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9-05-22冯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在,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贵州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现状,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教育方式两方面进行剖析,提出高校加强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原则和措施,探索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现状及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和理论为主导,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思想道德滑坡、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凸显,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亦越发重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等,体现了被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2]。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为本的社会关爱精神、以自强不息为动力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源。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正义等优秀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基和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传承者与创新者[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脉相承。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本研究以贵州省五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对1000名大二至大四的学生以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类等三类专业。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46份。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教育模式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践行现状
1.内容认知不足。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认识总体较好,选择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总体达到80%以上,但仍不够全面。选择“科学技术”和“其他”的较少。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文学作品等书籍中,且有少数人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受流行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大。认知是践行的基础和前提,若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髓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那么,自觉弘扬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动是难以促成的[4]。
2.内涵价值不明。知识水平大部分限于专业知识本身,自然科学专业学生只重视技术研究、忽视文化渊源,艺术类专业学生只重视艺术形式、不探究艺术内涵。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学生,却并未认为自身专业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
3.知行不合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价值观念问题中,选择“忠孝仁义”、“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勤俭戒奢”的均超过80%,然而对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感兴趣的仅有33.9%。认为可以提高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分别占72%和68.1%,而认为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和已在积极主动学习的却仅占49.2%和39.5%。其中,41.8%的人有兴趣却由于缺乏时间和途径、9.9%的人认为没有切实帮助而不会学习,功利心理影响较大。
(二)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教育广度不够。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占74.7%,来自学校教育的占56.4%,甚至9.0%的学生认为学校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也以专业课为主,覆盖面较少。学校的教育力度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学生对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又缺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2.缺少人文關怀。选择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知识本身为主的占63.2%,会融入自身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仅占43.0%。传统文化教育及思政教育长期以来过于偏重政治伦、理教化,整体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过多关注社会价值,忽视其对人的自我发展价值[5]。
3.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将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中。学生喜爱的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民俗文化活动等生动的实践活动较少。思政教育和实践活动仅占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35.5%和30.7%。尽管选择学校开展相关讲座和艺术活动进行教育的达到68.4%,然而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活动数量不够,实际能参加者并不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空泛刻板,受众者也以专业学生为主,难以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三、传统文化教育原则
(一)包容自信
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鼓励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帮助他们学会鉴别和吸收,肯定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学习运用。
(二)公正客观
提升文化认同感。以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剧等文化作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了解,沉淀为经典的流行作品必然有其文化内涵作支撑。享誉中外的中国艺术家及作品,正是因为其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同样,外来的优秀文化亦是反映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与时俱进
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与当下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认清了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人生价值的导航作用,才会抛弃成见、去除功利、自主学习。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立机制体制,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两课”教师、团委、学生处以及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能在思政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内涵教育,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发挥力量。
(二)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
1.加强专业课、选修课及“两课”教育。创新课堂教育方式,用生动的模式传播生动的文化。对专业学生,加强其内涵的延伸、继承的使命感培养。对非专业学生,加强开辟公共选修课途径。多开设学生更易感兴趣的艺术类鉴赏等通俗易懂课程。目前,“两课”中还没有传统文化教育这门课程,建议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纳入高校教育重要内容[7]。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博物馆、美术馆等相关文化基地是学习最直观生动的资源。利用社团活动、党员活动等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时间实地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在各民族传统节日,校园活动日等,开展展示文化特色的辩论赛、小品、歌舞、讲座等系列活动,配合海报、广播、手机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
3.发挥新媒体的助推作用。优秀的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文艺作品有着受众面大、传播途径快、影响大的特点。如《百家讲坛》、《国家宝藏》、《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合;“故宫博物院”等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用漫画、实时照片、视频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示。教师可通过喜闻乐见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鉴别真伪优劣的能力。
(三)发掘高校自身及本土文化的资源优势,带动传统文化热潮
对于贵州这类文化资源本身相对匮乏地区的高校,更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以特色专业为基础,与校风校训相结合,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高校自身文化特色,树立全校文化氛围。各专业围绕学科内涵,将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教育活动,让专业走出去,使专业人员提升素养的同时,外行人亲身参与接触,感受文化氛围。
综上,高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与思政教育交融互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3-28.
[3]沈晓梅,姜明栋,李亚飞.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8,(05):72-75.
[4]谢守成,程仕波.大學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2):67-70.
[5]訾同超.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疏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82-83.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7]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6.
(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贵州省教育厅2018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fdy45;作者简介:冯洁,工作单位为贵阳学院,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