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以北京四季青地区为例

2019-05-21

城市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四季青观光都市

一、引言

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城市内部、近郊地区或者大都市圈范围内,以毗邻城市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高效益农业为典型特征,能够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有效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2]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都市农业具有多重功能属性,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从而打造都市休闲农业是其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农旅融合的重要途径。[3]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三次产业间的融合,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二是有效匹配城市居民对环城游憩、农事体验、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4],推进城市居民消费升级;三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推进田园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5,6]。

我国高度重视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着力点多体现于促进产业融合,特别是农旅融合方面。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创新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旅游+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业发展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强调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由于都市农业主要位于城市近郊或都市圈内,在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市场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旅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都市农业供求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优质化、高端化、专用化产品供给不足,同质化产品供给过剩,供给总量充足与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此外,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移动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致使城市居民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休闲、体验、康养、教育等衍生需求逐渐超过对农产品本身的需求。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都市农业原有的粗放开发模式问题日渐显现,推动都市休闲农业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循环发展十分迫切。[7]本文以北京四季青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一典型案例研究不仅对提升北京市农业发展质量、深化农旅融合具有实践意义,对全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以四季青地区为代表的京郊农业

京郊农业是位于北京近郊的、依托于首都、服务于首都的都市农业,是农业多功能融合的集中体现,也是首都环城游憩带的基础产业。农业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着为首都市民提供“菜篮子”安全保障、为首都和谐宜居建设提供绿色生态环境保障、为首都城乡居民提供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为首都旅游提供环城游憩节点的重要功能。北京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京郊农业发展,特别是京郊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2016年制定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拓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强调农业结构的调整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功能,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因此,京郊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转型、提供游憩产品、供给品质生活方面将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发展潜力巨大。

四季青地区(镇)在京郊农业中具有典型性。四季青镇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边界,坐落于海淀区西北四环路与西北五环路之间,为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所环绕,是北京市“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核心区域。四季青镇涵盖面积40.92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历史上四季青镇曾是首都的“菜篮子”。自1996年起,围绕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中心任务,四季青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谷氧吧”,逐步确立了农业发展“走精品路线,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核心思路。同时,四季青开展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施“稳一、优二、兴三”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根据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重点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休闲农业转型,大力发展集约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发挥了生态涵养的作用,保障了绿色安全食品的供应,丰富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类型,基本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变,产业联动机制初步形成。2008年,海淀区依托香山风景区和“绿谷氧吧”生态园区,在四季青镇着手打造了“一河十园”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经过10年的发展,该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形成11个观光休闲园区。四季青地区从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和承载功能的多元化基本反映了京郊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京郊农业和都市农业中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图1 四季青镇空间区位示意图

三、四季青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分析

四季青地区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园区产业相对集聚、产业融合水平较高、品牌知名度较高、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较大等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带。四季青镇都市休闲农业重点打造了“一河十园”工程,在昆玉河和永定河之间的支渠——旱河约6.6公里的两岸地带建立了集聚的观光园和采摘园,包括果林所樱桃观光采摘园、御林观光采摘园、海舟慧霖葡萄观光园、西山观光采摘园、双新观光采摘园、京香绿谷观光采摘园、玉泉观光采摘园、御香观光采摘园、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园、玉皇百果生态园等十大园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都市休闲农业体验区。

二是产业融合工作扎实有效。在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四季青镇不但注重打造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的观光休闲产品,而且注重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氛围,建成了开心菜园、迷你动物乐园、销售服务区、生态餐厅、假日酒店、体育休闲场地、休闲长廊等完备的旅游休闲供给要素。通过这些舒适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延长了游客停留的时间,树立了配套旅游服务的意识,夯实了都市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发展基础。

三是都市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初具成效。为加强对外推介,四季青镇每年定期举办四季青樱桃采摘节、草莓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等旅游节事或推介活动,承办都市农业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初步形成了较高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知名度。御香观光采摘已成为目前海淀区规模最大的农业园区、海淀区科协科普示范基地,也是北京市农科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农业示范基地。四季青果林所观光园荣获“北京市十佳观光果园”、双新观光采摘园荣获“北京市农业观光示范园”,四季青镇多年连续荣获“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乡镇”等称号。品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四季青农业文化旅游IP、提升了市场影响力。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深入。近年来,海淀区全面贯彻实施标准化战略,广泛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方面的作用。“一河十园”国家级观光休闲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围绕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融合,四季青农业实现培育、选种、栽培、灌溉、病虫害防治、施肥、田间管理动态实施等全生产流程的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管控。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全自动的智能设备设施、高效的全流程生产场景、科技化的操作方式等创造了以现代化农业为核心资源的旅游吸引物。标准化建设工作在促进科技应用、成果转化、效益提升、差异发展、特色展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使四季青地区形成了突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文化、亮点农业项目等,为休闲农业发展与农旅融合提供了独具魅力的核心吸引物。

五是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四季青镇紧邻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在科研成果转化、智能设备运用、良种栽培试验、农业项目支持、农业知识普及、相关人员培训等方面获得了有力支持。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四季青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科技农业育种、栽培到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不仅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还有科研车间的理论研究和反复实践,这些科技应用场景和农业实践场景为首都居民感受、体验、了解、学习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和场所,同时也形成了四季青地区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核心吸引力。

四、发展困境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首都建设进入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四季青为代表的京郊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农业化学品使用量居高不下等问题仍十分严峻;休闲农业多集中在采摘、观光、购物、特色农产品销售、科普教育等方面,业态融合和业态创新不足,在产业链延伸、潜在资源优势挖掘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如何提升农业附加值、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农业高科技的应用价值、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开发旅游精品线路等具体领域,四季青休闲农业发展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园区协同发展能力不强

目前四季青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在市场开发和消费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园区之间的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合作联动共赢式的发展格局,造成聚集规模大,但产业力量分散、实力薄弱、产品相对单一、特色不鲜明、与旅游资源的整合融合程度不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的生活功能未能充分彰显,在满足游客体验乡土生活和农业生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园区间的资源整合。

(二)土地资源短缺限制发展空间

土地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农用地不断受到蚕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体量狭小。四季青镇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导致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发空间受限,发展规模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笔者通过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方法,发现四季青镇自20世纪90年代后建成区面积快速增加、耕地面积急剧下降,进入21世纪后,这一态势虽有所缓和,但耕地保护、防止城市空间蔓延仍面临很大压力。此外,由于土地资源被大量低效使用,休闲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没有合法的开发与建设空间,导致旅游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游客满意度的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滞后

四季青“一河十园”虽建有官方网站,但是除了一些基本介绍和特色产业基地信息之外,没有产品介绍、网上订购功能、在线预体验等模块,没有发挥电子商务应该具备的功能。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的当下,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客源的重要渠道,现有网站建设尚未覆盖产业发展状况、休闲旅游产品、产品特色、产品功能等信息,也未具备网上预订、在线支付和线上预体验等综合性的消费体验功能,不符合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市场培育和消费人群的扩大。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为灌溉和节水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和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四季青生活生产用水总量居高不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北京总体的降水量较少,连续降水持续低于历史水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一方面,引水沟渠设施不尽完善,无法高效引流地表水,另一方面,地下节水滴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浪费。随着区域农业的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融合业态的升级,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四季青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针对农业基础服务设施的相关专门规划仍然缺位,不利于四季青地区都市农业的长远发展。

(五)农业化学品使用量居高不下

整体而言,京郊农业仍然处于化学农业发展阶段。当前,亟须按照新发展理念,走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都市生态农业类型是一种技术要求高、投入要素多、标准要求高的高质量农业模式,目前在海淀整体农业发展格局中比例较低,影响力较弱。加之多年来发展导向一直以扩大供给规模为主,更强调高效生产、大规模产出,因此化学农业在之前的发展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化学农业不仅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土质下降,还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对已经造成的环境、土壤污染进行治理,将会极大增加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从市场角度来说,由于高端优质生态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普通农产品价格不具备显著优势,导致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生态农业推广的效率和范围。

五、对策建议

推进京郊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明晰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品供给的差异化与特色化;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转变农业要素投入的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利用

建立统一完善的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现有四季青地区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落实集体农用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优化集体资产管理布局,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提升路径。进一步完善海淀区、四季青镇两级农资委的职能和运行机制,探索集体资产行政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以股份合作制改造模式为手段推进集体农业产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不同主体间的股权管理、收益分配等内部治理机制。

(二)通过多主体协同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化程度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四季青镇农业全产业链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在都市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利益调节机制,通过资金、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如四季青镇双新观光采摘园、御林观光采摘园、玉皇观光采摘园、玫瑰谷等特色企业园区,发挥龙头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运作、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使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保护农民利益,形成多方支持和参与产业发展的局面。

(三)坚持生态发展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

树立生态发展的基本理念,发挥科技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生态农业开发运营水平,将四季青打造成北京西郊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于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四季青镇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区,西部地貌主要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有昆玉河、永定河两条河流穿过,整个区域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气候宜人,有着“京西明珠”的美誉,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要注重依托四季青镇优质的生态资源发展禀赋,探索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发展模式,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加强节水农业发展路径的持续探索;加强环境保护,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打造、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树立绿色环保的运营管理理念,制定环保生态发展的实施细则,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扶持政策,保障生态农业、节水农业、集约发展的科技研发,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并设立生态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四)加强区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理,实现整体开发、差异化发展

将四季青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置身于海淀区、北京市的区域发展格局之下,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实现联动发展、差异化发展。海淀区位于古都北京的西北郊,古为燕蓟之地,金、元、明、清四朝古都之边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考古、历史、特色文化等资源,素有“神皋佳丽”和“都下宝地”的美誉。四季青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海淀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古典精品建筑文化、大运河文化、香山皇家园林文化等,注重整体梳理,结合休闲旅游进行融入与糅合,发展创意农业、文化农业,丰富都市农业的文化内涵,增加趣味性和文化厚度,延长游客的农业休闲消费时间,扩展产品的体验深度。突出特色则是形成优势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北京西郊休闲农业产品竞争十分激烈,消费者已从此前的产品认知消费转变为了现在的品牌认知消费,其本质在于更加重视休闲农业产品的品质和差异性,因此,四季青需加强“一河十园”品牌的营销推广和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包装,打造一批优质知名的农事体验、农事采摘、生态观光、经典农产品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带动整体农业发展。

(五)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都市休闲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充分依托周边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农科院等科研和人才优势,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引入四季青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当中。运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端或者PC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控,使现代农业更具有“智慧”。智慧农业可以实现高效生产和高效管理的目的,通过布设于温室、园林、农田等区域的大量传感节点,实时地收集湿度、温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水分等信息并汇总到总控制系统。农业生产人员可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并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执行设备,进行调温、调光、换气等动作,实现对农业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通过智慧农业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利用无线射频和移动互联技术,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的高效可靠识别和对生产、加工环境的监测,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有效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智慧农业和科技农业能够有效丰富四季青地区休闲农业的内涵,衍生出科普教育、绿色食品、环保生态等新功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还能够提升休闲体验效果,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的赢利点。

(六)深化拓展农业休闲产业园的旅游功能

“一河十园”是四季青镇都市农业观光旅游的核心功能区。要充分利用其集土地、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的优势,拓展特色农事活动、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村民俗等方面的体验功能,融合海淀特有的皇家文化、名人文化、兵屯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等,进一步促进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态融合程度。要因地制宜联合品牌景区找准定位、搞好设计、深挖内涵、注重推广、加强管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区域品牌。精心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节会活动,扩大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认知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注重引领消费热点的形成,进而全面提升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发展水平。

(七)强化乡土文化创意的嫁接与融入

从科学、文学、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加大乡土民俗文化的收集、征集和挖掘力度,充分发挥都市休闲农业的文化功能,通过创意的思维方式,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具有独特魅力的农耕文化,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开展四季青镇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新型农业产品创意园的旅游观光发展模式。在“一河十园”等休闲农业集聚区内建设乡土民俗文化体验区,丰富观光体验项目类型,促进休闲元素的多元化。

猜你喜欢

四季青观光都市
上城区:启动“云上四季青”纾困行动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四季青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穿越水上都市
荡秋千
都市通勤
四季青镇总工会举办三八烘焙活动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