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技术服务项目的高职单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研究

2019-05-18孙琳郝文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8期

孙琳 郝文翠

摘 要 在提倡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从社会还是高职院校,都对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单招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必要性,解析了高职单招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发现其瓶颈之处,并提出构建较完善的高职单招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为相关职业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职单招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单招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必要性

1.1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需求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新人才更成为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1.2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单招生比例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严峻,提高高职单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重要。在当今“互联网+”的社会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增强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就业竞争力,就需要高职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育,建立起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培育,增强高职单招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而且还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

1.3契合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势必要进行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创新创业培育工作于学生、于学校、于社会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就注定了要进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培育。

2高职单招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提升高职单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天生的创新人才和创业的领导者,高职院校就是为将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种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在学步期,虽然实施的愿景很好,但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创新课程缺乏系统性,这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可能就只有《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这样的一门公共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师资力量薄弱,授课老师大多没有创业实践经验,授课仅仅是依托课本理论,将活生生的创业活动定格为枯燥呆板的理论文字或者就是从自身专业角度来讲解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创业教育难以较好地培育高职单招生的传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不断增多但其规范性和运作模式大多是直接模仿甚至是照搬国外的成熟经验和模式,还没有建立起较成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2高职单招生的心理困境和创新创业劣势分析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单招生比例的迅猛增加,个别高职院校已发展到占70%的比例,未来可能占的比例会更高。高职单招生是新生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普招生的心理状态和学情,这对其创业就业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高职单招生多数来源于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出更多的烦躁、争论、叛逆等,自信心较差,一般少有确定生活目标,不太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业抗压能力较低。面对超过一半学生总数的单招生,给本来就不太明朗的高职生就业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社会、各主流媒体都在渲染创新创业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高职单招生的创业意识比以往较高,其自身属性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

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技能不足,眼高手低;社会资源和启动资金匮乏;风险意识不够、不知深浅,一旦创业失败,可能会背负较大债务;缺乏自信、决断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欠缺,难以较好地进行资源融合,心理承受力较差。对这些新生代高职单招生进行双创培育时必须注重其心理引导和梳理,增强其抗压力。

3构建完善的高职单招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实践是学生从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实践运用的转变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课题组在取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对某高职院校“互联网+”技术服务项目“3D制作模型服务”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目前这个技术服务项目已经拥有较固定的场地、组织机构、制度、较固定的人员,目前在校园内承接一些打印服务,正在跟一些系部沟通教具制作问题,下一步有望注册公司。

课题组通用对其的研究分析,梳理了构建完善的高职单招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3.1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建立

组织的正确引领,工作机制的客观保证,是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新实践可能是依托在学院的某些其他的项目里,这使得双创工作难以系统有效的开展,效果可想而知。高职院校把双创工作落到实处,学院顶层领导必须重视,组织制度上要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

3.2搭建多元化双创实践平台

搭建多元化双创实践平台,一是校内的双创实践平台,如众创空間、3D打印中心、技术应用研发中心等。二是跟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签框架协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空间。加强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开设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相应项目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经过一到两个的项目或工程锻炼,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3.3建立有效的指导通道

加强心理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勇于面对风险、自信乐观、不屈不挠、善于自我调节;构创新创业建课程体系,除了一些常规的公共课程外,在相关的专业课中也可以考虑创新创业的素质培养,同时还可以采用培训班等形式对高职单招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其从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层面来提高创新创业素质;注重鼓励双创的政策宣讲,给一些有意的学生提供便利和服务;四是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人进校园,以他们的经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单招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感悟。

3.4充分利用创新社团开展活动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创新社团(制度、活动、成员)管理办法,组织参加各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学院活动(建立协会、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公司等)、专业赛事(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3.5创新学分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进行学分认定、学分转换、竞赛加分等的改革,如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且验收结题、参加学科竞赛、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使得学生不担心学分和毕业的问题,真正把创新创业做下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来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实施落地,真正在学生心里洒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并且建立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能力的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仍处于探索期,应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华,丁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2] 浦卫忠,姜敏虹.大学生创业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晓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7.

[4] 付萍,谢爱平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