始全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并制定了《黑河市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
黑河市委书记秦恩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是立足黑河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进而推动黑河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
“经过2018年7个乡镇、2个牧场、2个渔场、2个林场的试点实验,黑河市开出了全国第一个张农业投入品负面清单,规定出化肥、农药、除草剂禁用目录。黑河市目前生产出的农林牧渔产品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标准,2019年全市将在3000万亩土地上全面推行绿色标准。”秦恩亭说。
围绕绿色实现快速增值
《财经国家周刊》:发展绿色农业,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对推动黑河市农业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
秦恩亭: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进口贸易大国。当前,加快绿色发展、快速释放农业比较优势的重大机遇期已经来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亩产 绿色农业示范区大豆亩产175 ~ 200 公斤,水稻亩产400 公斤,产量与历史上持平或略有增加。
农业占据黑河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也是优势产业,同时也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依托。黑河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天然秉赋,肥沃的黑土地上只种一季,严寒的冬季天然杀虫灭菌,有纯净的空气和水,特殊的物候条件还造就了许多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功能性,比如,富含生命活性物质的大豆、富含维生素的大果沙棘、具有保健功能的五大连池矿泉水等。
发挥黑河农业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黑河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黑河成为绿色有机功能性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提升黑河农业价值,实现黑河农业绿色快速增值,对加快黑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黑河市提出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秦恩亭:一年来的创建实践,证明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为农业加速增值,农民加速增收,乡村加速振兴找到了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已经出现鲜明变化。
2018年试点乡(镇、场)实行农业“三减”技术全覆盖,化肥减少2.6%,农药减少9.3%,除草剂减少7.9%;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显著提高,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稳住了单产,提升了品质。绿色农业示范区大豆亩产175~200公斤,水稻亩产400公斤,产量与历史上持平或略有增加,未发现有明显减产地块。
通过减少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增加配合饲料减少防疫药剂使用、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发酵还田、养殖场环境隔离保护等措施,降低养殖成本,生产绿色畜产品。每斤猪肉增值1元;牛肉增值2元。按年销售肉100万斤计算,猪场增加收入100万元;牛场增加收入200万元。通过这种种养循环模式,改善和优化环境的同时,也形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生态。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是由顾虑重重向普遍认可转变。我们刚提出发展绿色农业、功能性农业时,很多干部群众担心搞绿色生产、实行农业“三减”会降低产量、影响收入,顾虑重重,不愿意搞。经过实践,大家看到使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不但产量基本没减,而且品质上来了,市场更认可了,价格也有所提升,基本实现了由“要我发展绿色农业”到“我要发展绿色农业”的转变。
二是由卖“原”字號向卖“加”字号转变。过去农产品大多是“原”字号走出去,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少,大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更是没有意识到加工增值问题,“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路子没有走出来。今年不同了,逐步兴起了一批个性化绿色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办的“笨”字号、“特”字号、“绿”字号小微企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
三是由坐等市场向开拓市场转变。以前很多农民包括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坐在家里等着上门收粮,而且上门的多是“二道贩子”。现在,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都注册了商标、申请了绿标,线上线下营销同步推进,踊跃参加省内外展销,积极发展订单、定制农业等等,黑河的绿色农产品、功能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各大中城市,有的还走出了国门;同时,好产品也正在逐步卖出好价格。
多措并举提升附加值
《财经国家周刊》: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绩,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农产品附加值?
秦恩亭:首先,用工业理念引领。农业原料通过延长产业链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身价能够呈现几倍或者几十倍的增长。广大农村和市场上经常流传一句俗语,“种粮的不如卖粮的,卖粮的不如搞加工的。”它形象地反映出农业加工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事实。
目前,黑河市农业加工率仅为24%,分别比全国、全省低41和15个百分点,这是劣势,但辨证地看,发展精深加工的原料更加充足,空间更加广阔。应当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田间地头作为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车间,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做大第二车间,切实提高就地转化率、商品率,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要效益,把产量链和价值链拉长,尽可能把农业绿色发展的增值效益留给农民。
其次,用市场理念引领。种得好、产得好、加工得好,关键还得卖得好。拥有市场才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通过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树立市场观念,到市场上找自己的价值空间。注重开发高端市场,高端产品找到高端市场才能实现高端价值。注重开发细分市场,特殊产品要找到特殊需求才能实现特殊价值。
黑龙江黑河市黑龙江垦区格球山农场一家绿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速冻马铃薯。
我们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殊功能性,细化目标市场,深入研究功能性产品开发,使之融合国家大健康战略,特别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抓好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把卖食品变成卖健康,尽快将黑河功能性食品推向全国。
《财经国家周刊》:黑河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如何形成自己的标准体系?
秦恩亭:黑河市把生产出绿色有机功能性农产品作为创建的首要目标,已经积极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编制下发了《黑河市绿色食品生产准则、栽培模式及操作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三减”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绿色除草技术要点、农机整地播种技术标准等。
我们要求严格执行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田间管理档案。放大大豆、汉麻院士工作站作用,强化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学校的合作,深入研究功能性食用大豆、强筋小麦、鲜食玉米等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打造标准化养殖、健康渔业、浆果、北药等绿色技术标准,让生产的每一种农产品都建立一套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体系。
《财经国家周刊》:做好质量监管是确保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黑河市为此做了哪些规划,有哪些经验?
秦恩亭:抓好全过程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质量安全是生命。必须环环相扣、层层设防,把从严监管贯穿始终,确保农产品从产前准备到终端销售绝对安全、品质有绝对保证。
我们已经制定了负面清单,什么禁用、什么限用,都一一进行了明确,在生产的各环节都要严格对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绿色食品标准、负面清单来执行,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确保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控制在绿色生产允许标准量内。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基地与绿色有机功能食品营销和展示平台连接,真正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整个生产过程可查、可追溯。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同时,把好质量认证关。绿色有机功能性农产品生产出来,光凭嘴说好不行,一定要用权威的数据和认证说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是赢得消费者认可的“绿卡”。绿色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必须要有认证,这是市场的准入证明。要推动经营主体加快申请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步伐,上市之前必须要拿到这些东西,才能够真正把绿色有机功能性食品的品牌打出来。
攻坚克难再上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創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必然需要更多的投入,黑河市是如何解决建设资金难题的?
秦恩亭: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确实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投入作保障,光靠喊是喊不出来的。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在这方面不能等、靠、要,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拓宽渠道。我们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涉农文件逐条逐句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挖掘可能争取的资金来源。
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了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解决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中“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我们与农发行设立绿色有机农业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政府积极对接,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用好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为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加工提供多样便利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压力。推动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研究开发满足涉农主体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的新险种,进一步减少自然风险给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带来的损失,保障绿色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黑河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还面临哪些挑战?
秦恩亭:总体看,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土地流转制度影响投资意愿不够强烈。土地流转期限短、不稳定,流转合同基本一年一签,导致一些经营主体在绿色发展培肥地力、改造设备、革新技术等方面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二是农业绿色丰产技术不够成熟。在大豆绿色增产技术上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验探索,但是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产品的绿色增产技术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急需爬坡过坎、集中攻坚。
三是绿色农产品加工率低,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精深加工比重更小,仅占总加工量的30%,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好东西做不出好产品、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
四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品牌效应受制于发展规模。今年全市绿色认证面积尽管达到385万亩,但仅占全市播种总面积20%,占全省认证面积4.8%,单一品种尚未形成规模,致使绿色品牌难以做大做强。
五是一些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还不够浓厚。不善于和市场对接,习惯于吃老本、凭经验,坐在家里等市场,好东西找不到好买主,融资渠道单一,既不敢也不善于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支持。上述这些问题,体现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