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进程
2019-05-21刘汉峰
刘汉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重大成果。这个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七十年以来进行艰辛探索,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逐渐形成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三大历史阶段为坐标,能够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传承与基本脉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创新 历史脉络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全部理论创新中,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创立与其体系的形成,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接力,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其历史的沿承和现实的发展通过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得以管窥。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为“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开辟了新道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必要理论准备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始终追求。早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就创造了独创性经验。在过渡时期中,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尽快使落后的东方大国摆脱贫穷,都是全新的历史性课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应以苏联为戒,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路线。党的“八大”之前,毛泽东同志在筹备“八大”之际,苏共召开二十大,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潜在的问题和错误暴露出来,这引发了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同志后来在成都会议上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①
在社会主义建设具体任务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方针、新设想。党的“八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思想。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及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判断要求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在我国建成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在酝酿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上提出重要设想。在经济建设上提出,大会采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是在理论上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在探索社會主义建设规律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学说,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析应对国内矛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选择上,先提出了“工业化”发展战略,之后提出了“现代化”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设想。党的“八大”已经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重要的任务和战略。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随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工业化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全部需要,现代化问题成为党重点研究的发展战略。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愿望。1960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1年9月,中央在关于工业问题的指示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在1964年三届人大报告中,周恩来同志完整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我国指导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时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历史规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锻造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一致的。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②改革开放以前的曲折探索,归根结底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最终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变。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在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把目光聚焦到了追赶先进、把握现代化浪潮,使中国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是,我们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于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作出了重要探索,开辟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内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的、发展要求等方面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为坚持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向前推进,表明了党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从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重大理论创新上:
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将进一步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党面临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党要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凝聚到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之中。
制定发展战略的新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制定具体阶段性发展战略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基础上,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提出了新的“两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两步走”细化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进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阐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已经逐步实现了物质文化产品供给数量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质量化,而我国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上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判断。
提出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主要内容体现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上。“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包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以此形成理论和政策指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是引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要义和政策指针。
探索加强长期执政能力的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新课题,这是对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执政理念充分体现在具体政策中。在经济建设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上,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新观念。
提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面对复杂严峻的考验,要坚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建设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根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中央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就是强调,在党的建设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形成鲜明政治导向,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越来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在日益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的道路就永无止境。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沿着党的理论创新基本脉络不断发展,党的理论之树就会根深叶茂、长青不衰,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不断发展前进。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党建基地研究员)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9、370页。
②《鄧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6页。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