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工艺“传统”的认识
2019-05-22钟朝芳
钟朝芳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工艺领域出现许多对立现象,如传统化与西方化的对立,手工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对立,还有工艺内部的“美术工艺”和“传统工艺”的对立等。1[日]隼瀬大輔撰,〈『工芸』における『伝統』に関する一考察〉 ,载《大学美術教育学会美術教育学研究》第 49 号,2017年,第327 页。但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本是对立双方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有了趋同与合并的倾向。工艺领域对立现象的消解,引起了日本相关人士的重视,他们担心日本工艺的发展会迷失本来的方向。于是,关于工艺“传统”的探讨一直未曾中断,并不断衍生出丰富的内涵。
一 工艺“传统”的历史描述
日本的“美术”“工艺”“工业”等概念,都是在明治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受欧洲概念分类方法的影响而成立的。2[日]佐藤賢司撰,〈工芸概念の再考と工芸教育(II) : 近代批判を内在させた近代思想としての民藝〉,载《上越教育大学研究紀要18》第1 号,1998年,第379 页。“工艺”这个词是在明治3年《设立工部省的宗旨》中第一次被使用,里面写到“西方各国的开化隆盛,完全是因为铁器的发明、工艺的进步。”3[日]铃木健二著,《原色現代日本の美術第14 巻》,小学館,1980年,第131 页。工艺研究家前田泰次将“工艺”定义为“人类在生活中为了让生活更加舒适而制造各种用具器物的活动,即制造生活用具的活动便是工艺。”4[日]前田泰次著,《現代の工芸》,岩波書店,1975年,第16 页。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一般情况下,工艺和美术是相对的,它们最大不同点在于:美术是为了欣赏而作的作品,而工艺则是为了实用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认定二者分别是‘看的艺术’和‘用的艺术’。”5[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 页。上述学者对“工艺”的思想认识既来源于日本传统工艺的历史,也来自于西方各国思想的“开化隆盛”。日本大多数工艺品都是采用来自于日本各地的土、木、漆、金属、纤维等材料或半成品,运用传统的工艺技术巧妙加工而制成的。在电力、化石燃料等新能源革新之前,主要是通过手工(虽然也有一部分是使用了水力能源)进行制作。日本多数工艺技术都是在江户时代各藩积极支持工艺产业振兴,大力繁荣当地产业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日本学者把近代工艺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6[日]金子賢治著,《美術史の余白に工芸·アルス·現代美術》,美学出版,2008年,第101 页。
第一个时期是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工艺=工业”时代。佐藤贤司认为,“工艺”和“工业”的概念在当时还处于未分离的状态。此时工艺的发展包含着“殖产兴业”7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这样的政治性的国家意志。8[日]佐藤賢司撰,〈工芸概念の再考と工芸教育(I) 明治初期の工芸概念形成に関して〉,载《上越教育大学研究紀要 17》第1 号,1997年,第426 页。在这个时期,制造方面还没有出现机械化,生活用品都是通过手工来制造加工。“工艺=工业”的理念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的。
第二个时期是明治初期之后的出口工艺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工艺担当起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和文化发展(西方化)的双重重任。由于当时的国策是获取外国商品,因此日本工艺品也向欧美国家出口。当时出口的工艺品生产较为在意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出现了过度装饰和过分夸张的所谓“日本风格”,这其实是带有西方审美意识的日本工艺品。
第三个时期是大正中期至昭和初期,这个时期是出现个体工艺家的时代,日本工艺分化为“纯粹美术”的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工艺。9[日]樋田豊次郎著,《工芸家『伝統』の生産者 》,美学出版,2004年,第16 页。一些工艺家对明治时期出现的过度装饰和过分夸张的“日本风格”持有怀疑态度,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工艺的本质特征,并对明治之前的古典作品进行研究,力图复兴“传统”,创作出了不少富有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工艺作品。
第四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艺细分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设计观念迅速涌入日本,冲击了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工艺家和匠人们在积极吸取外来艺术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探寻本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工艺得到迅速发展,并细分出四种类别:①传统工艺、②展览工艺(创作工艺)、③日常手工艺、④前卫工艺。
综上所述,日本对“工艺”概念的认识,是随着工艺自身现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中尽管受西方工艺及其审美意识的影响,但日本学者和工艺家都能认识到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坚守工艺的“传统”,时刻警惕本土工艺被异化。即使是变革,也将“传统”与现实相适应,互生互动,掌握变革的主动权,在向现代工艺多样化的拓宽和发展中,还能保持其风格的鲜明性与传统的本质性。
二 工艺“传统”的理论阐释
根据日本《新选汉和词典》,“传统”是指某个民族、社会、团体经由较长历史孕育、传承下来的信仰、风俗、制度、思想、学问、艺术等。10[日]小林信明著,《新選漢和辞典》,小学館,1985年。“传统工艺”这个概念最开始是使用于明治初期政府实行的“殖产兴业”政策和发扬国威等的政治言论之中。当时,机械化、外来文化将日本传统工艺逼入了窘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意识到要传承与发展日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振兴传统工艺。因此,在明治初期即战后复兴之际,日本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指出,“工艺”是“传统”的载体。11同注9,第44 页。可以说,日本在明治初期就认识到了工艺“传统”的继承在本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上世纪20年代,在工艺品的制作逐渐变得机械化的背景下,柳宗悦提出了“民艺”理论,并与富本宪吉、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人共同发起了“民艺运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与其领导的“民艺运动”冲击了近代以来日本崇尚西方的审美观念,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日常生活用品中所蕴含着的独特之美,相当大程度地把日本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上。可以说日本当今的手工艺的繁盛,柳宗悦功不可没。他在《工艺文化》一书中,这样阐释“传统”和“工艺”的关系,“传统繁荣的种种形式,产生了民族固有的工艺……与其说是匠人自己的工作,还不如说是通过他们的工作体现了传统。”“工艺文化有可能是我们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12同注5,第 115 页,第6 页。柳宗悦认为日本工艺承载浓厚的东方文化。“不管怎样作为东方人的自我认识是极为重要的,一味地崇拜西方反而会招致西方的轻视。”13[日]水尾比吕志编,《柳宗悦随筆集》,岩波文庫,1996年,163 页。
樋田丰次郎根据时代的不同,将“传统”的解释分成了五类。14[日]樋田豊次郎著,《工芸の領分》,美学出版,2006年,第44―46 页。首先是“对外的传统”,即第二个时期的出现的日本向西方出口的过度装饰、夸张的所谓“日本风格”的工艺品。其次是“回归的传统”(也称“创作的传统”),即第三个时期中具有“忧患意识”的工艺家们通过古典作品的研究,来探寻日本工艺原有的“模样”。第三是“规范的传统”,即在第四个时期(昭和20年代之后),由于《文化财保护法》的出台,具有历史价值的美术品得到了保护,相应的技术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可以说这是一个设定了标准的时代。第四是“技艺的传统”,也是在第四个阶段(昭和30年之后),随着《文化财保护法》的一部分得到修改,不仅是技术,“创造性”也受到了关注。可以说追求的不仅仅是保护,还注重创新的问题。樋田丰次郎对“传统”的分类与阐释,建构了日本学界对“传统”概念的基本理论。每一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其变化具有对“传统”现实的思想认识。“对外的传统”是传统被外域文化异化出的“日本风格”的观念表述;“回归的传统”是对古典传统意识的理性复归;“规范的传统”和“技艺的传统”是用法律制度对“传统”思想建立了的标准与地位,确立了“传统”概念的思想原则。
其中,与“回归的传统”(也称“创作的传统”)对应的第三个时期,是一个思想转换、观念更新、原则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传统”概念思想自我批判与觉醒的时期。在当时,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的现有价值和意义,只是通过工艺家、匠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直观摸索能够作为“传统”标准的规范和价值。对于“对外的传统”持有疑问的工艺家们为了探寻日本工艺的本质特征,通过模仿古典作品或进行材料的化学研究等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再次解释了各个时代的技法与创意中的“传统”内涵,确立了日本式的“传统”。这个时期的陶艺家富本宪吉就是一个代表,他自我警惕道“不能从花样中制作花样”15同注14,第108 页。。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能只是按照过去的花样,简单地加以模仿。富本宪吉认为,不能把“传统”当作遗物,而是应该不断地主观地去把握它的本质。16同注14,第111 页。正是这样对“传统”本质的思想认识与深化,才具有“传统”意识复兴与更新的基础。
还有,隼漱大辅对“传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传统”是指再次认识再次解释并持续至今的“连续性”,由此创造新的“传统”。这样以时代为基础的“传统”便得以形成。他还指出,工艺家和匠人们探索工艺“传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一边保持“材料”“技艺”“用途”的纯粹“传统”,一边还要发展,如美术工艺追求新的表现方向,传统工艺追求技术的确定,产业工艺以“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发展为重。由此,美术工艺保持了工艺独特的表现方式,传统工艺保持了对手工高度的信赖,地区产业守护了产地的商品价值。于是,涉及工艺全方位的大范围的“工艺固有价值”得以确立,并得到认可。17同注1。
可见,在对工艺“传统”的认识问题上,日本不论是政府,还是工艺家、匠人、学者,在工艺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经过思想的自我批判,最后对工艺“传统”的本质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基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为其后发展日本工艺“传统”,建立具有国家意识的文化保护政策,提供了思想与理论依据。
三 工艺“传统”的传承方式
(一)通过师徒相授的传承。家族制手工艺产品制造的传统是以师傅传给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日本工匠艺人中有“看着偷学技艺”的说法,就是指技艺的传承不是听详细的讲解,而是仔细观察和认真揣摩师傅的制作手法来学习。林部敬吉在传统产业产地的工艺制作现场进行采访调查,将传承方式“师徒相传”当中的“技艺学习的认知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即:①“观察的阶段”:通过“看”理解基本的原材料和工具;②“模仿的阶段”:徒弟一边模仿师傅的操作,一边练习并学会基本技术、技法;③“修炼的阶段”:徒弟反复练习、体会,努力作出和师傅相同的工艺品;④“创造的阶段”:在制造出和师傅相同的制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尝试,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18[日]林部敬吉、雨宮正彦著,《伝統工芸の『わざ』の伝承―師弟相伝の新たな可能性》,酒井書店,2007年,第133―146 页。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产品制作是为了维持生计的时代,徒弟能够和师傅作出相同的产品就足够了。但在“创造的阶段”就不是仅仅为了生计,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需要创造出有别于师傅的产品,这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徒弟阶段。如果说师傅的时代是前人的时代,在徒弟的时代里,原材料、技术、技法都有变化和发展,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徒弟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有必要对技术、技法进行创新。在许多工房里,从师傅到徒弟的“观察”“模仿”“修炼”“创造”这些相同的过程不断进行着,技术、技法便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通过古典研究的传承。明治以来,美术家、工艺家对古画、佛像、工艺品等文物的仿制工作一直未曾间断。如位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是日本皇室在八世纪中叶所建的一所珍藏皇家宝物的仓库,其对古代文物、国宝以及重要文化遗产的仿制工作,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环已持续开展了多年。还有,登顶日本工艺界巅峰的京都,陶艺家们就是通过对古典作品的研究和模仿来继承从江户时代延续的京烧的烧造技术和图案的“传统”。陶艺家们头脑中始终在思考“什么是京烧”或是“什么是日本陶瓷”,为了研究古典,初代三浦竹泉、初代宫永东山等陶艺家都热衷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不仅如此,京都市立陶瓷器试验场、京都高等工艺学校等研究、教学机构为了确立有日本特色的“传统”,也想方设法地大量收集古代陶瓷艺术品。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在1902 创立后,首任校长中泽岩太大力开展图案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沿袭“传统”,该校向初代宫永东山购买了161 件古代陶瓷藏品,这批藏品基本上都是能代表“日本特色”的大川内烧(锅岛烧)的印染瓷和青瓷作品。19[日]森下愛子撰,〈近代の京焼から『伝統』を考える-近代京都の製陶家における古典学習について-〉,载《 無形文化遺産研究報告》第4 号,2010年,第42―55 页。
木田拓也曾对工艺家的仿制工作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认为这不是盲目地固守以前的东西,而是打破时间的连续性,向过去的作品寻求规范。有的时候也再现了已经失传了的样式与技法。此外,还体现出了近代工艺家们的顽强意志。20[日]木田拓也撰,〈『伝統工芸』と倣作:草創期の日本伝統工芸展の模索〉,载《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研究紀要》第15 号,2011年,第23 页。关于通过模仿来学习、研究技术,木田拓也表示,模仿是慎重地琢磨原材料、技法、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超越自己原有的知识范畴,进入未知领域的创造性活动。21同注23,第28 页。可以说,通过对古典的研究和模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继承,也是工艺家们增加传统的积淀,创作新的有“日本特色”的作品的过程。
四 结论
日本的“传统工艺”是诞生于明治时期的概念。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日本也曾经轻视传统手工技艺, 但很快就主张回归传统手工文化,重视自己的“传统”。根据时代、人和立场的不同,他们对工艺的“传统”的理解和关注点各有侧重,比如政府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成为国粹,怎样用法律制度对“传统”进行认定和保护,学者关注的是使人们重新认识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传统”,匠人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传统”的传承,工艺家关注的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将“传统”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创造新的“传统”。不管怎样,这些对“传统”的思想认知过程,实际上都是通过对世代相传,通过历史沿传,通过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变化与深化特征的“传统”理念,并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阐释中,探索工艺“传统”思想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日本现代工艺家们一方面努力汲取工艺中的“传统”,一方面的他们又认识到“传统”不是化石,不能在前人所创造的工艺中墨守成规,简单地模仿,而是与时代相结合,汲取西方文化的有益因素,进行新的理解与创新,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传统”内涵,以建构具有时代意义的工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