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成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5-20邵强
邵强
成语作为汉语和汉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析原”,很多德育内涵和学科知识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解读。以成语为窗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点小,学生有抓手,容易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头”。同时,成语作为词语的一种高级形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使用较为普遍,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以成语为学习起点,能化难为易。我们认为,成语是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基础的强大资源,构建成语课程,注重成语学习,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初中学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基础、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校新的发展课题。2016年,在科学评估学生需求及学校现状、扎实落实国家地方课程基础上,学校开始构思“成语+”校本课程,以期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于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成语+”校本课程体系以成语为课程学习主体内容,挖掘成語的语言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综合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包容性思维,用“+”的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在碰撞融通中实现知识重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语+”校本课程体系见图1。
一、综合研究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三结合
现代科学的发展,项目割裂、学科壁垒正逐步打破,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加强。“成语+”课程体系,在成语主体学习的基础上,以“+”的理念,运用联想思维、包容性思维,探究学科结合点,强化学科间的联系。
成语以其包罗万象的内涵、数以万计的数量,从成语本体、成语文化、成语资源、成语功能各个不同的层面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学校开发“成语+”综合研究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头脑风暴,选取与成语相关的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学习载体,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以成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传承的使命感,甚至可以从学生的视角,为成语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材料和依据。
学校在构建“成语+”课程体系中,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同样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对间接经验的课堂学习。据此设计了“成语+现代文”“成语+古诗文”“成语+科学”“成语+政史地”“成语+英语”五大学科课程。以开发的校本教材《成语+——学科中的成语密码》为学材,规划既定学习顺序和学习时限,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前人已有经验和成果,进行成语学科学习。初步探究出诸如“成语导入法”“成语归纳法”等教学范式、成语层级学习“序列”等操作策略。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按照各种实践活动类型和特点设计的课程,是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补充。学校建设“成语+”社团活动课程、“成语+”班团队活动课程两大活动课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了基础。
“成语+”社团活动课程体系:在学生社团的内容设置上,一改固有常规社团设置重综合性而缺少体系化的特点,在广泛开展各类文体、科技类社团的基础上,将成语多维度、多形式地融入社团生活,形成“成语+剪纸”“成语+绘画”“成语+电视台”“成语+讲坛”等。一则做好开设社团的广泛性、多样性,满足初中生发展需求;二则兼具独特性和体系化,使社团核心更统一,切入点更小,使各社团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沟通融合中深化研究与创新;三则注重社团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成语+”班团队活动课程体系:从成语渊源出发,挖掘成语引申和比喻义以及合适延伸的范畴,构建成语主题式班团队活动,如: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班团队活动中,将“中华传统美德”分为爱国、节俭、互助、诚信、目标、自律、感恩等方面,分别通过一个成语呈现一个个立体的专题教育,形成“中华传统美德”德育体系,并形成了“成语导入激兴趣—成语典故知源头—成语解释明意义—探究活动整合促行动”主题式教育模式。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的形式存在的教育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课程,即课表中明确规定的课程。学校设置了诸如上文提到的“成语+”学科课程、综合研究课程、活动课程,并都写入课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除显性课程之外,也存在着一些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隐性课程,它们不体现在课表中,也不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但同样发挥着教育意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个性特征导致抽象空洞的说教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德育不仅仅是班团队活动,而更多地渗透在德育实践中,艺术性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初中德育也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内容上《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初中阶段德育内容基本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合适表达;形式上成语以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道理,以古人的经验现身说法,更加有理有据有节,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自然而轻松。据此,学校建立了“成语+”德育隐性课程,将成语融入德育的五大子系统:教书育人系统、活动育人系统、管理育人系统、环境育人系统、学生自我修养系统,构建了“成语+德育”隐性课程的实施范式,并总结出“目标—过程—评价”三位一体“成语+德育”操作策略(见图2)。
“目標—过程—评价”三位一体“成语+德育”操作策略是指将成语有机融入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评价的操作策略。“成语融合德育目标”操作策略:以成语提炼德育目标,以师生常用成语的内涵“表面化”“通俗化”,拉近目标与行动的距离,让形而上的目标“更接地气”。“成语融于德育评价”操作策略: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包含对德育工作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等相关因素以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定,将成语融于德育评价体系,发挥成语的思想教育意义和激励功能,促进德育工作显实效。例如,用切入点更小、特色更显著的“百花齐放”窗口班代替千篇一律的“文明示范班”,形成“高山流水”艺术班等窗口班系列,将“文明”赋以更明确的内涵,打造“一班一品”。“以成语充实德育过程”策略:注重全体师生的参与性,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三级德育建设网络。如结合学校师生来自五湖四海的校情,建设“五湖四海——我的家乡”成语长廊,用成语展示全校师生所在省份,引领师生增强地域自豪感、家乡认同感。并通过成语主题活动月、活动周的形式,开展或以成语为内容或以成语为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集体生活和劳动,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也形成了“阳光体育 快乐成语——新区中学成语操”等学校品牌项目。
三、“成语+”校本课程体系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和教学起着导向和调控的作用。“成语+”课程体系倡导发展性评价,不以评价为任务,而注重评价持续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制定了成语校本考级、成语综合素养考评、成语成长档案“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导向、记录成长过程及反思等功能。
成语校本考级:是指在实施“成语+”课程基础上,将“成语+”四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设计权重比例,形成三年一贯成语六级水平测试,激励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成语、运用成语、参与成语相关活动,评价学生成语素养。学校制定并邀请专家论证了《成语涵香 才情流韵——太仓市新区中学成语考级方案》。
综合素养成语考评:学校在原有对学生综合素养考评的基础上,融合“成语”元素,用18个成语诠释学生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订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核心素养成语考评机制”,每学期一考评,包括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这一考评既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自查和互评,更是希望通过18个成语提炼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形成朗朗上口、好记好背的18条标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发展。
成语成长档案:学校设计了“硅步千里 竿头日上——‘成语伴我成长档案”,以档案袋评价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反映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初中三年与成语相伴成长的的作品、过程性文字、照片记录等,真实反映和监控学习进程,也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记录学生成长轨迹。“Education is Growth”,档案袋是学生成长的记录,并推进学生的成长。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5/02/1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新区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