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在音乐中主动学习

2019-05-2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杨红

家长 2019年20期
关键词:乐器机器人动作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 杨红

一、在“玩”中感受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让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在探索中操作,在观察中学习。

(一)预设音乐角

简单装饰活动室的角落,创设音乐角。教师根据音乐主题有目的地在墙面上张贴形象的乐谱,桌面放置节奏乐器,展台提供表演的道具,吸引幼儿驻足观赏直至在把玩中主动学习。幼儿与材料、环境互动,主动探究音乐的兴趣浓厚,教育的目的也有所显现。幼儿小张每天都要到音乐角里拿着三角铁随意地敲击,清脆、明快的敲击声常常能吸引同伴们驻足倾听。教师及时抓住契机,暗示小朋友们都来试着敲击,并提醒大家注意倾听同伴的敲击音,在满足幼儿的玩念后,及时提问:“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声音敲得很好听,有的小朋友敲出来的琴声却是硬邦邦的,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认为这和敲的力气大小有关,有的认为敲的位置有关……教师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继续一遍遍玩、一遍遍听。终于,在多次观察、倾听、对比中,他们发现,琴棒要拿得远些,手腕放松,三角铁才敲得好听。乐器演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就感,还能训练听觉和触觉思维、节奏感、音色感和探索对新音响的创造欲望。

开放式的探索过程不仅让幼儿能尽快地适应、沉浸到艺术氛围中去,更会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随性音乐梯

孩子喜欢玩,很多时候都是在玩中得到教育的启迪。利用孩子走楼梯喜欢扶梯而上的特点,在所有的木质楼梯上悬挂不同的音乐玩具,创设音乐梯。在每一个乐器外都包裹一层透明的纱巾,让孩子们在把玩的同时感知乐器的质地和形状。玩具中以小型的打击乐器为主,同一类的乐器相对放在同层扶手上,孩子们能在同一时间内能听得到不同的铃声或鼓声,在不经意的玩耍中感受同种乐器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师不再需要集中教学,看似随性的楼梯,隐含了很大的教育价值,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发现幼儿遇到问题后,重“教”轻“辩”的弊端。

二、在“动”中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经这样指出:要给幼儿更多感受与表现的机会,并且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音乐活动中身体动作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动作是他们表达和再现音乐的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音乐感受和表现,只有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大胆、主动的表现。让孩子在做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达到训练身体协调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参与中愉悦身心,从而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学习方式。

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都是不同的,表现力也相应地不尽相同。教师应把握好静态探索和动态探索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静态探索趋向于耳朵倾听,辨别音乐的起承转合、细腻变化;动态探索趋向于段落清晰、情绪明显、对比强烈的音乐,也就是我们常用的随着音乐舞动的身体律动。很多时候我们先用静态感受,再用动态感受,或者两者有机穿插。在《机器人》的活动中,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需要设计了以感受——探索——表演为主的三个环节:首先是让幼儿倾听音乐(静态探索为主),其次是看图谱模仿并创造机器人的动作(动态探索为主),最后呈现与音乐基本匹配的动作。第二环节是活动重点也是身体探索的主要环节,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探索,需要借助视频、图谱、场景等辅助手段帮助其实现身体探索。首先播放机器人图像,帮助孩子建构机器人“痉挛”式走路的图像;其次结合音乐制作节点图谱暗示音乐变化和动作转变,为身体探索提供“台阶”和“扶手”,孩子们看着图谱探索,动作变得更规范、表演变得更自信。最后集体表演中,教师用自身动作总结孩子们的探索,即对孩子的探索给予了肯定,也推出了《机器人》的完整版。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动作表演中,幼儿对机器人加深了了解和感受,整个活动从尝试——模仿动作——主动表演,教师始终“退到”幼儿的背后,这为孩子提供了自主、广阔的表演空间。孩子们通过一次次的动作表演,不断感受、表现,从而达到了最佳的表演效果。在完成预定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生成了机器人穿衣服、洗脸、洗澡、扫地、上幼儿园等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动作,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当然,音乐活动不能仅局限于“音乐”内容,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不同领域活动的有效延伸,来自幼儿生活的即时生成。认识螺旋形后,小舞台里的孩子就跳起了陀螺舞;制作各种扇子后,随之产生自编的扇子表演秀;欣赏名曲后,简单演奏为其巩固理解。孩子自发的音乐活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在“想象”中创造

音乐活动是“活”的教育,不同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音乐活动中的创造行为,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开展与他们实际相对的活动,在选择音乐的创编内容时应该从具体入手,符合大部分孩子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一方面帮助暂时处于弱势的孩子,另一方面也给予能力较强的孩子更多挑战。如在二声部歌曲《下雨了》的演唱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创编下大雨、小雨时的声音。首先组织讨论:怎样的声音像大雨,怎样的声音像小雨。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孩子们一下子就统一了认识,那就是唱下大雨时声音要响一点,而唱下小雨时声音则轻一点,开展模声练习,帮助孩子建构不同声音的概念。接着巧妙设计多个组合模声练习“雨”声,男女组合、师生组合、个别与集体,孩子在不同的组合中切身感受强弱、轻重对比,为最后的分组和声做好准备。随后根据音乐的韵律特点引领孩子用身体动作创编“雨”滴落下的动作,在一遍遍的感受中,孩子运用不同的身势变现大雨和小雨,声音和动作的有机融合为最后的和声演唱打下基础。活动延伸还根据幼儿的演唱兴趣,创编歌词——创造性地唱出自己理解的雨声,“淅沥”声、“滴答”声、“沙沙”声不绝于耳;仿编乐段——结合同一种事物的声音编出和声,如“大猫小猫叫”“起风啦”等等。

我们主张让孩子享受音乐的美,而不是对成果的期待。对于幼儿而言,只要积极引导,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创造是一个过程,由准备、想象、表现等多个过程组成,孩子们的音乐创造需要用自己的歌声、动作、表情来表现,因此孩子的创造活动更应注重过程,灵活地表达表现,以及培养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造就具有音乐才能的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热爱音乐,教师要给孩子这种发展潜能的机会。

音乐教育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在把玩乐器中感受音乐,在身体律动中表达音乐,在想象创作中再现音乐,从而引导孩子主动爱上音乐,沉浸在音乐的殿堂中勇于表达自我、积极展现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艺术表现力。总之,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带领幼儿走进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猜你喜欢

乐器机器人动作
学乐器
乐器
动作描写要具体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