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某大学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与拖延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9-05-20杨彩霞赵倩张宏伟
杨彩霞 赵倩 张宏伟
1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716000;2 延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延安,716000
近年来,手机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快捷性等优势,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覆盖面最大的传播媒体。关于手机使用,有研究者将其界定为每周使用手机时间[1],也有研究者将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数量作为手机使用的评价标准[2]。虽然手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其多样化的功能使得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手机的过度使用又称手机依赖,指无法抑制手机使用的冲动性,离开手机后会产生较多的不适感,并造成学业、人际关系、情绪和认知发展等方面消极后果的行为[3]。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对人体产生失眠、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影响[4],还会引发个体的拖延行为[5]。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延迟预定行动的非适应性行为[6-7]。国内外研究发现,拖延不仅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阻碍学习、工作目标的达成[8],还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损害身心健康[9]。本研究对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和拖延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市某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文科班和1个理科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
1.2 研究方法
①自编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文理科等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使用手机年限、每日使用时间、每月手机话费、每月使用的手机流量、偏爱的手机功能、使用手机的目的等问题。②Atiken拖延问卷。由Atiken在1982年编制的一个单一维度的自评量表,陈小莉等人翻译修订,由19个条目构成[10]。其中2、4、7、11、12、14、16、17、18等9个题目反向记分,得分越高,拖延程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02,重测信度为0.70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80名研究对象全部使用手机(100%),其中男生106人(27.89%),女生274人(72.11%);文科180人(47.37%),理科200人(52.63%);一年级104人(27.37%),二年级93人(24.47%),三年级97人(25.53%),四年级86人(22.63%)。
2.2 手机使用情况
学生平均使用手机年限为3.6年,最高使用年限已有10年;86.1%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23.2%每天使用时间超过6小时;平均每月使用流量580.8M,最高使用流量5120M;平均使用话费57.8元,最高话费200元,最低话费11元。从使用手机功能的数据来看,43.9%的人发短信,69.0%打电话,83.0%上网,59.0%玩微信或QQ,还有28.7%玩游戏。从使用手机的目的来看,除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外,有71.5%的人用手机获取各种信息,71.7%上网浏览新闻,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玩游戏(24.1%)和打发时间(49.2%)。
2.3 拖延行为现状
学生总体的拖延行为处于中等水平(M=55.64),但不同个体间拖延行为差异较大,有173名学生(45.53%)存在拖延行为。采用差异比较法考察拖延行为在不同群体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t=0.873,P>0.05)、年级(F=1.904,P>0.05)和专业(t=-0.670,P>0.05)的学生在拖延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4 手机使用情况与拖延行为的关系
采用差异比较法,从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使用手机时间2个方面对学生拖延行为得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拖延行为在使用手机年限上无显著差异(F=0.321,P>0.05),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F=2.845,P<0.05)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拖延行为高于每天使用手机0-2小时的学生。
按拖延行为总得分分别取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试组成高拖延行为组和低拖延行为组,考察不同拖延行为组在手机功能使用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拖延组的学生在使用手机短信(χ2=4.710,P<0.05)和电话功能(χ2=7.582,P<0.001)上的比例高于高拖延行为组,而高拖延组的在玩游戏功能(χ2=4.561,P<0.05)上的比例更高;在使用手机的目的上,低拖延组学生更高比例地使用手机与家人朋友联系(χ2=8.777,P<0.001),而高拖延组学生则更高比例地使用手机玩游戏(χ2=6.571,P<0.001)与打发时间(χ2=7.343,P<0.001)。见表1。
表1 不同拖延行为的大学生在手机功能使用上的差异
注:*P<0.05,**P<0.01。
3 讨论
3.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长,使用功能多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使用手机的功能较多,这与周少钦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1],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智能手机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的沟通与社交需求,又兼具娱乐和刺激寻求功能。首先,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聊天和人际交往,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其次,随着智能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新闻资讯、收看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游戏等,也使得手机成为大学生娱乐、休闲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手机娱乐功能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再加上课余时间充裕,许多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不受控制(86.1%超过2小时,23.2%超过6小时),很容易导致手机过度使用。孙悦等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从众心理和手机功能增多带来的吸引力确实会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产生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过长[12]。
3.2 大学生普遍有拖延行为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与某些研究结果类似[13]。且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部分研究结果一致[10,13]。赵洪等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是大学生拖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14]。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轻松自由,面临的选择也更多,若个体自控能力较差,就会无法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出现拖延现象。也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注意控制能力较低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拖延行为[5]。一些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拖延行为主要受个体的人格和认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15-16]。这些研究都表明,拖延行为更多地与个人的特质有关。
3.3 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拖延行为程度更高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们希望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压力或提升满足感,但长时间使用手机又减少了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这种循环不断增加个体压力和失落感,最终导致手机过度使用,拖延行为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引起的注意力涣散、注意控制能力下降,也会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可能性[5]。此外,手机的易得性和便利性增加了个体注意偏离目标行为、偏向手机的可能性,导致个体对手机相关信息更加敏感,并表现出自动化注意加工偏向,从而对个体注意控制产生消极影响,产生拖延行为[17]。张潮等的研究也发现,手机依赖会诱发个体对手机的渴望,并因此导致个体偏离目标行为,产生拖延行为[18]。由此可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最终会导致拖延行为程度更高。
3.4 不同拖延程度的大学生偏好的手机功能不同
调查发现,高拖延组的大学生比低拖延组大学生更偏好手机娱乐方面的功能(更高比例地使用手机玩游戏与打发时间)。国外有研究表明,诱惑越多越容易拖延[6]。手机的娱乐功能比通信功能更富有刺激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大学生。宋梅歌等的研究也指出,个体倾向于选择立即带来奖赏的任务(如打游戏) ,而对远期目标价值进行折扣,即截止日期越遥远,个体对完成任务带来快感的折扣也越大,因此更倾向于拖延[19],这可能也是高拖延组大学生使用手机玩游戏和打发时间的比例比低拖延组更高的原因。因此,高校应引导学生多发展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课余生活,发展创造性的活动。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还能有效减少其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