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发展透视
2019-05-19刘艳雷世文
刘艳?雷世文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在实验性胜于经验性的探索中,凸显出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形成了“三方机制”“赛事机制”为标志的校园创业文化。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特色建构,是在国家战略、就业压力、国际创业教育、高校自身的改革等多元因素驱动下实现的。
关键词:创业文化;特色建构;驱动机制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萌生于20世纪末,兴起于21世纪初,与欧美大学创业教育相比,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不逊色。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浓厚的、具有创业色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出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特色。
一、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特色建构
1.大学创业文化的学生主体性特征
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和商学院联合编纂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89.9%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优先转入创业项目相关专业”成为最受大学生认同的取向。可以这么认为,高校多年来探究的高等教育伦理关系建构中的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在创业教育中得到了改变。我们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学生主体性的落实,把本应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创业实践锻炼,创意思维、沟通能力、商业意识、管理素养都得到显著提升。
2.大学创业文化的实践性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特征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的偏向,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思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探索。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动手能力,这些停留在书面文件表述里的培养观念,终于在21世纪崛起的大学创业教育中转变为实际行动。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共有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了“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2012年和2013年为例,参与项目的学生数共计为196 827人,创新项目数45 004个,创业项目8 323个[1]。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构成了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亮点。各高校加大创业实验室和创业训练中心建设的力度,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3.大学创业文化的创新性特征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根据创意的独特性的递减排序,可将创新区分为突破型创新、科技型创新和普通型创新[2]。以上三种创新类型在21世纪以来的我国大学创业文化中都有表现,只不过在数量分布上以普通型创新占绝对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1)体制创新。固有的大学体制存在诸多不利于大学创业文化发展的因素,克服这些因素,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创业文化活动开展的需要,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普遍选择。打破高校现有体制壁垒,实行大学、企业、市场的协同创业,这种体制创新不仅增强了大学办学的活力,而且为大学创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2)学分制创新。打破学分制僵化模式,进行学分制改革,增加创业学分在总学分构成中的比例。实施创业学分置换制度,允许创业成果、创业收获、创业技能训练、创业活动与课堂学分进行置换,充分发挥学分的杠杆调节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
(3)学制创新。打破一贯的长学期制,探索长短交替的学期制度,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根据创业情况调整学业进程,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4)评价标准创新。打破理论考试评价的固定模式,探索评价机制改革的新模式,将创业能力与绩效列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对创业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向创业优秀的学生倾斜。同时,建立学生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学生的创业活动,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参考依据。
4.大学创业文化的三方机制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得到政府、企业的鼎力支持,政府、企业与大学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健康成长。“三方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体,以企业为协同,三者互动互補,有力促进了大学创业文化体系的建设。政府在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政策引领与支持,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方向指导和目标愿景设计,对大学创业文化进行国家战略意义上的规制。大学的主体作用体现为具体承担创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负责创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举措的组织实施,将国家关于大学创业的原则、思想、规划落实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并能将国家有关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予以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取得创业人才培养的显著效果。企业与大学的协同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其主要形式表现为企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企业为大学生创业训练提供实践平台,企业家担任大学创业导师,从实践上为大学创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方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救济机制”,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大学功能的局限,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环境。“三方机制”同时又是一种“驱动机制”,它以一种合力作用的形式,推动着大学创业文化迈向更高级阶段。
5.大学创业文化的赛事机制
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新,以赛励志,在创业竞赛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情怀,通过创业竞赛促进高校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是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显著特征。
创业赛事机制对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促进效应是很明显的:一是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大学文化的空间,为提升大学生实践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二是创业计划竞赛的示范效应,对提升我国大学整体的创业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三是创业计划竞赛在创新的意义上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出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创业计划竞赛,的确有一批卓越大学生脱颖而出,所设计的创业项目在商业前景和社会价值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四是创业计划竞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文化建设的风向标,竞赛活动契合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对大学创业文化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
6.大学创业文化的实验性色彩
我国创业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基本上都处于借鉴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3]。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我国大学创业文化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实验性胜于经验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文化传统中,我们是没有创业文化经验积累的,21世纪以来所开展的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活动。事实证明,大学生创业并不都是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案例远高于成功的范例。这说明,创业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创业过程是对创业者意志、心理、能力的极大考验。创业者不论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于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建构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的多元驱动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创业文化特色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
1.国家战略驱动
国家战略对大学创业文化活动的开展,重在引导和指导。《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创新型人才列为国家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大学生创业的引领计划”,该计划涵盖了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创业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阐述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意义,明确要求各级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4],全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期待,不仅是针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更是希望通过创新创业带动高等教育改革,达到经济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目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在国家战略驱动下,我国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强化创业培训,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国际创业教育驱动
有观点认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源于国外创业教育思潮的冲击”[5],笔者对此非常认同。国外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比我国早,发展也比我国快,经济与社会贡献度也比我国高。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开设了创业课程,截至2010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数量达到1 700多所。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不仅投入到位,且师资力量更是保障有力,其创业席位教授(endowed professorship)职位数量从最初的1个(1980年)增加到2017年的将近400个,世界其他国家的数量差不多是200个[6]。英国致力于建设创业型大学,于1983年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创业计划”,2004年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7]。英国政府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2008年、2009年由英国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分别达到3 970家和4 053家,这些企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分别是它们所接受外部投资的4.28倍和2.72倍[8]。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已经基本形成创业教育政策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文化浓厚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9]。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虽然后发于西方,但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在模仿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文化的创建。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竞争局面,我国高等教育竞争能力尚需不断提高。我们不能总是处于后发赶超的状态,我们也需要有国际话语权,以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大学创业文化领跑全球。
3.就业压力驱动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01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2001年仅有114万人,到2016年,15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51万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包括二次就业甚至三次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对就业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着就业新政的出台,以创业带动就业遂成为一项破解就业难题的战略举措,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高校的积极回应。
创业促进就业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就业倍增效应”,创业者通过创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就业,而且还为其他劳动者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一批人就业。大学生创业具有知识性、文化性、科技性的显著特点,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更加突出,能够为同龄大学生群体提供更为有利的就业条件,搭建施展大学生才能的更为广阔的平台。创业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还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体现出来。研究表明,“创业过程将会主导经济并推动经济扩张”[10],创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造就了新的经济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大量出现,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市场资源的重组和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也因此不断出现,就业机会不断扩大。
4.高校自身的改革驅动
创业教育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1]。创业教育推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边干边学的哲理和动手能力,不把学习看成纯粹发生在教室内的过程”,注重对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和释放他们的创业潜力”[1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改革的突破口,以创业教育为创新的重要抓手,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
三、我国大学创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在走向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以求得破解方略。
1.创业观念问题
国内教育界有一种倾向,往往把创业与创新隔离开来,对创业的创新功能认识不足,低估了创业文化的创新底蕴。这种认识误区,在西方大学创业文化兴起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正如美国普渡大学副校长迪巴·杜塔所指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存在一个重大的疏忽——只关注创业却忽略了创新。事实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和融合相通的,真正的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基础,而创新教育往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和实现形式。创新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通过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商业化的运作能力,而不是将创新理念停留在“纸”的层面[13]。迪巴·杜塔的分析可谓中肯有力。所幸的是,西方大学已经越过了发展中的瓶颈,他们的代价对中国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具有警醒作用。我们无需再将他们的误区在中国上演一番,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完全可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以创业促进创新,以創新带动创业,实现创业与创新的互动互进。
2.创业环境问题
创业环境既可以培育创业文化,当然也可能阻碍创业文化的成长。当创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创业环境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优质的创业环境能够助推创业文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反之,劣质的创业环境就构成对创业文化的伤害,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创业文化的发展,成为创业文化发展的陷阱。因此,我们可以说,创业环境营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创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客观地看,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创业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有:大学生获得政府创业基金资助的比例低,银行政策性创业资金贷款存在隐性障碍,校企合作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长效性[14]。以上不利因素,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那就真的变成制约创业文化发展的障碍了。
3.创业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人”是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人”不但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欧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一个共同点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谢菲尔德大学尤其重视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切身体验和主观感知,其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而非对“项目”的教育。“项目”只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项目”即使失败了,但是创新创业的种子一旦植入年轻学子的心灵,相信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开花结果。谢菲尔德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倡一种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更是提倡一种尊重创新的“宽容失败”的文化,也是提倡一种自我挑战的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15]。以此反观我国的大学创业文化,很明显,我们的创业教育目标非常功利化,以创业项目的成功论英雄,在创业教育观念上又落入传统高教观念的窠臼里。在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但“就业教育”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触动[16]。如此,许多大学在创业教育中实际上延续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教育观念,所立的“人”还是传统就业教育观念中的“人”,而非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中的“人”。
以上问题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历史、传统、心理、行政等因素,牵扯着利益、市场等功利性东西,甚至与教育者的保守、惰性、不作为等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唯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的大学创业文化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才可能步入世界一流。
参考文献: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森.“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 [美]罗伯特·D.赫里斯,迈克尔·P.彼得斯,迪安·A.谢泼德.创业学[M].蔡莉、葛宝山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76-77.
[3] 李时椿,常建坤.创业学——理论、过程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9.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5] 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6][10][12] [美]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小罗伯特·亚当斯.创业第一课[M].浦汉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7-38,43,12.
[7] 徐小洲,胡瑞.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政策[N].科学时报,2010-11-30.
[8] 卢亮,胡若痴,但彬.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措施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9] 陈文,赖炳根,关福远.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11] 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4).
[13][15] 樊丽明.创新创业教育: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N].文汇报,2016-04-25 .
[14]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6] 李振山,孙振武.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