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宁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9-05-18吴学兵马泽龙
吴学兵 马泽龙
摘 要:会宁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其形成、演变与会宁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宁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会宁人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而最直接地造就了会宁体裁独特、风格鲜明、旋律激昂的民歌形态。当地地理环境对会宁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有着最基本、最强烈、最稳定、最久远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探究会宁民歌风格、歌种、体裁、题材、情感等诸因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会宁民歌;音乐;乡土地理;地理环境
会宁民歌是当地民间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通过世代口传心授的方式,广泛地运用当地乡土方言,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润色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最直接地反映了会宁地理环境、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生产生活习性,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会宁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直爽、质朴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气质。是会宁民间充满才情与智慧的集体艺术结晶,兼具文学、美学、语言学、民俗和音乐价值,是遗落在会宁民间的一朵艺术奇葩,这种口头歌曲以诗歌的形式在民间传承保存了下来,一直被奉为会宁人的《诗经》而经久传唱不衰。
会宁民歌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有花儿、山歌、社火小曲、秧歌、蜡花小调、号子等多种不同形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民间传说和生产劳动的歌谣,又有传统美德和爱情的歌颂,还有乡土民俗和风土人情的描绘;表演形式既有单人独唱、双人对唱,也有集体合唱,甚至还有舞蹈、乐器的伴奏,以其韵律美、形式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协调统一和独特的旋律、鲜明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王家哥》《割麥》《尕老汉》《摘棉花》等民歌是会宁民间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民歌。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会宁地理环境对会宁民歌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基本、最强烈、最稳定、最深远的。会宁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会宁人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各种地理因素综合性地影响了会宁民歌的体裁、歌种、题材、风格、情感以及民歌的传承与流变。
一、 会宁的地形地貌与民歌
会宁属于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沟壑区,全县以干枯的祖厉河为基干,形成了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川塬相间的山河地貌,整体海拔较高。北部多苍茫雄浑的山塬和广袤高阔的川塬地貌,人们多以农牧业为主,人多端庄浑厚、豁达爽朗的心态和热情大方、奔放豪迈、耿直外向的性格,说话粗声大嗓、声音洪亮,思维比较简单直白;中南部多二阴山地和河谷川坪地貌,人们深居大山,地形封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在这样荒凉而单调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久而久之会产生抑郁感,为了发泄内心的压抑与束缚,人们用高亢激昂、节奏鲜明、粗犷奔放的民歌形式艺术性地反映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寄托美好的愿望,这是长期生活在川塬山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地广人稀或开门见山的地理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独特山歌体裁的抒情民歌,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和复沓、叠音、衬字等修辞手法,旋律跌宕起伏,气概恢宏质朴,节奏自由明快,情感热烈奔放,音域空旷洪远,韵脚灵活多变,曲调优美悠长。
二、 会宁的气候与民歌
会宁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半湿润区向大陆性气候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稀少,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温差变化大,自然植被匮乏,荒凉而单调,北风怒号多风沙。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壤贫瘠,旱田雨养型农业还易受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同严酷的大自然做艰苦斗争,这种环境深刻地锤炼了会宁人勤劳朴实、忠厚朴实的品质和爽朗乐观的性格,进而孕育了会宁地域特色的民歌,方音刚直宽广,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明快,反映在风格上是一种雄浑激越、豪放粗犷而又悲壮的格调,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粗犷的性格里不乏憨厚、纯朴的品质,同时也洋溢着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 会宁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民族、民俗与民歌
会宁历史时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边陲之地,介于“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过渡地带,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会宁民歌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语言的影响,具有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兼具游牧文明”的特点。川塬山区人们在半农半牧的劳动生产中,感到田间劳动的疲惫或获得丰收的喜悦,总是用歌唱的方式来调节情绪,歌唱当地苍凉的山川、肥壮的牛羊和劳作的场景,于是便产生了最能体现会宁地域特色的各种民歌形态——高亢自由的“山歌”、抒情宽广的“牧歌”以及“短调”和粗犷淳朴的“花儿”,表现出了人们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再加上历史时期会宁多自然灾害和战乱,人民生活艰苦,深刻锤炼了会宁人憨厚的性格,进而使得会宁民歌形成了整体粗犷奔放、旋律刚劲流畅的风格,同时表现出了凄楚、苍凉与自然抗争的坚忍不拔之感。
综上所述,会宁地理环境是会宁民歌形成和流传的基础,也是民歌创作的源泉,对民歌的体裁、题材、风格、旋律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民歌的歌词是当地独特地地理环境、水土风物的真实写照,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会宁地理环境深刻地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性格与气质,进而反映在民歌创作的风格与审美气质上,形成了会宁粗犷、豪放、跳跃、挺拔、高亢、质朴的民歌风格与审美气质。
参考文献:
[1]会宁县志编委会.会宁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2]田绿洲.会宁民俗趣谈[M].华夏文艺艺术出版社,2011.
[3]马克选.会宁民歌[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苗晶.中国民歌基础知识讲述[J].中国音乐教育,1995(3).
[6]蔚成.浅析民歌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J].大舞台,2010(8).
[7]廖明旗.中国民歌的地理背景与地域特色浅析[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5).
作者简介:吴学兵,马泽龙,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