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爱 从不是牺牲和委屈
2019-05-20乐颖
乐颖
“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对父母之爱的总结,很残忍,但很现实。事实上,成年后的渐行渐远,不是做父母的失败,反而是教育的成功。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但很显然,不是所有父母,都习惯分离。
一份全球教育报告指出:80% 以上的中国家长,做好了为孩子成功付出“牺牲”的准备。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父母,几乎丧失了个人时间。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父母沉重的爱,全世界都通用。在韩剧《天空之城》中,母亲韩书珍为了让女儿考入医科大学,把她培养为成功人士,甘愿抛弃事业,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孩子。悉心照顾女儿的一日三餐,为她的成绩提心吊胆。甚至为了给女儿请家教,放下尊严下跪,可以说是完全牺牲了自我。
“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你總认为我付出那么多,是应该的”……你的父母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就可以被称作“牺牲型”父母。
“牺牲型” 父母的表现形式
1.他们会放弃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事情。
有许多母亲称,她们本来喜欢健身、小动物、旅行、看书,有了孩子后,这些爱好都消失了。“我除工作外,精力几乎全花孩子身上了”,她们常会这样说,尽管有的孩子已经长大,她们还是如此,生怕哪些地方出差错,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学不好。有的连工作都辞了,“一辈子图啥呀,不就希望孩子有出息吗”,“他们若过不好,我上班还有什么意义啊”……有的举家搬迁,目的只有一个:择校陪读。自己不惜穿越整个城市上班,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兴趣、职业、便利、舒适。
2.为了孩子,他们总在不停麻烦自己。
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翻看孩子班级群,掌握动态,一旦发现老师布置任务,立刻执行,甚至会更多地付出。有家长主动张罗邀请孩子的朋友、班里尖子生一起参与吃饭看电影等各种活动,还会主动担任班级勤务员,事无大小,跑前跑后,哪怕把自己的工作放下,也不能耽误班级事务。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型”父母,总把孩子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他们会经常通过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付出。
孩子对妈妈在班级的付出表示不满,这时候妈妈就会说:“还不是为了你,若不是你在这个班,我才懒得管呢”,或“我那么做,不就想让老师多关照你,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还有个母亲,一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就默默垂泪,不吃不喝,直到孩子承认错误才肯罢休。这些语言和行为都在诉说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并牢牢把亲子关系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4.他们会为一点小事,上升到道德高度。
孩子但凡不肯顺从父母的安排,甚至比如不愿吃父母做的早餐、或者穿父母买的鞋,就会变成不感恩、不孝顺。他们总爱过度夸大具体事件本身的意义,本来只是一次并不严重的失误,却变成了不努力、不争气;他们还会把自己的不良状况,包括身体的不适、境遇的不顺甚至夫妻关系不和都怪罪到孩子身上,“你这样真是气得我心脏病发作”、“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等等。这些家长把自我牺牲当作美德,宁可牺牲自己最美好的追求也要给孩子自认为最好、最合适的东西,同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牺牲”做资本、向孩子提出更高要求,进行“道德绑架”;他们坚信自己的认知就是真理,要求孩子也要遵守自己奉行的道德标准,因此对孩子严厉甚至苛刻。
牺牲型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让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
人往往“对自己的付出”感受更深,就像你欠别人钱容易忘,别人欠你钱,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这种“付出”感,像是情感的缺口,什么时候补上,才算结束。对方也会对“对自己好”的人,有更亲近的感觉,想去补偿,这种相互的满足,会拉近彼此的感情距离。对孩子而言,肯定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认同他们的努力,就会增强父母的动力,他们会有种被理解的感受,从而增强亲子关系。
2.有存在感。
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在爱中的付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评价,会更加感受到积极意义,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用的,在这段关系中自己是更加主动的,具有控制力的。成为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人”,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非凡,“对你来说我是最重要的”,“你的生活因为有我而更美好”,这是很多父母内心想要表达出的声音。
3.自我优越感、责任感。
认为自己掌握了更多资源,为自己有能力在关系里为另一个人付出一部分资源,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就亲子关系来说,这种优越感更像是一种使命、责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产物,也是世代流传下来的父母原型。父母之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付出被认为是应该的、本能的,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加剧了作为父母对于过度牺牲的动机。
4.潜意识深处渴望回报。
父母之所以用“牺牲”和“付出”来维持关系,内心需求的回报就是“感激”和“报答”。许多父母会为一点小事委屈,认为自己牺牲没有被理解,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在她们内心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是欠我的。”
牺牲型父母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我牺牲的做法会引起孩子的内疚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否定。
“牺牲型”父母传递给孩子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不得不顺从、赞美、感激”,然后才可以“被爱”。父母传递的元信息是“你欠我的”,孩子接收后,会有“我要迎合你、报答你”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大都是懂事的、乖巧的。但这并非孩子本性,是被父母限定的,如此的互动传递的是“你不这样做,就是不孝顺的、不感恩的、会伤害我的”,因此孩子才会不得不按照父母的牺牲,做出迎合的回应。
其次,家长自我牺牲的做法容易导致孩子强迫性人格:我只有做些什么,才会被爱。
欠别人东西是有愧疚感的,这种感受若要被消除,就要还上所欠的东西,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之后,才可以真实做自己。这种关系里的爱往往是不真实的,至少并不纯粹。孩子往往被迫感激:要为父母着想,变得懂事和乖巧,以此来迎合父母。
最后,家长自我牺牲的做法容易抑制孩子的自我发展、导致孩子不负责任。
长大后的孩子会表现出A.害怕失去自我:不敢接受他人的付出,接受意味着自己被控制。B.信任感下降:不相信亲密关系的真实性,不认为亲密关系是没附加条件的。C.经常会内疚、自我贬低:担心自己做的不合适,没考虑对方感受,从而自责,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D.强迫性重复:自己会变成过度牺牲的人,以此来维持关系,就像当年接收到的一样,经常委曲求全。
给“牺牲型”父母的建议
自我牺牲的定位,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而且孩子越小,影响越深远。
1.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养育孩子是你的选择,因此而来的苦与乐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是你心甘情愿的,孩子并不欠你什么。不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不要苛责孩子,不要怪罪孩子,不要给孩子背上道德枷锁。当一个人自信有底气,他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讨好别人,不需要别人认可。我的所有付出,是我的选择,而不是牺牲;是为我自己好,而不是为别人。
2.把“牺牲”看成“收获”。当你从付出本身体会到喜悦、感受到收获,就不再要求孩子用他的成功回报于你,亲子关系会更坦然和真诚。
3.像关注孩子一样关注自身成长。各自为自己负责,却又共同成长。避免成为“牺牲”型家长,首先要爱自己,不要去扮演受害者和牺牲者。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避免通过自我牺牲寻找存在感,避免通过自我牺牲强调自己在关系中的重要,避免通过自我牺牲索取回报。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先活好自己,照顾好内心的需求,关注孩子真实的需求,不要一味把自认最好的塞给对方,一边奉献,一边觉得自己很委屈、或是很伟大,然后用这种付出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应该学会从付出本身获得喜悦和安宁,而不是孩子的感恩或回报。也希望所有孩子都不要生活在“亏欠感、负疚感”之下,都能自由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