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进入2.0时代
2019-05-19雷墨
雷墨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國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如果说两年前的2017年首次高峰论坛奠定了“一带一路”的轮廓(即1.0版),这次最大的看点在于,它预示着“一带一路”正式进入2.0时代。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说:“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这意味着“,高质量”将是2.0时代“一带一路”的一个突出特征。
不过,前路不会是一片坦途。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虽然成绩斐然,但质疑和挑战从未间断。升级“一带一路”有助于缓解外部疑虑,也是其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的内置基因,而任何一次合作的机遇与阻力,既与中国所面临的整体外部环境相关,也与中国整体上的对外行为能力相关。“一带一路”2.0时代将如何演绎,从刚刚结束的北京峰会可以窥见端倪。
2.0版的特征
与2017年的“一带一路”峰会相比,这次峰会给外界最直观的印象是“扩容”。2017年,来北京出席第一次“一带一路”峰会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28位,与会的副总理、外长以及部长级高官人数是206人。参加今年峰会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人数是37人,部长级高官人数超过360人。2017年,包括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媒体记者在内的与会总人数是1200多人,这次是近5000人。
这一变化,首先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关注度的提高。如果这个倡议失去活力,就不会有更多的与会者齐聚北京。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峰会的扩容,也反映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因为倡导国的努力,明显没有让质疑和批评成为“最强音”。更为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认可度的提高。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话说,这是“郑重地向这一合作倡议投下的信任票”。
如果说这些是2.0版“一带一路”带有底色性质的特征,那么更为核心的特征是“高质量”。首先是目标更明确。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说,“一带一路”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一说法以前有所提及,但这次以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表态的方式得到了强化。换句话说,作为倡导国,中国对“一带一路”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其次是原则更清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在今后“一带一路”的运作中得到更突出的体现,成为这一倡议的核心原则。这次北京峰会的分论坛,从首届的6个增加到12个,涵盖的议题更多、更具体。这既反映了“一带一路”在走深走实,也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与相关国家在政府、企业、智库、传媒等层面,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平台。
更为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认可度的提高。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话说,这是“郑重地向这一合作倡议投下的信任票”。
再次是在方向上追求高质量。对比习近平两届“一带一路”峰会的讲话可以发现,这次最突出一个变化是,“高质量”被放在了更加优先的位置。习近平说,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带一路”升级最为鲜明的风向标。
这又引申出2.0版“一带一路”的另一个特征,那就是更加强调“对接”。一方面是在“标准”上的对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近年来对“一带一路”担忧和质疑,来源之一就是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在“输出标准”。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讲话中强调“标准”,毫无疑问是中国诚意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与相关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在发展战略、日程上的对接。这既是为了进一步缓解外界疑虑,也是为了给“一带一路”拓展发展空间。
从更宏观的视角、更具体地回应外界的关切,是习近平主旨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在讲话中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将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他在讲话中提及的“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承诺“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建立“履约执行机制”等,与中美经贸磋商的议题“高度重合”。不难发现,这话的目标听众,不局限于北京会场。
更大的挑战
习近平4月26日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前数小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称,美中经贸谈判进展顺利,习近平主席将很快访美。对于中美谈判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的表态。但对于“一带一路”,美国依然是目前最明显,也是最能制造阻力的外部因素。与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峰会不同,这次特朗普并没有派白宫官员与会。美国驻华使馆发言人在峰会召开前的公开表态,依然是表示“严重担忧”。
这两年里,美国战略界明显加大了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各种智库发布的研究报告,在数量上远超以往。这些报告有的是相对客观的政策评估,但更多的是带有战略竞争视角的政策解读和建议。比如美国新保守主义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2018年年底的报告中称,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它也在为塑造新的秩序奠定基础,并且已经在以利己的方式破坏国际准则和基础。
以战略竞争的视角看待“一带一路”,依然是美国战略界的主流。事实上,这两年来特朗普政府不仅一直在污名化“一带一路”,还不遗余力地打压伙伴和盟友的参与意愿。特朗普本人就曾威胁称意大利将为参加“ 一带一路”的“ 任性”付出代价。毫无疑问,这样的政策倾向,更可能让美国战略界战略竞争视角的研究转变为具体的对抗性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进入2.0时代,美国的回应很可能会持续加码。
2018年10月,特朗普政府宣布成立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的“美国国际开发融资公司”,并为其注资600亿美元。据报道,这个机构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开始运作。此外,美国与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加拿大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针对“一带一路”的政策协调,去年开始变得更为活跃。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即特朗普政府在美中貿易上达成“休战”之后,把“一带一路”作为新的博弈点,作出更具体、更强势的战略回应。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一带一路”的另个挑战。中国与参与国外交关系的波动,以及参与国内部政府更迭,都有可能反映到“一带一路”的合作上。比如,参与了首届峰会的土耳其,这次之所以缺席,与中土外交关系遇挫不无关系。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没有现身北京会场,而是派出了副总统优素福·卡拉。重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在4月结束的选举中成了“选举议题”。
参与国国内政治变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的选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未来“一带一路”的合作中,这样的政治影响将长期存在。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影响是民粹主义的扩散。由于“一带一路”参与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美欧对“战略”敏感不同,这些国家对主权更为敏感。在民粹主义思潮的作用下,“经济主权”很容易成为选举政治中的“百搭牌”,从而放大“一带一路”的负面影响。
最根本的挑战还是来自实践。从中国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是全新的事物,没有可直接参照的蓝图。这个倡议不同于现实中存在的军事、安全同盟,也与已经非常成熟的自贸协定不完全一样。升级后的“一带一路”,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石的同时,将会更加注重“软基建”的建设,比如加强海关、税收、审计监察的合作以及谈判自贸协定等。这些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将是对中国整体外交行为能力的巨大考验。
更大潜力
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的扩容,本身就彰显了其发展潜力。某种程度上说,“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目前推动全球化的一面旗帜。没有对全球化趋势的认可和诉求,就不会有这个倡议 “朋友圈”的扩大。而纵观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大国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全球化的进程才被彻底阻断。在大国间战争不可想象的思维逻辑下,从全球化中获得发展红利的思维就不会消失。这是“一带一路”最为根本的潜力之源。
欧洲态度的变化,是预判“一带一路”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旨演讲中的这句话,可谓精准把握了历史趋势和现实政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年多以来,特朗普政府在贸易保护主义上的政策行为,不仅没有逆转全球化趋势,反而正在遭遇越来越多国家甚至是盟友的或明或暗“反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的参与国也是在对逆全球化投下不信任票。
外界普遍注意到,这次北京峰会上,瑞士成为继意大利、卢森堡之后又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发达国家。欧洲态度的变化,是预判“一带一路”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七国集团国家,意大利曾遭到德国、法国的阻挠。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出席这次北京峰会的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欧盟内几个大国想通过集体形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而不是以单独的双边形式与中方展开合作。不难看出,欧盟的“反对”已不是倡议本身,而是参与方式—不能影响欧盟团结。
德国在态度上的微妙变化,很可能是整个欧盟政策转向的前奏。与意大利总理孔特一起出席这次北京峰会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在谈到加入“一带一路”的阻力时说,“作为一个主要国家,就要发挥引领作用,而不能被牵着走。”尤其一提的是,他提到了当初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时所受到的批评。而事实证明,英国引发了更多欧洲国家的跟进。从“一带一路”的升级来看,亚投行的成功案例,很可能在“一带一路”上得到复制。
当年奥巴马政府阻挠盟友加入亚投行没有成功,如今特朗普政府以恐吓的方式施压盟友与“一带一路”保持距离,看上去也不很奏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4月19日的一篇文章称,美国的决策者应该调整美国的战略,努力推动合作和多边化,并推动与中国的良性竞争。美国战略竞争中“良性竞争”的色彩越浓,“一带一路”的阻力就会越小。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美国态度的转变至少是微调,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