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比较

2019-05-21胡善文侯小丽王积贵罗新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敏感度股骨头影像学

胡善文, 王 磊, 侯小丽, 王积贵, 罗新辉

(1. 陕西省洋县人民医院 CT、MRI室, 陕西 洋县, 723300;2. 陕西省武功县人民医院 CT室, 陕西 咸阳, 712200;3. 陕西省宁强天津医院 影像科, 陕西 汉中, 724400)

股骨头坏死属于临床多发骨科疾病,大多由骨组织自身性病变所致,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面软骨、软骨下骨塌陷[1-2]。该病按照病情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其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诱因较多,如长时间应用激素、长期酗酒、自身血液系统疾病等[3-4]。临床上尽早采取积极措施,提升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性,以选择恰当手术方案治疗,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由于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较大,而发展至晚期时往往只能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故加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意义重大[5]。目前,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为主的影像学检查仍是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诊断措施,且不同方法效果不一,各有利弊[6]。

CT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实现多层面连续扫描,判断是否存在脱位等情况,但在诊断早期病变组织部位、大小、相邻关节骨内病变时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异性较低[7]。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可准确显示、定位病变组织,分辨率高,但存在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等缺点[8]。本研究分析CT、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本院36例(47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纳入标准: ① 符合《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16)》[9]诊断标准,存在患侧髋部持续性、放射性疼痛或压痛,部分伴不同程度活动受限或跛行; ② 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③ 术前行CT、MRI检查,且具有完整影像资料。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 ② 存在手术禁忌证; ③ 年龄<18岁; ④ 妊娠、哺乳期妇女; ⑤合并髋关节畸形、骨肿瘤等疾病; ⑥ 伴发热、红肿等; ⑦ 临床影像学资料缺失。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 年龄32~80岁,平均(51.02±3.66)岁; 病程15 d~6个月,平均(2.01±0.57)个月; 单侧发病25例,双侧发病11例; 外伤性坏死17例,酒精性坏死8例,激素性坏死7例,其他坏死4例。所有患者均分别行CT、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判断CT、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

1.2 方法

1.2.1 CT检查: 检查所用仪器为PHILIPS MX16-SLICE CT机。参数设置: 窗宽1 500~2 000 HU, 窗位250~300 HU, 层厚3 mm, 层距3 mm。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扫查股骨颈基地、双侧髋臼上沿及二者之间,观察并记录结果。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做出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所用设备为GEBrivoMR355 1.5 T MRI机。参数设置: 层厚4 mm, 层间距1 mm。检查时,嘱咐患者保持髋关节体位。常规序列: OAx T2 fs FRFSE、OAx T1 FSE、OCor STIR、OCor T1FSE。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检出率。按照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循环学会分期(ARCO)标准[10]: 0期: 活检显示坏死,其余检查无异常; Ⅰ期: CT或(和)MRI阳性; Ⅱ期: 斑片状密度不均,存在局灶性硬化或囊性变,无塌陷,髋臼无变化; Ⅲ期: 股骨头软骨下出现“新月征”; Ⅳ期: 存在软骨下塌陷、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坏死、囊性变等。0期、Ⅰ期、Ⅱ期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 Ⅲ期为股骨头坏死中期, Ⅳ期为股骨头坏死晚期。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检出率=(0期+Ⅰ期+Ⅱ期)/总例数×100%。②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③ 观察CT、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本组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9例(80.56%), 共38髋(80.85%)。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检出阳性髋37个(97.37%), 高于CT的30个(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33)。见表1。

表1 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比较[n(%)]

阳性检出率以髋数进行计算,共38髋。与CT比较, *P=0.033。

2.2 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效能

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敏感度为97.30%(36/37), 特异度为80.00%(8/10); CT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敏感度为76.67%(23/30), 特异度为11.76%(2/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9.815,P=0.027、0.001)。见表2。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表2 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效能分析

阳性检出率以髋数进行计算,共38髋。

2.3 早期股骨头坏死CT、MRI诊断特征

CT诊断0期患者表现为未变形,骨质疏松; Ⅰ期患者表现为星芒状结构增粗、变形,存在斑片状骨质硬化,部分患者伴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 Ⅱ期患者表现为星芒结构消失,混合存在骨质硬化、囊性病变。MRI诊断0期患者表现为股骨头负重区局限性异常信号区, T2W1异常高信号; Ⅰ期患者表现为散在小囊状T1W1低信号, T2W1高信号; Ⅱ期患者表现为存在“新月形”或“环形”征象, T1W1存在不均匀低信号, T2W1存在混杂信号,周围呈现“双线征”。

3 讨 论

股骨头坏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变部位多见于大腿近侧及髋关节,部分患者还可累及膝盖,引发持续性疼痛,给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行走[11-12]。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提升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效果、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期诊断。事实上,多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症状不典型,且该时段病变组织大体结构未破坏,与活骨密度、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主要以长时间活动后髋部疼痛为主,极易被患者忽略,且早期X线检查难以准确显示病变,检出率低,应用受限[13]。

CT是早期股骨头坏死常用诊断措施,具有较高分辨率,可对病变部位进行多层面连续扫描,便于明确观察股骨头是否存在坏死或增生等现象[14]。研究[15]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特异性表现之一为股骨头内骨小梁增粗,可用于判断股骨头坏死发生、病情严重程度等。此外,临床经由CT检查还能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内有无脱位进行明确。但是, CT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在血供中断6~12 h后,骨髓细胞、骨细胞及其他细胞坏死可导致出现相关症状,但仍不会导致出现骨小梁塌陷及矿物质水平异常变化,故CT诊断阳性征象率较低[16]。而且, CT检查虽然能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病变骨质结构、微小骨折及钙化病变等征象进行清晰显示,但对骨小梁外形及密度出现异常改变的骨骼坏死病变、肉芽组织诊断特异度较低,且在观察早期病变组织部位、大小、相邻关节骨内病变等情况时具有一定局限性。

MRI被证实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具有一定效能,可实现多方位成像,且软组织成像分辨率、对比度较高,便于进一步观察病变组织解剖形态、病理改变等,提升诊断效果[17]。此外, MRI检查无辐射损伤,不会给受检者造成较大损害,还可实现多技术联用,便于获取更多参数信息,准确判断病变部位、性质等。有研究调查[18]发现, 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诊断中能提供相关生化、病理信息,且相较于X线、CT, MRI还具有多样信号改变优势,可对不同层面病变组织代谢程度进行准确反映。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7.37%, 显著高于CT的78.95%(P<0.05)。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30%、80.00%, 显著高于CT的76.67%、11.76%(P<0.05), 提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 MRI应用价值更为显著。究其原因为MRI技术分辨率较高,可更为全面地观察病变位置、大小等,有利于提升疾病分级诊断准确性。然而, MRI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费用较为昂贵、操作难度较大、对影像学医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等。因此, MRI技术在基层医院,特别是部分医疗基础薄弱、经济条件差的地区,仍无法完全替代CT。

猜你喜欢

敏感度股骨头影像学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