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湖铁公祠的一副对联
2019-05-19朱惠民刘青松
□朱惠民 刘青松
铁肩担道义;
棘手著文章。
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的对联,也许有人会说:『不对,你把﹁辣手﹂写成﹁棘手﹂了。』其实,原文如此,并非我错了,而是你错了,因为『棘』与『辣』字形相似,且接近口语,故以讹传讹,时间一久,便不识庐山真面了。
铁公是谁?明初大忠臣铁铉也。铁铉以才干见重于洪武皇帝,赐字鼎石。建文间,燕王兵起,建文帝命铁铉与盛庸共镇济南,屡挫燕兵,遂晋铁铉为兵部尚书。及燕王入京,铁铉尚统兵淮上,后兵溃被执,不屈磔死。济南人为了纪念他,在大明湖为其立祠,是为铁公祠。
铁公祠这副联的作者,是明代有名的忠臣杨继盛。杨继盛曾任吏部员外郎,以耿直敢言不避权贵著称。奸相严嵩欲将其罗致麾下,杨继盛不为所动,反而朝奏严嵩五奸十大罪,遂被廷杖。后来杨继盛遭构陷入狱,仍不屈,最终弃市。后人为了纪念,在北京杨继盛故宅也建有杨公祠。
忠臣惜忠臣,杨继盛上句『铁肩担道义』之『铁肩』,妙语双关,即是铁铉之肩,又指铁铉在国难当头之际所表现出的大丈夫气概。这里的『道义』,是指皇家正统观下的道义。下句『棘手』,是愤怒之下指斥对方的一种手势,即以食指直指对方,而拇指旁出,呈『戟』状,『棘』者『戟』之假借字也。愤怒不仅出诗人,也出勇士,勇士要作的是篇救国的大文章。
古汉语中,借『棘』为『戟』之例很多。《周礼·天官·掌金》注引郑众云:『棘门,以戟为门。』《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棘逐之』,注:『棘,戟也。』为何借『棘』代『戟』,清代段玉裁还有一段注释:『棘者,刺也。戟为刺,故名之曰棘。』这简直就把二者当成了一回事。至于棘手的确切图形,唐昭陵有『戟手给使图』壁画可证。
杨继盛铁公祠联,民国前尚作『棘手』,已故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曲子贞先生曾著文称,民国时其家客厅有此联拓片,后于临洮东山得见原石,并作『棘手』。民国时著名报人邵飘萍创办《京报》,亦曾被誉为『铁肩棘手』。一九四九年前,蔡元培先生题刘海粟临黄道周二十九松长卷有『铁肩棘手一齐来』之句,并以此联为典。此联讹作『辣手』,不知始于何时。至于李大钊改『棘手』为『妙手』,则是为了更通俗,以便于先知先觉的中国知识界更好地鼓吹革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道义。由于李大钊的影响力,一旦提出,天下景从。据我的朋友讲,他二十年前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其系训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实际是借原作而升华,赋予原作以崭新的意涵,它并不影响铁公祠的原意。
在北京杨公祠,也挂着杨继盛此联,『棘手』亦作『辣手』,并说是杨的手书墨迹,查一下网络,也有同样介绍,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试想,杨以所谓『罪臣』被杀,连能不能立祠的事都不敢想,还能预为祠堂留一对联?不过,这对联如不是杨继盛写给铁公祠而是别人给杨公祠的,那倒也挺合适,可惜它不是。
最近,有朋友游大明湖,拍给我一张铁公祠对联图片,上面上联没动,下联竟作『碧血照湖光』,看下款竟是『重修铁公祠纪念,丙子年夏,魏启后书』并有章,且不说『湖光』与『道义』是否相对,问题是这一改,就把这个名胜古迹原对联中的那些信息全改没了。若非下面有章,真不敢相信是魏启后先生所为。
名胜古迹楹联,是名胜古迹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不动的最好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