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校园课本剧的教育价值
2019-05-22王继兵
王继兵
课本剧是把课本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成舞台剧的故事呈现形式,它以课本为蓝本,以校园为载体,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从广义上说,课本剧是戏剧的一种,近乎于古代戏曲中的折子戏和当代话剧中的独幕剧,且兼具戏文特色与舞台艺术特征。从本质上说,课本剧是教育戏剧的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改编成戏剧样式,以高度集中的时空转换、激烈碰撞的矛盾冲突、彰显性格的人物语言等进行剧本创作和舞台搬演。这样,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和师生共同观赏、品评等一系列环节,完成一次“渐进式教学”和“创造力教学”的跨越。一般说来,课本剧具有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性、学生自编自演的体验性和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性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校园课本剧联系着戏剧与教育
教育戏剧起源于卢梭的教育理念,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成学习目标。西方教育界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香港教育戏剧名家黄婉萍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激发参与者对自身、别人和环境的认识,从而达到个人成长目的”的教育方法。20世纪末,教育戏剧在国内教育界兴起,近年来越发受到大家的重视。无论从国家层面来看,还是从学校和社会层面来看,都对教育戏剧十分关注和重视。
教育戏剧不以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目的,而是运用戏剧元素设计各种体验活动并将其渗透到教育中,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参与其中领略知识的意蕴。董建教授认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课本剧紧密联系着戏剧与教育,将学生阅读的文本通过舞台搬演加以提炼展现,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积淀文化底蕴、深入探究、彰显自我、树立自信,从而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以更好的状态应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当下,校园课本剧追求的是“卓越的教育”。余文森教授认为,卓越的教学是“独立性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卓越的课堂是“生命性课堂”,教学过程将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即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剧中人物形象的舞台呈现,切身体会“我就是剧中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坦然地面对未来。而校园课本剧能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教育戏剧天使投资人冯小刚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都要投入到角色中……小朋友不知道自己一生会成为什么样的角色,但我觉得表演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演好生活中的角色。”让高中生参与校园课本剧的编演,意在让他们通过扮演课本剧里的角色,能够更好地“演好”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
二、校园课本剧拓宽了现行教学渠道
校园课本剧关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语文实践的环境,对拓宽现行高中语文教学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戏剧篇目很少,以苏教版为例,仅有四篇:《长亭送别》(节选)、《雷雨》(节选)、《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辛德勒名单》(节选),相较于小说、散文来说是少之又少的。而校园课本剧则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弥补了戏剧文本的不足,创新了学科教学内容。
一是校园课本剧打破了千“课”一律的戏剧文本课堂教学模式。现行高中戏剧文本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鉴赏式、研究式和应考式等。而“应考式教学”尤为盛行,它固化了戏剧文本课堂教学程式化的模式,抵触和排挤着“体验式教学”。而校园课本剧及其表演,得以让学生从阅读戏剧文本的课堂走向自编自演课本剧的第二课堂——舞台。在舞台上,学生由单一的阅读者转变为角色扮演者。在演绎的过程中,如果“我”是屈原、重耳、荆轲、探春、苏比……那舞台艺术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思想、性格要通过“我”怎样的表演才能在舞台上得以展现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表达的主旨应通过“我们”如何呈现给观众呢?这样,校园课本剧就为学生由“读”“学”文本到“写”“演”剧本的过渡搭建了一个学习延伸和跨越的平台。学生以“编”戏促学,以“练”戏进思,以“演”戏显神,以“观”戏悟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二是课本剧的排演过程是一个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剧中人深入对话,感受到、创造着并呈现出典雅的美、悲壮的美或荒诞滑稽的美……这些审美体验、创造美的实践和表现美的享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心灵。此外,道具置办、舞台调度等都需要学生用美的心灵去体会,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用美的双手去创造。而组织学生观看、品评课本剧,还能使更多的学生体會到这种“立体的美感”,提升其审美情趣。
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同样,让学生从美的戏剧中找寻美的东西,也是拓宽学校美育的有效途径。
三、校园课本剧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阶段开展校园课本剧表演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奠定基础。
一是提升文化道德修养。校园课本剧的编演,是学生回归经典、品味经典、再现经典的一段难忘经历,是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一次艺术享受,更是学生颂扬美好、鞭挞丑恶、陶冶情操的一次灵魂拷问。譬如,在开展“直面人生”的专题教育活动时,可通过对课本剧的编排,使屈原、霸王、周萍、贝尔曼等“剧中人物”都走向死亡,虽然表现出一样的“死”,却具有不一样的“价值”。校园课本剧的选材可跨越古今中外、主题多元化,因此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更加“直面人生”的课堂上提升文化与道德修养。
二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戏剧是集体的事业,一切人员,都应该服从于演出的思想任务,服从于整体演出。”譬如,在编演《警察与赞美诗》时,从初期的剧本创作,到遴选角色,到反复排练,到舞台演出,以至于道具选配、舞美设计等,都离不开群体的协商、磨合与协同完成,离不开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智慧,其中还包括相互的倾听、理解、沟通、合作和包容。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们表达创意、化解分歧、达成共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是发展自主创造能力。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校园课本剧注重行为主体的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在编剧过程中,依托课本,自主参与,对文本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实践证明,学生们能从众多课文中,自主选取诸如《重耳之亡》《荆轲刺秦》《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充分体现爱国情怀、崇高精神、人性光辉和反映特定社会时代风貌特色的题材,折射出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诉求。
四是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一台戏的台前幕后,均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强化责任意识的过程,是学生践行责任担当的过程。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精神,是新时代赋予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通过课本剧的编演激励学生,用角色扮演和分工协作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也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渗透责任担当教育。
四、校园课本剧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要想取得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借助高质量的教育手段。校园课本剧作为一种载体,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秉持“让师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开第二课堂,让师生共同发展和成长。如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的艺术节、歌咏节、科技节等,已形成了固本强校的合力;而开展校园课本剧大赛,则是对艺术节活动形式的一次大胆创新,旨在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品牌,寓教于“剧”,寓教于“演”,立体育人。
2014至2017年,学校共组织了近五千名学生创作、表演、品评了近五十部课本剧。在这些剧目的表演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审阅剧本、说戏评戏、积极引导,完成了学科教改的探索实践,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活化了学校的德育路径。可以说,校园课本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成为众多学子青春记忆中的“珍藏版”,更是家校共同关注和期待的一场文化艺术“盛宴”。
校园课本剧的大胆实践,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和观赏性的教育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精神、高质量地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些由学生编写的优秀校园课本剧、由团队演出的精彩影像、由著名特级教师做出的精彩点评、由师生写出的戏剧教学专题体会文章,都成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戏剧校本课程的珍贵资料。今后,在立足校園课本剧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大力开发校园“英语剧”、校园“心理剧”、校园“情景剧”,并成立剧社,为更多精品的打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