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好家风指数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创新

2019-05-22向春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郑氏德治家风

文_向春玲

乡村治理就是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通过法治、德治和自治有机融合,对乡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乡村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协调好乡村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化解矛盾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机制、治理方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建设的提出回答了基层社会治理“谁来治”“怎么治”“如何治”的问题,创新了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方法与路径。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这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一、“好家风指数建设”凸显传统家风文化的价值

郑宅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该镇中心有一处郑氏家族的聚落点,叫郑义门。郑义门并不是一个村,而是对郑姓子弟聚居区域的统称。自北宋重和元年至明成化十五年,在此合族同居历十五世,共36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郑氏规范》168条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融入其中,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其“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的治家准则深受后世尊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历史上在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下,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德治建设中,家庭道德建设是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中国基层德治的基础。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进行基层治理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在浙江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曾十分重视浙江金华浦江“江南第一家”的郑氏规范,多次提及并向人推荐郑义门及《郑氏规范》。浙江浦江郑宅镇在“好家风建设”上,通过对《郑氏规范》的提炼和合理性改造,创造性提出“好家风指数建设”,在乡村“三治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5月,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推荐“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以“郑氏家规”传世。“郑氏家规”为我们提供了传统社会“家国”规矩文化的鲜活实例,其文化内涵与民族智慧,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极具现实意义。

江南第一家家风文化对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是促进基层自治。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陈规陋习给基层治理带来阻碍,农村要提升自治能力,首先要从一家一户做起,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培养良好家风,以一家带动一片,影响一村,为自治提供扎实基础。二是促进基层德治方面。“好家风指数”注重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深入挖掘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道德的教化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从源头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促进基层法治方面。通过好家训、好家风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使群众自觉以家训为座右铭和新风尚,以治村公约为行为准则,弘扬坚持奉公守法、办事合理的“大义”,使每个人都严格规范自己言行。

二、“好家风指数”的机制建设

为了使家风建设适应基层治理的新形势并产生实效,郑宅镇将郑氏家训进行改造和提炼,2017年开始探索提出“好家风指数”考评办法,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深挖江南第一家家风文化底蕴,不断赋予“好家风”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新内涵,让良好的家风成为基层治理的助推器。郑宅镇每半年都会举行“好家风农户”表彰会,评选出“十佳好家风农户”。郑氏家风建设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多新内涵,旨在通过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骨干作用和乡风文明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农户日常行为开展量化考核,形成村级事务党群“共议、共商、共治”的微治理模式。基本做法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制定六大标准,建立“好家风”量化机制。郑宅镇通过对郑氏家规家训的优化整理,制定了“5+1”的“好家风指数”评价指数。“5”为“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等5项内容,各20分,总计100分,每项内容又细分多种具体表现形式。“1”为奖惩情况,对支持配合镇村工作、邻里互帮互助、和睦婆媳关系、红白喜事从简、按时还款还贷等道理明白简单、人人可能涉及的情况进行规范和约束。农户受“红榜”表扬、各级荣誉嘉奖、正面宣传报道的,或被“黄榜”曝光、通报批评的,分别视情况予以加减分数。在好家风指数建设基础上,又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治村公约,尽管只有12条,但条条有针对性,治村公约从小处抓起,促进法治在基层社会落到实处。

(二)建立公正公开四道程序的评价机制。自下而上,实行联系党员、家风评议团、村务联席会、镇党委政府四级评审。联系党员结合农户日常表现,每月打分2次。每半年由指导员、主职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等组成的家风评议团进行审核。根据家风评议团审核结果,村支部书记主持召开村务联席会议,重点把关农户加奖分情况,审定农户“家风指数”,经公示,上报镇党委政府。镇党委政府召开班子会议,予以研究批复,并确定县文明家庭户名单。同时,每村专门设立“家风指数”公开栏,对考评进行全过程公开公示,即接受监督,在村里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三)建立奖惩分明的双向激励机制。郑宅镇对“好家风指数”建设非常强化评比结果的运用,综合使用正向和反向激励机制,使好家风考评体系保持长久活力。在奖惩机制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不让好人、老实人吃亏的原则。第一,利益上的激励。同等条件下,对家风指数较高的村民在审批宅基地、困难补助、评优评先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评上“县文明家庭”的农户,可以向浦江农商银行申请“好家风信用贷”,最高可享受免担保30万元贷款。第二,社会声誉的激励。每一位村民都要接受打分,得分高的村民可获评先进,他们的事迹会被公开展示、宣传。例如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或其他醒目位置,开设好家风墙、好家风路,弘扬宣传先进典型。第三,对“好家风指数”评价极低或连续2个考评周期排名垫底的农户,进行通报批评,联系党员先锋指数实行捆绑考评。“好家风指数”推出后,在郑宅镇形成了人人争创“好家风指数”先进农户的良好氛围。

(四)创建“党建+好家风指数”联动机制。在“好家风指数”的设计过程中,郑宅镇充分发挥“党建+”的作用,让每个党员网格内的党员和农户成为共同体。按规定,网格内的农户“好家风指数”位列全村后10名的,查明原因后,与联系党员的党员先锋指数和村干部、村民代表的履职考核结果相挂钩。党员农户捆绑考核等机制更加强化了党员网格长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治理网格的团队整体意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将联系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与农户紧密团结在一起,促使联系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与农户多沟通,扶危助困,及时掌握农户的情况。让党员联系农户网格升级为村事共议、共商、共治的善治网格,真正实现党风引领民风,民风带动乡风。

三、“好家风指数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创新

郑宅镇自“好家风指数”考评体系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给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带来有益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效规范基层群众行为的制度创新。基层治理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基层群众的参与尤其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加强党风建设,对党组织和党员有具体的考评体系,例如对基层党组织有“堡垒指数”,对党员考评有“先锋指数”,但缺少对普通群众的量化评价和有效激励,基层群众参与度不高,在一些地区形成“党员干部努力干,群众一边看”的现象。通过“好家风指数”考评体系制度创新,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核,从制度上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二)将“好家风”进行量化,增强乡村社会德治的实效性。社会治理要注重精细化管理。郑宅镇“好家风指数”建设将郑义门传承900年的“好家风”落地,以党建引领为纽带,渗透进“三治”融合中。“好家风指数”既是评价标准,更是行为准则。对村民的行为进行细化和量化的考评,是乡村治理精细化的具体体现。每年组织开展“十佳好家风户”评选,每村设立家风墙、家风路,使村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利用“家风指数公开栏”形成惩恶扬善的浓郁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也能逐步增强村民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乡村社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有效的惩奖机制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好家风指数”考评使群众身边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乡村治理村民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力,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共治共享”深入人心。特别是“加奖分”的设置,更是激起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群众纷纷主动参与配合镇、村中心工作,人人争当好家风先进典型,乡村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更为重要的是,家庭长辈的善举对下一辈孩子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内心会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党建引领“好家风指数”建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好家风指数”建设在于发挥“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将党的执政资源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以好家风传承为纽带,以网格化管理为平台,激发“党员+联系农户”的网格新潜能,串起基层治理中的自治、德治、法治三个环节。通过“党建+好家风指数”建设,以更严格的党规、更有效的治村公约、更人性化的家规,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治”融合,走出一条党风引领民风、党员精神面貌决定村民面貌、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治理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乡村治理中,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任何一个村庄都不可能简单使用某一种治理方式实现有效治理,而应该是多种治理方式的结合。当前,在乡村治理中,要更加重视德治,因为无论自治还是法治,都是有成本的,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和约束,较之任何文本法作用更大、效力更高且适用更广,德治的重要作用就是降低自治和法治的成本,降低农村社会治理运行的成本。

链 接

郑宅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该镇中心有一处郑氏家族的聚落点,叫郑义门。郑义门并不是一个村,而是对郑姓子弟聚居区域的统称。自北宋重和元年至明成化十五年,在此合族同居历15世,共36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郑氏规范》168条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融入其中,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其“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的治家准则深受后世尊崇。

猜你喜欢

郑氏德治家风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勤劳节俭传家风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富贵黄金屋
家风伴我成长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幽默好家风(二)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