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滚学校》中的冲突、和解与救赎

2019-05-18郑心玉

歌剧 2019年4期
关键词:杜威乐队好友

文:郑心玉

OUTLINE / Before theSchool of Rockwas staged in China, I was worried the audience might be offended by the treatment of“education” in the musical. But after seeing this production, I understood how rock music made them open their ears and hearts.

曾经在大卫·波尔(David Ball)所著的《了如指掌:阅读戏剧的技术手册》(Backwards and Forwards: A Technical Manual for Reading Plays,1983)中读到,戏剧都是由冲突所构成的。在读一个剧本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其中的冲突、解决冲突和新的冲突保持敏感。

我承认在第一次看到《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的剧情时,我对这个风格的戏剧带有一定的偏见。儿童、音乐梦想、草根逆袭,当这些元素堆砌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人想到很多同类的作品。比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远一点甚至还可以算上各类校园音乐电影。所以当《摇滚学校》第一次宣布即将制作成音乐剧的时候,我的内心可以说是毫无波澜,两次去百老汇观剧,也都跳过了这部剧。

既然铺垫了这一段偏见,那就意味着很快就会迎来一个转折。第一次完整看完整部作品之后,我是着实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打了脸”。且不说剧中的音乐多么“燃”,剧中很多剧情和台词的设置也让我顿时觉得自己曾经低估了这部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是冒牌老师杜威·芬(Dewey Finn)和他的一班学生。杜威从任何角度上来说,在故事开场时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好吃懒做、好友家中的寄生虫,在乐队中没有“团魂”、抢风头、自命清高但是又不认真对待机会(比如连做份临时工的工作还天天迟到,甚至醉酒上班)。最大的一个黑点,就是他贪图好友的周薪,在没有教师资格的情况下,顶替好友上岗。好友的女朋友都在剧中说过:“你有没有想过那是一群孩子,你这样是会被送到监狱的。”在这样一个非童话的背景中,杜威的行为确实涉及了太多道德乃至法律的争议。

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就是在剧中结尾出现的“乐队大作战”(Battle of the Band),杜威的很多行为也和乐队大作战有关。因为被乐队除名,不能参加比赛,所以他要自己筹组乐队、筹措资金。当说到故事中的矛盾时,最开始是金钱上的矛盾。杜威为了积攒资金不愿意交房租(虽然也从来都没有交过房租)被奈德(Ned Schneebly)和帕蒂(Patty di Marco)下了最后通牒,为了950美元的周薪顶替工作。解决了金钱的矛盾后,杜威本想拉着好友奈德重组乐队,但是被奈德女友帕蒂发现并禁止奈德参加比赛,矛盾由金钱转向了没有乐队成员。就在此时,他发现孩子们有音乐才能,于是组织学生成立乐队帮助自己参加比赛。

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说,《加入乐队》(You're in the Band)这首歌之后,他们第一次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弗莱迪(Freddy)的父亲望子成龙,但是所谓的“你可以选择你想从事的行业”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比利(Billy)爱好时尚,但是被父亲期许当了运动员;扎克(Zack)的父亲关心事业多过关心儿子;托米卡(Tomika)在转学后遇到的困难被家长忽视,父母们虽然表现出对她好,但并不想要知道托米卡真正顾虑的事情。这段孩子们在家中的故事点出了孩子与家长的戏剧矛盾,以及孩子们故事线的主旨 ——倾听。

这个班级的孩子中,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天之骄子。甚至包括小班长萨莫(Summer)在内,她在班中虽然看上去强势有主见,也是第一个质疑杜威(化名施内伯力先生)教学水平的人,但是她的投诉在校长罗莎莉(Rosalie Mullins)眼中,也是没有资格的。当听到那句“施内伯力先生教学的资格,总比你在这里质疑的资格要强”时,对应后文那首《只要你倾听》,才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故事中正面的能量。

我曾有很多朋友痴迷这部剧,并会将自己带入孩子的视角。作为一个对儿童剧有偏见的人,我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喜欢看历史剧、喜欢看宏大故事的朋友会被这部剧所感动。甚至在听过专辑后,我对《只要你聆听》这首歌的看法,也只不过就是“《摇滚学校》版的《回忆》(音乐剧《猫》中的名曲)”。但随着“听剧”次数越来越多,这首歌和孩子们遇到的处境相吻合,这首歌也变得越来越意义深厚。

说回到杜威身上,诚然他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但之所以他在故事结束时能够以正面形象出现,依靠的不是“热血洗白”,而是他直觉中人性的闪光点。不知不觉中,他表露出了其他家长所不具备的倾听能力。对于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肥宅摇滚青年”,他的这些品质是朴素而自发的。

萨莫在第一堂课上就几次用学校的校规顶撞杜威,杜威厌烦学校的规矩,对萨莫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好感。在乐队选拔中,萨莫也不是一个好嗓子。假如杜威仅仅是想要一个乐队,他完全可以将会乐器的小孩挑选出来,而不对剩下的孩子负责。但是他本能地为每一个孩子找到了乐队中的位置,告诉他们,并不是你不在乐队中演出,你就不是乐队中的一员。当萨莫不愿意做后援会的时候,他也为萨莫找到了乐队中的合适职位——统筹一切的乐队经理。甚至在后文中,当家长之夜他的“摇滚教学”被拆穿的时候,他也将自己眼中孩子最善良的一面讲述给从未聆听过这些的家长。可以说除了乐队孩子外,萨莫这条故事线是最能够体现杜威性格的一条。当孩子们唱出“我需要尊重,只有你愿意聆听;我需要共鸣,只有你愿意聆听;你让我们发声,让声音嘹亮清晰”,也都暗合了剧中发生的故事。若说杜威只是利用孩子,这个观点可能没有看到孩子成长中需要的其他东西。

而最后的乐队大作战,不仅是孩子用行动达成的与家长的和解,也是杜威的救赎时刻。在演出中,他放弃了自己随手写的歌,让托米卡承担了第二个唱段的独唱;而在整部戏开始时,杜威被乐队炒掉的原因正是因为抢主场风头,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恃才傲物”(虽然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乐队大作战的段落,是经历了一切的杜威放下利己的一面,实现了他这个角色的转变。

当退回到故事的最表层,它是不是一个俗套的鸡汤故事?或许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通过阴差阳错,改变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和许许多多的儿童教育题材故事有些雷同。所谓的摇滚梦,也被当作一块砖,在很多同类题材的音乐剧、电影中用过。但在看过后,我依然会喜爱故事中的人物,包括杜威在内,因为他天性中的那一点点光芒,足以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在《摇滚学校》在国内上演前,我曾担心这部剧因为冒犯了国内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而不受待见。即便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慢慢在扭转应试教育的心态,但是对于学校的教育功能依然有很高的期待。像杜威这样,占用学校的教育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总觉得不符合现在社会的普遍观念。但在看过这部剧后,越发觉得摇滚只是作为一个象征,一个巧合,将杜威老师和学生的人生轨迹带入到交叉口的一个巧合。而真正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不是摇滚乐,而是摇滚乐背后,愿意聆听的那双耳朵。

猜你喜欢

杜威乐队好友
花的乐队
属羊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删除好友
让我们摇起橹来
杜威归来
FOLLOW FOLLOW 《乐队》
雪花特快专递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