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群世故的孩子生不起中二病
2019-05-17
有一个60后的紧跟时代的老爸,常常会和我探讨一些为什么中国青少年会这样、会那样的话题,我觉得他是把我当做标本来考察。
那天,他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不知道在哪里受了刺激。我和他草草说了几句,他却逼着我写成小文,仿佛也想解答其他父母困惑的样子。
中国没有给青少年看的东西
中国青少年为什么喜欢看日本动漫?自然是因为里头有在中國看不到的东西。中国没有给青少年看的东西,不管是歌曲、动漫还是书籍。它们不是太低龄化就是太成人。我现在在高中这个年纪还稍好一点,十三四岁的时候,真的是又不好唱儿歌,又不好唱情歌;也不能看喜羊羊,也不能看甄嬛。总的来说,中国青少年的位置,十分尴尬。
日本动漫里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每个青少年成长中必有的因素。看到这个世界的黑暗,审视不同人的样子,关注自我的个性。说白了中国青少年就是需要到处看看,看多了,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位置,不在电视里,不在名著里,当然更不在抗日神剧里。
感觉自己是被“看到”的,还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或比你更极端,但你喜欢那感觉——我非常清楚的那种感觉:可以玩一个文字对话游戏好几个小时,等着屏幕那端虚拟的女孩发来的寒暄;可以在学业沉重的空隙码出几千字,感动于哪怕一两个路过QQ部落或者贴吧的人飘来翻阅;可以偷偷攒着每一笔零花钱,为了给另一个其实并不认识你的人,她也许是网文作者、游戏主播、独立歌手、吐槽UP主……打赏、送花、投硬币、扔鱼雷,只为了表达那一点点喜欢和感激。
还有那些插着耳机落落寡合的人,手机里默默存着所有喜欢的角色图的人,文笔一般却努力写着同人文的人……这些人里有学渣、腐女、追星族、伪文青,有时显得幼稚轻狂,有时显得愤世嫉俗,有时显得惺惺作态。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很孤独。
中国青少年不是这个社会的主角
我爸听我这么讲,半晌没说一句话。突然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啥叫 “中二病”?又是一个日本词汇。我只好进行名词解释:中二病嘛,它的意思是中学二年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成人世界很黑暗,会自称是公主救世主之类的;逃避现实又急于表现,其实是青春期一种避免不了的心理状态。
然后,我回答我爸说,中国孩子没有真的中二病,他们大部分世故且实际。
中二病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然而中国青少年不是这个国家的主角。不像日本或美国,所有人都必须去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青少年就是潮流。
我们,贵为“祖国的花朵”,却从来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大部分时候,我们娇生惯养,心灵却贫瘠度日;我们众星捧月,却“不知好歹”地觉得这个宇宙冷寂无比;我们感觉到自己是被照顾的、被重视的,可我们说出的话又好像从来没有真的被听见。都说中国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没错,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可惜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谁又会真的听他/她的想法,难道还需添人来感叹皇帝的好命?
中国孩子不是不会有中二病,他们也会自诩高明,也会偶尔有爆棚的英雄主义。但中二病是一种“奢侈”的病,一种“药费很贵”的病,一个发声都底气不足的群体没什么资本张扬无忌。就我个人观察,中国孩子,少见明目张胆的反抗,多的是不动声色的腹诽。
喜欢二次元,但很少有人真的沉迷;偶尔热血,做几道数学题就凉下来了;晚上与父母大吵一架,年少的自尊被一股脑摔在地上,觉得一切都不可原谅,第二天,还是照样早起上学。次数多了,也就懂得不再浪费力气做一些无谓反抗,懂得在妈妈唠叨时不要插嘴,懂得在老师训斥时低头颔首作忏悔状。世故能省去很多麻烦,也能保护自己。上课时塞在嘴里不敢嚼出声的零食,位斗里偷藏的课外小说,托腮时蜷缩在袖口里的耳机线,是在与这个坚硬世界妥协中护住的最后一点小小欢喜的权利。
孩子们环抱着一个秘密 父母却一无所知
其实我上面那段难免言过其实,中国青少年当然并没有混得这么惨。比方现在的我,终于能在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题材的国产动漫,也有幸关注了很多厉害的人:唱作俱佳的独立音乐人、男伪女的伪声大佬、剪辑和押韵一流的鬼畜调教大师。我感觉到这个国家里涌现着一股年轻的、蓬勃的力量,虽然跌跌撞撞,却能让人窥见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文化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但是中国始终是中国。暗流只能暗涌在主流之下。只要稍加审视,你就会觉得这现象显得如此不可思议:在90后00后里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事,他们的父母却是一无所知。仿佛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不仅在年龄之间,更在认知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断层。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屋檐下,人们居然可以做到毫无交集,毫无了解,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语就是“细思恐极”。简直像是中国的孩子们共同环抱着一个秘密。在某一个年纪开始投入网络小说、游戏和社交媒体的怀抱,获得流行语、冷知识、潜规则还有性教育(哈哈哈中国孩子的性教育都靠自学,不是看文就是看片)。不约而同,心照不宣。你随便去看看贴吧、QQ、B站、网易云,你就会发现只能在网上找同类的人无处不在。
回头来看,才发现不管我们这一代有多不一样,成长时都是一身孤勇,负隅顽抗,可惜这些故事无人可讲。从童年死里逃生的人,要么是被磨成了玉石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光发亮,要么是被磨圆了棱角成为与以往大多成人何其相似的芸芸众生。好像大家都是这样想:还不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什么必要再提,中国就这么一代代长下去好了。
可明明大家都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讲?!我尽管已经不会、不再会看到那样的目光。在电视剧上看到床戏问家人时他们的目光;在奥数班只有一个人不会做题时其他同学的目光;初中时没有微信所以班里有了八卦啥都不知道时知情者的目光。告诉我啊!为什么明明你们所有人都知道却不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哼,反正你们知道的我也不一定感兴趣。
有的时候,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不知道的人不愿听,知道的人不愿说。老实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父母只能收到孩子这种目光:疏离又带着优越感的知情不报,而中国孩子只能收到父母这种目光:不感兴趣的漠视、妄加推断的谴责,我觉得那真是太可怜了。看的人可怜,被看的也可怜,显得这个国度,怎么都有点可怜。
终有一天会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
毫不夸张地讲,小学六年级第一次上贴吧、高一第一次用手机,真的是一夜成长。好比说那时挂个链接就点进去的游戏,玩到最后蹦出一张鬼脸,从此以后必定先翻评论。挨过了整蛊,见过黑子、喷子、水军,手贱点进去多少恐怖微小说,慢慢了解那个成人不会对你讲起的世界,逐渐变得犀利坚硬,知道先观察再判断,知道说什么话会遭白眼,听起鬼故事来气定神闲,看个小黄文面不改色心不跳。还学会了套路、反讽、政治正确,学会了在不痛不痒的成长中自娱自乐,对抗无聊,在一个满是大人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温暖的力量。
这就是我在大人义正辞严批评的“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无病呻吟”里找到的东西。这就是我能讲出的东西。讲给与我的父母同龄的人和更年轻一些的父母们,讲给那些仍然会感到不被理解的我的同龄人。献给也许终有一天会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也献给我心目中的滥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