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时代接力棒,讲好全新中国故事
2019-05-20新作文
新作文
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播,主演吴京再度成为年度焦点人物。在中国动作电影一度后继无人时,吴京作为后起之秀独辟蹊径,全面超越了老一代动作明星,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电影突破瓶颈,开创全新领域。
前辈们的成就无人能够抹杀,但玩弄拳脚和冷兵器,只能代表中国以前的形象。新时代的中国是工业化大国、制造业大国、科技化大国。个体的成功要看时代大局,老一辈的银幕形象,已不足以支撑新的国家形象。吴京不仅开创了两个全新类型电影,给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更获得了极大的物质回报:吴京不是以一个殉道者的身份在众人面前踽踽独行,还能继续为中国电影工业贡献自身力量,并吸引更多人追随他的脚步,而不只是靠悲苦引来众人的赞美和无奈叹息。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吴京接好了自己的接力棒,引领了中国工业化电影的崛起,勇做时代弄潮儿,也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国际视野
中国工业化电影“亮剑”好莱坞 狐晨曦
如果说《战狼2》只是异军突起,打破了中国电影长达数十年的旧有格局,那么投资并主演《流浪地球》后的吴京,已经彻底成为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启者,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教父,更直接触动了好莱坞集团核心利益的奶酪。
《流浪地球》不仅是第一部中国重工业科幻电影,而且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终于触动了好莱坞电影霸权核心利益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从电影艺术和技术层面,都可以说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的《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人真正第一次去尝试,试图从称霸世界数十年、全球横扫票房的美国电影产业口中,真正意义上地“虎口拔牙”。
之前的中国电影,经历了数十年发展,确实已经有了许多优秀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来更能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牢牢守住本土市场,与之分庭抗礼,创造了单片几十亿票房的奇迹。然而,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表面的市场繁荣,其实就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也曾诞生过为数众多的优秀类型片一样,对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根本无力形成真正威胁。
恰恰相反,好莱坞通过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吴宇森等众多最优秀电影人吸纳,并把他们的电影精华一一汲取,用于自己的工业化影片之中,以工业化流水线大生产,对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的绝对碾压优势,反手便彻底埋葬了港式功夫片和枪战片的国际市场前途。
中国的电影市场,依托于14亿人口的巨大数量级,当下是世界第二,未来注定是世界第一,好莱坞资本大鳄又怎可能不垂涎三尺?他们坐拥人类最先进电影工业,拥有最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怎可能当真甘于和中国本土影片去长久分享这一市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多数的中国电影人,依旧满足于依托与欧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靠着低成本喜剧片去“以小搏大”,对抗好莱坞特效大片,然而这只是在电影工业低下时的一时权宜之计。好莱坞乃至于整个美国电影产业,其实根本不会在乎中国拍多少部《泰囧》《捉妖记》《美人鱼》这种他们眼中的“自娱自乐”,这些电影很难让世界其他国家民众共情,并杀入深受欧美影响的国际主流文化圈。
举世公认,科幻片是电影工业化皇冠上的明珠,只有相关科技达到相当高度,舍得大量挥霍资金和器材,才能产出真正优秀的特效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从0到1的突破”。它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就类似于《星球大战》系列之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意义和价值,标志着飞速进步的中国电影工业距离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已到了“可望而可即”的地步。更如吴京所言,一次性培养了7000位优秀的电影工业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电影工业未来继续进步的种子。
这也标志着重工业电影,这个数十年来被美国一家独揽,其他国家完全没资格参与的领域,终于有了新兴的强有力挑战者。
(摘编自凤凰网)
名家解读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
宋子节
提起科幻电影,观众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科幻电影。在创作上,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式科幻影片有非常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电影通常强调某个具体的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比如《钢铁侠》《蜘蛛侠》等,而《流浪地球》却注重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之中,是一群普通人共同实现拯救地球的任务,这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不同。
在价值观上,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注重开疆辟土,探索未知的新家园。而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维习惯,却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影片从故事到文化内核都很有中国特色,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热爱。
有了集体主义与乡土情怀的基础,《流浪地球》在细节上也非常注意中国特有文化的表现——出现在影片里的济宁补给站的派出所、朱自清的《春》、市民热爱的烤串、麻将以及最后的春节十二响……可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人拍给中国人自己看的科幻电影,从核心价值到细节表现,透露出浓浓的中国味道。相比于好莱坞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需要台词翻译,不需要费力识别洋面孔,不需要跨文化语境的理解,而是以中国视角完成与未来的对话。
有了中国文化硬核的思维,也离不开硬件技术的实现与支持,《流浪地球》中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了全片75%。2015年刘慈欣《三体》、2016年郝景芳《北京折叠》先后斩获“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站在了世界科幻文学舞台的聚光灯下。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
各方观点
《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國方案。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着力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科幻文学的特点是描写渺小人类个体与宏大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作者刘慈欣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
《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幻想类、穿越类影视作品“尚古”的传统,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空观,在想象未来的大背景下去追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命题,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即便影片对科学假设、人物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它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在中国电影中都是空谷足音。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我觉得中国科幻影迷特别可爱。他们看了无数科幻电影,欣赏水平是世界级的,幻想思维可能比外国人更大,可他们还是耐心地宽容地等待着中国科幻电影。
——主演吴京
科学趣谈
电影火爆,“流浪地球”计划能否成真?
刘少阳
抛开电影中丰富的人文情感不谈,人类有没有可能真的完成这个流浪地球计划,让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飞向那壮阔的星辰大海呢?虽然电影很好看,但是不得不说流浪地球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实际并没有多大用处的计划。
首先,在电影中全人类合力用30多年时间来停下了地球的自转,虽然滔天洪水将世界人口锐减到35亿,但人类还是成功转入地下城,准备迎接地球的流浪。不过回到现实中,如果人类将地球的自转停下来,可不止会遇到洪水那么简单。要知道地球正以每秒400多米的高速旋转着,而因为引力的关系,地球上包括空气在内的一切也在以这样的速度旋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届时每秒400多米运动速度的空气将会化成毁灭世界的狂风,地球上的植被、动物、建筑等都会在这场风暴之中化为齑粉。
然而风暴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们假设地壳各处的抗拉强度都足够强大,地球尚且不会因为惯性而四分五裂,但是地壳和地幔却免不了会被拉出一道道裂口,到了那个时候液态的地核物质将会喷薄而出,同时剧烈的地震也会随之而来,称之为山崩地裂也完全不为过。当地球停止自转之后,一直保护着人类的地球磁场也将会消失,强烈的太阳风会撕裂整个大气层,然后各种宇宙射线也会长驱直入杀死地球表面所有的生物——如果那个时候还有生物的话。
电影中提到的行星推进器是通过重聚变反应,将石头转换成能量,再经由推进器转化为动能的一种机器。但人类需要挖掉82%的地壳质量才有办法让地球成功加速逃离太阳引力,而挖掉这个地壳质量之后,先不谈人要住哪里的问题,到了需要做减速运动的时候,已经没有石头做燃料了。人类也不可能靠点燃木星将地球推出木星引力范围,因为地球上的氧气相对木星的氢气来说实在太少了,就算木星将地球上的大气全部夺走,也还是达不到引爆点。即便真能成功点燃木星,其产生的冲击波可不单单会推走地球那么简单。地壳其实并没有人类想象中那么坚固,如此巨大的冲击波击打在地壳之上,洞穿地壳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其实流浪地球是一件没必要的事,即便太阳真的膨胀成红巨星,太阳系中依旧会存在宜居带。若人类真有办法推动整个地球,只需将地球推到更远离太阳的宜居带即可。而太阳膨胀的过程更是长达数百万年,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人类如果没有灭亡的话,科技的进步绝对是难以估计的。事实上,我们在可以看见的未来里都不用担心被太阳吞噬的问题。太阳是一个质量不大的恒星,它身上发生的变化是缓慢的,极少情况下会出现突变,更没可能出现超新星爆发。至少要到10亿年之后,青年的太阳步入中年,它的膨胀才会真正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但如果人类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迈向星辰大海的话,人类的文明也早就灭亡了。
(摘编自新浪网)
结语
如果《流浪地球》的作者和导演没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不可能制作出如此有骨气、有个性、有中国味的科幻电影作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些千百年传承的文化精神,已浸润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成为潜意识里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言,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可以自豪地畅想未来,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发展。国家兴旺,科技创新,科幻作品才会“日新月异”。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历经沧桑的成熟,纵观天下的从容,“天道酬勤”的奋发。传统文化有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代,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我们今天坚持文化自信,同样既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又要创造出符合现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成果,这也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