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区域微视频教学资源研发与应用的调查研究
2019-05-17石阳
石阳
如今,教育信息技术已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是成为推动教育转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教育技术环境,鼓励变革,激发创新;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了相应有效的调整,为国内同类城市微视频教学资源研发、应用与平台搭建提供了借鉴。
一、研究的缘由
为了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教育技术环境,鼓励变革,激发创新;为了科学统筹先进技术手段进课堂工作,完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资源汇聚、共建共享,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岛城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品牌,青岛市在资源平台建设中率先启动了全市优质微视频课程评选活动。
1.活动本身的积极意义
由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的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研发的青岛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工作,是青岛市教育局为全面实现岛城教育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
通过教育行政手段大力推动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保证经费的投入,是青岛市倡导运用教育技术推进课堂变革的重要举措,显示了青岛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的决心。通过征集、评选自制微视频课程,对优质微视频课程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制作和使用视频教学资源的热情,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征集的方式组织全市各区(市)教育(体)局、局属学校研发优质微视频课程,研发范围涉及学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各个学科。对微课制作技术标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将微视频课程界定为与其他课程资源配套使用的辅助学习资源,其功能是协助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运用青岛市微课程大赛专题网页,实现了微课程的征集、上传与评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活动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本次优质微视频课程评选活动共征集微视频课程7351节,其中,规范的微视频课程5126节,占总数的69.7%。在这些规范的微视频课程中,经评选,确定其中1289节为一等奖、1736节为二等奖、2101节为三等奖。
由于《微视频课程技术标准》制订得过于简单,涵盖不全面,使衡量优质微视频课程的质量标准与技术标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对微视频课程评选应侧重感官体验还是教学目的存在歧义,使评选结果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纵观5126节规范的微视频课程,其制作标准不统一,制作技术千差万别,制作内容也很零散,重复研发的现象广泛存在,课程设计也没有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
二、措施跟进
一是解决微视频课程开发系列化的问题。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定制、研发,解决了微视频课程开发长期以来各自为战、重复研发、不成系列等问题。
二是解决适应性的问题。基于“先学后教、课后总结”的微课程,目标明确、难度适当,有利于全市所有学校使用;基于“技能培养”的微课程,适合学生课后反复观摩、学习,有利于職业学校实训使用。
三是解决研发经费使用的问题。由教育局统一筹措资金,以校为单位分配使用,缓解了学校研发资金不足的困难。学校通过自由支配专项经费,将经费用于解决微视频研发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将相关成果结集成册,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基于“翻转课堂”“技能培养”的微课程体系,促进了研究成果的科研转化。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对区域微视频教学资源研发的领导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深入推广和广泛应用,微课资源开发将会变得更加集约、专业、丰富。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对本地区资源平台的搭建。通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微视频资源;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资源的普及,提高已开发微视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教育公平。突破教育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瓶颈,通过网络传播、在线答疑、网上教研、赠送电子出版物等方式,促进教、学、研的共同发展,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与沟通。
经费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关的经费投入、保障、支出、管理等一系列行为、制度与政策都应相互配套。因此,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拨付与监管机制,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订《专项经费回收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使用率,不断提高资金分配与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对区域微视频教学资源研发的指导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资源研发,首先要对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分类,本着趣味性、多样化的原则,统一设计流程,将内容细化为问题引导、学习支持、学习总结和思考问题四个部分,严格控制微视频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使用时间,使微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尝试构建评价体系,立足课堂观察,确立明晰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
3.不断提升平台的应用水平
基于课堂教学数据和学情数据的采集,进行大数据统计与管理,以便于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涵盖微视频使用频次、使用效果、课后反馈、学习效果等要素的大数据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处理,逐步形成一套方便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使用、课后反思,以及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于一体的“互联网+”教学体系。
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新常态,明确基于实践问题的培训目的,研发便于网页、电脑和手机三种平台交互使用的微视频培训资源,引导教师在情境和活动中利用恰当策略实现对技术与资源的建构性理解与运用。打破固化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灵活地选择培训时间,并进行个性化的效果评估,最终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成果,实现教育教学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