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宝典”
2019-05-21郭战成
郭战成
情境教学是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操作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或情感体验为着眼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以引入或创设形象丰富的各种场景和营造具体氛围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谋求实现最优教学效果。
古诗词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淡薄,课堂沉闷无趣
高中生受“一切为了高考”的功利主义影响,学习古诗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对古诗词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生仅停留在读、背、写这些基础的方面,对诗歌的意境和内在含义并不感兴趣。
2.学生惫于探索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主性不强,主动探讨的积极性不大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高中课程安排比较紧,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品读古诗词;另一方面,作为受互联网影响的新一代,他们宁愿多花时间在娱乐和游戏上,也不愿意去探索古诗词中的精华。这使得高中生对待古诗词学习有懒散怠慢的态度,学习效果自然一般。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较单一,很少有同学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信息来学习古诗词,而学习对象也只限于教材中的古诗词,不会花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课外读物。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古诗词课堂比较沉闷,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有的学生由于害怕老师提问、害怕独立思考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扮演记笔记的角色,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4.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在教学观念上,大部分教师存在很大的偏差,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高中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为教而教,为考而教”“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教师教学观念中的功利主义只适用于普通考试内容,这导致古典诗词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学生机械地掌握着本就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
5.教学方法步骤化、程序化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只注重于简单的翻译讲解,然后就是要求学生直接背诵,而对古诗词中呈现的意境和体现的意义,并不十分注重。因此,绝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授課模式呈现步骤化和程序化特点,讲课的内容也是十分单调和枯燥。
6.教师深引不足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对诗词内容的解读仅仅是参考教案,并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往往不能引导学生去深度挖掘其内涵,使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
以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辛弃疾的画像,最好是挑选符合这首词怀古、心系天下的情感的画像。屏幕上的辛弃疾满面惆怅、心事重重、饱经沧桑,忧国忧民之情让人过目不忘。另外,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下关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并结合教师给的图像来分析作者形象,在讲解具体词句时,可以结合提前准备好的、由词中意象构成的背景图来讲解,这样的教学更为直观和形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掌握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体会词作大气磅礴的风格就会更加容易。
2.通过朗读带入意境
比如《蜀道难》中,这是一首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的诗,在朗读时必须要把握住诗歌的主调,运用强有力的底气来抒发,在节奏方面,读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样有关写景的句子,可以用柔和的声音,袅袅到来;而在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这种需要激越的情感抒发的句子时,可以用强有力的声音进行烘托,这样的感情表达才显得更加丰沛有力量。
3.角色扮演进入情境
比如《诗经·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为一幕剧:一位女子从两情相悦的恋爱、结婚、婚后的痛苦生活到被狠心抛弃的全过程。《诗经·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十分饱满,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在表演前,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进行排练。具体演绎时可以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细节,完善情节。参加演出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不但掌握了内容,也学会了分工合作。其他不参加表演的同学,通过观看、记录整个过程,刻板的内容也变得容易理解掌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开头”和“结尾”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课本剧展示,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更有动力。
(作者系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