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同志文化思想哲学解读

2019-05-22黄凤华丁丽琼

祖国 2019年7期

黄凤华 丁丽琼

摘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经据典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在内政、外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共鸣的作用。对于习近平同志文化思想的解读,必须包括习近平同志对于文化本身的理解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哲学的立场,解析习近平同志对于文化思想的论述,意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做一次理论探索。

关键词:习近平同志   文化思想   哲学解读

文化作为中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载的不仅是文字。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提到:“文,所以载道也。”①,陈来先生解释说:“‘文是服务于‘道的,道是内容,文是形式。”②马克思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③文化与哲学的联姻使文化得到哲学的支持,哲学成为“文化的灵魂”。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哲学成就了改造世界的可能。

一、本体论:习近平同志文化思想乃礼乐之道

《礼记·乐记》首篇《乐本篇》中有言:“是故先王慎所以感知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习近平同志文化思想深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礼乐之道。

(一)礼乐之道之仁爱精神。习近平同志文化思想的首要之义就是“人民是第一位的”。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写出未来文化工作的重点是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这一“爱人”的目标。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又进一步强调这一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思想,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那就是“仁爱世界人民。”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这是一个大国领导人对于“亲仁善邻”文化的继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思想的传播。精神自信,是民族不自卑的根本,是仁爱中“兼爱”的最终诠释。

(二)礼乐之道之和合精神。“礼之用,和为贵”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朱熹认为:“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④陈来先生在《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中提到另一个“合”字。他认为:“以‘合为上,或者‘以合为本,这个‘合不是‘和谐的‘和,是合作的合、合一的合。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处理民族、国家这类事物时,强调合一高于分立。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里,这是管理国家很重要的价值观,不赞成分立。”⑤文化为用,要从容不迫,更要合一。习近平同志在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百姓日用而不知”讲的就是核心价值观要入脑、入耳、入心。价值观是老百姓的事情,是关乎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问题。如果只有少数人知道、少数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就会被束之高阁,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日用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做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所谓不知,就是不知不觉地践行着核心价值观,不是拿核心价值观做样子,不是挂在嘴上、说给别人、与己无关,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然、习以为常地循着核心价值观思考、行动。和谐于生活,合一于行为,化民于无为,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于“和合思想”的发挥。

(三)礼乐之道之敬德精神。有礼必敬。《礼记·曲礼》开篇就有“勿不敬”,郑玄注曰:“礼主于敬。”《礼记·乐记》讲:“致乐以治心”。礼乐教化的实质是“治躬”与“治心”相结合,做到表里如一,而这表里如一的结合点就在“德”。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习近平同志所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过去五年的道德建设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中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同志坚持将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两翼之一来抓,养民之身的同时养民之心。习近平同志关注百姓的同时更加关注党内同志的思想道德建设,他关心党内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关心他们的生活。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家风问题,他在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会议上教导大家说:“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家风看似小事,但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的家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家族文化,还是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习近平同志关注领导干部的德行,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个人德的起源抓起,这是对德的敬仰,更是对“敬德”思想的认可和传承。

二、方法论:习近平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乃人文精神的整体论

蒙培元对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曾经讲:“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的机械论哲学,它是一种整体论的生命哲学。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其方法也是人文主义的方法,包括人的‘自我实现,包括‘安身立命之道。”⑥习近平同志在文化建设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同时更加关注中国人民的切实需要,同时又以制度的形式保证需要的真实获得。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民对于物质的强大需求也实现了。今天讲‘自我实现,甚至讲‘民族实现,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机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与新一代领导班子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口号。他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关于自我实现,最大的莫过于整个民族的实现。“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梦作为实践的导向,还需要要实践的抓手。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以后,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融入国民教育,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讲话中有:“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抓手,“‘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习近平同志不仅重视文化意识领域本身,更重视文化的宣传。他强调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在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箴言是新时代舆论工作的“航标”,也是保障我们人民群众耳朵听得真切、眼睛看的真实的保障。如何能够更好地完成“自我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最大矛盾已经改变成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势在必行。201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文化改革的好与坏如何判断,这需要有制度的保障。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只有立法优良才能实现善治的目标。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法治、改革、梦想、价值观共同发力,才能够满足真正意义上中华文化的“安身立命”。

注释:

①《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周敦颐集》,第34页。

②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8年第三次版,第37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陈来.核心文化与核心价值[DB/OL].人民日报,2015-04-28.

[3]蒙培元.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动态,2003,(10).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1]黄凤华,本科,高级讲师,中共济宁市梁山县委党校,党史党建;[2]丁丽琼,硕士学历,讲师,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