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2019-05-20蒙福森
蒙福森
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的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她倒在了扶贫路上……
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政府是对的。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個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杨没看见他们。
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县长来扶贫,好多了。
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三年前,田副县长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县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观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老爸说,啥问题啊?
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
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枝,甚是诱人。
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的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扑通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小杨说,我哭我妈。
你妈?
是,我哭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如果还在,多好啊。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县长,田玉清。
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选自《广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