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MS3+9”新模式探究
2019-05-22陈可涛张莉
陈可涛 张莉
摘要:通过对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的调研,对不同建设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比较分析,探索出了更加适合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三阶段九环节”新模式(简称MS3+9)。平台建设、制度建设、项目扶持有机衔接,使得大学生“创业有平台,过程有保障,后续有扶持”机制常态化。
关键词: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 新模式
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创办微小企业,不断摸索创业途径,积累创业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创业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对创业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减少了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
通过对全省近30所职业院校的调研,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的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创业实践的效果与学生期望值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不同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調研、比较分析,结合我们多年来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探索出了“三阶段九环节”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简称MS3+9),并率先实施。
“MS3+9” 模式是将整个过程划分三大阶段九个环节,各阶段、各环节有序衔接,平台建设、制度建设、项目扶持有机结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多方参与,导师学生积极配合、良性互动,是一种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创业实践新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本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创业实践的实效,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第一阶段:平台建设阶段(资源整合+校企合作+平台搭建)
通过调研,职业院校数量有限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但是鉴于职业院校办学资源、场地、资金等的限制,短期内新增或新建创业实践基地的可能性不大。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资源整合
近几年职业院校发展迅速,大多数都新建或扩建了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教学任务外,大多数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挖掘或整合这些校内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通过设备租赁、场地租赁、资源共享等方式用于大学生创业实践。不少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利用校内实训室的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游轮、航空模拟器等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假期夏令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双丰收。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校内的环境监测实训室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其创业项目:弘康安室内空气净化有限公司,在省市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
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将校内的部分商业机构(超市、商店、打印社、快递站、餐厅等)以优惠的价格优先租赁给学生经营,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机会。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合作的方面主要涉及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涉及较少。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辅助,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实践基地。企业通过场地、资金投资等方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获得智力资源和合作伙伴,扩大企业知名度,从长远发展中获得经济效益;学校依托企业的项目经营管理和融资能力,引进创业资金和社会资源;学生依托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践基地,借助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资源,创新创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提升,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不少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淄博职业学院与青岛光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潍坊职业学院与京广传媒、汉鼎才智等企业合作设立了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汉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银枫众创等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探索实施“双轨并行,校企结合”创业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大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使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创业实践。
二、第二阶段:制度建设阶段(项目遴选制度+权责制度+管理制度)
创业实践基地需要科学规划、制度管理、专业团队运营,才能发挥其项目孵化、管控风险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创业实践基地的管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基地管理比较混乱,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项目遴选科学化
项目遴选要形成规范且易于操作的程序,并逐渐制度化。例如评审专家的选择标准、项目遴选的方式和具体程序、项目的市场和风险评估的方法等方面形成规范的制度文件,并尽量细化、量化。避免项目遴选中院系平均分配现象,更应该杜绝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同时选择创业项目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创新性,更应该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综合考虑地域经济特色和消费群体的特点,选择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让学生在短期内可以看到直观的利润,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权利责任明确化
学校资源或社会资本参与的创业项目,一定要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益关系,尤其是厘清股权和分红的比例,以书面协议或合同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保障学生利益的最大化。
(三)日常管理精细化
创业实践基地由专人负责,制定计划和规章制度。负责办理学生的入驻、退出手续,建立运营档案;对入驻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组织创业者开展座谈、观摩等实践和交流活动,负责对外宣传联系;做好安全工作,维护创业实践基地公用设施,保持正常经营秩序。
三、第三阶段:项目扶持阶段(项目指导和诊断+跟踪服务+资金扶持)
大学生在创办和经营企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跟踪指导和后续支持服务。职业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的项目扶持机制和多种形式的的创业扶持方式。
(一)项目指导和诊断
职业院校聘请校内和校外的专家(创业培训师、优秀创业者、风险投资专家等)组建项目扶持导师团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团队辅导、一对一指导等形式指导和诊断大学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营销策划、产品销售、财务预算、人员管理等),帮助他们扩大规范经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
(二)跟踪服务
職业院校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源对接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各方面的服务和优惠政策,帮助学生解决公司创办和经营过程中的政策和程序性难题,提高学生创业的效率和积极性。
(三)资金扶持
资金往往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首要和主要难题,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和扶持。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拿出一定比例的办学经费作为专项资金,主要通过补贴(项目补贴,房租补贴,场地补贴等)和奖励(创业项目奖、创业大赛奖励等)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例如借助校企合作企业或单位,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或优秀创业项目奖励等形式,以及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国家一次性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导师团队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使用和风险管控进行指导和规划,减少创业实践中的资金风险,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利益。
与此同时我们对不同模式下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学生参与度、满意度、参与创业率、创业成功率)进行了差异性研究。目前反馈的结果显示,“三阶段九环节”建设模式(MS3+9)效果最佳,其中学生的满意度、创业成功率均明显提高。我们坚信“MS3+9”模式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实践机会充足,学校、企业、社会、学生良性互动等优点,有效做到了“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导师与学生结合,充分调动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湿著的效果。
构建常态化的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使平台建设、制度建设、项目扶持有机衔接,使得大学生“创业有平台,过程有保障,后续有扶持”机制常态化,源源不断地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创业实践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事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霞.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2]曾一帆.高职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协同发展探析—基于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视角[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陈可涛,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