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成教育:从传统文化的深处走向未来

2019-05-20成尚荣

中国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德爱华育人

成尚荣

马克思说,环境可以塑造人。

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坐落着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或“附小”)。学校门前悠悠泮池水,园内巍巍大成殿。漫步泮池畔,仰望大成殿,会让人们心中升腾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人,塑造了如师附小人。

马克思又说,人类也可以塑造环境。

泮池水、大成殿,在附小人看来正演化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的核心理念,这就是大成文化、大成教育。这样的文化、精神、理念,是从附小人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如师附小人塑造着环境,弘扬、创造了文化。

正是大成,串联起人与环境的关系,联结起文化与教育的内在逻辑。具有文化使命感、文化敏锐性、文化自觉力的附小人,从关联中,从文化的逻辑中,提炼出大成育人的教育核心理念,又将其升华为学校的教育哲学,也让我们看到了最美校长——朱爱华。

一、理想与信念:深推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办中国的小学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让中国教育特色更鲜明”,如师附小人在朱爱华的带领下,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信念,从幼小走向成熟,从坚定走向博大。问题自然而至:中国教育特色从何而来?中国小学教育从哪里迈步?

如前文所述,站在泮池畔,仰望大成殿,朱爱华们总觉得有一位文化先辈、哲思的智者在向他们讲述着什么,诉说着什么,又昭示着什么。这样的思考与想象来自文化的深处。那1500多年的泮池水,恰似给学校的脉管里注入中华文化的血液,流淌、奔涌;那近500年的大成殿,恰似给学校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耸立、崇高。这种充满文化性的想象其实是价值体认,也是价值体认后的价值追求。这样的价值体认与追求,让大成文化成为附小的文化基因和胚胎,成了学校之魂之根。正是追求,让传统这一过去时,在传承中成为现在时,又在弘扬中成为未来时。大成教育从中华文化的深处走来,具有持续的生命活力,走向未来与世界。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是如师附小在坚定理想与信念后的战略选择。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校长和教师尤要竖起理想、信念,担当起我们应有的责任。

大成教育、大成育人的理想、信念既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启迪,又来自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教育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自有科学的规律可依;儿童更是一个整体,自有身心发展的规律可循。当教育与儿童,在完整性上相遇的时候,教育才是充满人性的;当儿童与教育,也在完整性上相约的時候,儿童才会是整体的、合理的,才是美丽的;教育规律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叠加,教育才会走向发展的境界。所以,教育与儿童互相成就,这样的“成”才是“大成”。

可严峻的现实是,教育产生了断裂,各自划定边界,造成壁垒。更为严重的是,儿童发展严重窄化、片面,以至碎片化。不完整的教育,不完整的儿童,怎么可能成就创新的人才?教育,太需要“成”了!儿童,太需要“成”了!两“成”的相互呼唤和合作才能化作“大成”。正因如此,钱学森将智慧唤作“大成智慧”。大成教育当是大成智慧教育,大成育人当是育大成智慧之人。由此看来,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与分析,其根仍在文化传统之上,中华文化是观察教育现状的一把钥匙,一种思想方法和反思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大成育人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不仅向后凝望,实行育人的回归,还要向外瞭望,观察世界教育的风云变化,触摸国际教育改革的脉动,把握教育研究的方向与走势。所谓大成,不只是一个区域里、一个国家之大成,还理所当然地与国外教育相联系、相融通、相互交流、相互支撑而至大成。如师附小正有这样的视野和格局,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在大成教育体系中都得到落实与体现。

美国著名课程论大家小威廉·多尔就曾经到如师附小考察、交流、指导过。他说:“希望你们已经取得和即将获得的进步持续鼓励其他教育者。”大成教育既扎根中国大地,深推中华文化土壤,又向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辉映,在现代化中深呼吸。从另一个角度看,大成教育将为世界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提供一份“中国方案”,为教育这一共同利益做出探索和贡献。

以上三个方面都汇聚在同一个轴心——育人。如师附小的大成教育是个坐标,坐标体系中,横坐标也许是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学段或是生活的不同领域;纵坐标也许是儿童发展的元素以及水平程度。横纵两轴线,编织的是儿童发展的时空,构造了一个具有大成意义的时空结构。这一时空有无限的大,这一时空结构也有无极的美,用“大成”去描述恰如其分。往深处讲,这一坐标体系是在大成理念、大成哲学的照耀下逐步建构起来的。

朱爱华校长和她的学校,在泮池水边,在大成殿前,讲述着中华文化的历史故事,向人们讲述着大成教育的育人故事,向世界讲述中国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故事,讲述者便是创造者。如今,大成教育的理想、大成育人的信念已发出了声音,如师附小获得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正是他们理想信念的闪耀为大成教育之殿堂添加的一块基石。

二、大成育人的特质:学以成人,在儿童的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大成观,古来有之。《周易》曰:“元吉在上,大成也。”大成,既指大的成就,又指集大成的思想、方式,其核心是成就人。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学习的结果,集大成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可以集大成,学习可以成就人。为此,孔子说到了学习的目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解释说,“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美其身”“一可以为法则”,而“为人之学”是“小人之学”,为满足他人胃口甘当“禽犊”。用现在的话来说,“君子之学”升华自身,以自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而“小人之学”媚俗取宠,骗取名利。《论语》中的“学”有多层含义。有学者认为,孔子论学可分析为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其第四阶段是“‘成人之学”,所谓“‘成人不等于‘成年人,而是成熟的、完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才进入第五阶段,即“修己安人”。因此,“大成教育”和“大成育人”有魂有根。

如师附小确立大成育人的理念、目标,对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还做了一番较为深入的分析,力求从整体上把握。

其一,朱爱华提出:“大成教育,即成为自己、成就他人的教育。我们要以完整的视角培育完整之人、大写之人、幸福之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首先得以人为本,以儿童的生命成长为本。无论课程怎么改,无论教育怎么改,这个初心、核心不能改。”显然,“成人”,首先是“有人”的意识,人永远是目的,育人是“大成教育”的初心,是课改的核心。而在小学,一定要有儿童的意识,儿童要在场,进而要确立并坚守儿童立场。在如师附小,学生永远是主体,呈现生动活泼的状态。课堂里,思维碰撞;操场上,生龙活虎;课外、校外,跨界学习多姿多彩;“大成华韵”开笔礼、“泮水流韵”成长礼、“大成家书”毕业礼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滋润儿童的心灵。“我是中国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大成殿前的晨诵课程里飞出来,从孩子的心灵里飞出来。“大成育人”,让人、让育人的意识更强烈,目标更鲜明,视野更宽阔,格局更宏大,文化更浓郁。如师附小,显得很大气。

其二,朱爱华提出,“大成”是育大写之人。大写之人,有如下的描述:“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这12个字绝不是词语的堆砌,也不只是串联成的路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深刻的意蕴:以大德大爱为核心,以大智大行为策略,以大美大成为境界。就“大德大爱”看,将德聚焦于爱,大德一定要有大爱,大爱是一种大德,大德从大爱开始;就“大智大行”看,大智体现在行动上,而且大智是在行动中生长起来的,行动应当是智慧的,而智慧的第一行动应当是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世界,也爱自己;就“大美大成”看,大成教育的目标是成为大寫的人,这样的人是美的,而且大成育人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臻于“大美”,“大成”便达到了最高境界。再换个角度看,“六大”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和支撑。比如,大智与大德相伴而行,“缺德”就没有大智,大智者是有大爱大德的人;比如,大德与大美,大德是大美的基石,而大美是对大德的象征。内在逻辑的一致、相融、相通,彰显“六大”的思想张力。

其三,对小学教育中实施“大成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和解释。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打基础要从小的地方开始,打好基础才能走向大成,才能奠基大成。对于这些认识,如师附小都不会忽略,也不会含糊,相反会越来越坚定。但是,他们对大成教育,对大成育人,对培养大写的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他们认为,小学教育目标定位要高远,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但小学教育实施要注重“小”。注重“小”,就是要着力于基础,但应当有个着眼点,那就是要着眼发展。着眼发展、着力基础才是对“小”的完整理解与把握。假若,没有“大成”的理念和目标的引领,那只能就“小”谈“小”,“小”就会变得狭窄,甚至会狭隘起来。其次,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要有新认识。基础,具有根源性,具有生长性,基础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德、爱、智、行、美、成,正是“成人”的根源,从“根”上可以生出“大”来。假若只盯着基础知识、基础技能,那学生就不会有大发展。课标中将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列入基础的范畴,正是对基础内涵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基础认识的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大成”之“大”,并非高深,并非高不可攀,不是离开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去任意拔高,而是引导学生立足基础走向“大成”,让“大成”成为基础的要义。再次,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儿童观。通俗地说,儿童观就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儿童、对待儿童。儿童是谁?儿童的本质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儿童比作“人类光辉史诗的草稿”;诗人沃罗申将儿童看作“未被承认的天才”;陶行知在诗中说“孩子人小心不小,假若把孩子看小了,便比小孩还要小”;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思·范梅南直截了当地说“对待儿童就是对待可能性”。的确,儿童就是一种可能性,是伟大的,教育儿童、培养儿童,就是开发他的可能性。不仅是走向大成,而且是承认他是人才,是伟大的,是应该“大成”的,也是可以“大成”的,“草稿”终可成伟大的史诗。这样,如师附小就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成”思想与关于儿童可能性的现代思想对接起来,让“大成”“大成育人”闪耀时代的光彩。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朱爱华和她的团队,对“大成育人”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那就是“大成育人”要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当是“大成教育”,时代新人当是“大写之人”。同时,他们又自觉地将“六大”与“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联系起来。他们有了更大的自信: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的“大成教育”“大成育人”,正在走向新时代,走向未来,方向是明的,选择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价值立意是高远的。大成教育、大成育人,是如师附小的大追求,形成了小学教育的大气象,它告诉大家:小学不“小”。

猜你喜欢

大德爱华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野花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吃人的今贝兽
我的朋友金大德
积微善,成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