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与策略
2019-05-22郭莹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本质上,我国近代大学都是外国人推动下创办的,早期大学都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本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开始了独立自主办学之路,取得了较大成就。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脚步不断加快,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国际化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外合作大学模式,以2004年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以在学校内建立学院的模式,在全国各个大学中都有广泛普及。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采用中国教育管理模式,自主管理,引入国外先进课程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是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和科研学术条件较差等问题。我国一直是人才输出的大国,技术依赖性强,科学诚信体系还有待完善,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果能够大力提升高校教育水平,那么就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
一、我国中外合作教學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
2015年10月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具体提出五点方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成本相对较低,随着千人计划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建设标准还有待完善,目标趋同性还有待改善,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协调,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国际化战略机制还不够完善,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化的宏观指导、引导和督促。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交流发展迅速,国内外学历学位互认工作逐步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大量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被引进。中外合作教育不但能够引进国外先进模式,还能够引入国外的资金、人才、技术,全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为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逐步完善教学体制来提高涉外教学水平,严格把关准入环节,简化审批制度,开展系统评估,完善退出机制,加大信息共享和交流力度,重点开发核心技术领域和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增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同时推动社会力量给予境外办学一定的帮助。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培养、海外建校、吸引人才等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三)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
截止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累计出国留学人数将近500万人,为千人计划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2016年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奖学金费用比例大幅增长。国内院校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是高水平大学和国外教育机构展开合作,以投资或者是合资的方式建立国外大学的海外分校,或者一个、几个学院,比如亚澳商学院、津桥商学院等可以采用“2+2”“3+1”等模式,毕业学生获得双学位。授课上可以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也可以全部引入国外教师,严格执行国外高水平教学管理体制。无论是国外完成学历教育,还是完全在国内完成学历教育,中外双方都要互相确认课程和学分。
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困境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盲点
第一,大学国际化依然仍重道远,无论是理念还是在科研水平上,都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大学缺乏国际化视野,在学术上声誉较低,科研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果缺乏绩效评价机制,双一流大学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对国内外大学的差距认识不足,不能指导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第三,中外合作办学以高收费为主要发展模式,生源的成绩较差,类似基础教育捐资助学的模式,很多人报考纯粹是为了学历镀金。这就造成了很多办学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二)政府方面还需要努力
第一,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落后于教育实际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约束和引导很强,但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政策出台和实践却出现法律滞后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管理、办学要求和教育创新等方面都和教育实际发展不相符,相关的支持政策和配套制度较少。同时境外合作办学已经有了实践,但是相关的监管和审批制度还没有跟上,重收费轻监管,评估相对滞后。最典型的就是国内常见的“2+2”模式,这类院校管理相对松懈,学费较高,实际上成为了国内高校盈利的来源和国外高校预科培养的基地。现行评估制度行政化色彩严重,信息不透明,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缺失,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三)中外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
第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都相对不足,学科建设、学校治理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缺乏国际支持,一般只是借鉴国际知名大名的经验和模式,但是实质性国际交流平台太少,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不完善。第二,国外高校经费投入较少,政府经费投入本身存在不平衡现象,集中于东南部发达地区,国外高校更多的是以国内高校为平台,扩大生源群体,真正的资金投入不多。第三,国外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转化率低,尖端学科的技术支持不够。
三、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改进
在课程引进方面:通过打包引进、双方共建、对外输出等模式,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学科,以及相对应的课程教材、师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聘请国际知名教授开设国际课程,加强学科、专业的国际化融合,加快国外优秀教材翻译的步伐。师资方面:香港各个大学师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外籍教师的比例占到将近40%,这造就了香港很高的教育水平。目前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也在积极引进外籍高水平教师,同时建立科研经费培养优秀人才,通过选派优秀毕业生作为后备师资,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学校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比如南开大学实施《南开大学教师国际化支持计划》,改善派出教师工资待遇、鼓励学术成果国际化、设立青年教师国际化发展基金、设立国际化人才奖。科研合作方面: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加大政策保障,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园孵化试点,明确前沿产业方向,推动产业前沿的学院国际化。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室设备齐全,器材充足,场地足够。加强和国际高校科研组织的合作交流,打造国际化科研队伍,利用高福利留住国外优秀人才,培养具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的团队。和多家国际优秀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帮助学校实现校企合作转型。
(二)中外合作办学治理的对策
第一,政府要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和准入机制,实施规范许可证制度,切实打造高水平教学体系,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指标,重点倾向于技术科研指标。第二,健全监管评价体系,加大信息共享和高校教育信息透明化,除了政府监管之外,还要引进国际权威的评价中介机构,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第三,學校方面要明晰大学章程内容,健全院校规则、制度体系,完善章程制度。构建一套完备科学有效的共同治理的内、外部治理结构,设置高效、明晰、合理化的内部执行机构,建立良好合作机制。第四,建立学术科研导向的治理机制,减少行政化色彩,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高校管理特点,让科研人员主导学术研究,学校、社会、企业和政府做好外部监督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三)提升中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明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双一流大学的目标,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科研技术和人才培养为导向,让不同层次的高校加入到双一流建设当中。第二,各个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与国外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建立技术交流和科研共享平台。第三,引进国外科研极端人才进入我国高校任教,推动核心技术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构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中外大学合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要改善这些问题根本上还在于提升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国际声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黄文祥,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初探[J].职教论坛,2016,(25),17-20.
[2]Kolajo Paul Afolabi, Candice Bocala, Education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M],2010:13-35.
[3]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3-14.
[4]廉维亮.建设“双一流”需要加大国际合作[N].人民政协报,2016 -03-10(014).
(作者简介:郭莹,硕士,讲师,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外事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