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问到脚
2019-05-17
卓钦问:“美丽冻人”会冻到通风?
结论:痛风确实可因寒冷而起。
答:患者胡女士是“美丽冻人”中的一员,却不料裸露的脚踝在寒风中疼得走不动路,经过检查竟是急性痛风发作。
众所周知,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部位的沉积,引发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饮食或药物导致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尿酸生成过多,或者遗传病史影响。
那么,寒冷又怎能引发通风呢?痛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历节”。“痹”即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和外邪侵袭等内外因素。所谓饮食不节往往指的就是嗜食海鲜辛辣、饮酒过度等;外邪则往往是寒湿,如关节受凉、受风、淋雨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都会在体内郁久生湿化热,使湿热之邪痹阻脉络而发病。中医理论解释了寒冷诱发痛风的特點,现代医学又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关节受凉使皮肤温度降低,局部血管发生痉挛,关节组织血液供应量减少,血液循环不良,血中尿酸在局部沉积,导致痛风发生。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副主任 张慧)
米米问:老人眼屎多暗示有健康隐患吗?
结论:正常情况下,眼屎多为透明或淡白色,量较少,可及时从泪道排出,不易被察觉。如果眼屎增多,或“变异”成其他形式,可能提示机体状况不佳或眼部疾病。
答:年纪大了,眼神儿模糊了,眼角的“结晶”或者粘粘的、或者干干的,甚至还带着血色。老人的眼屎,也许包含一些健康讯息。
空气中的灰尘、细菌、挥发性气体等物质,会使眼睛产生过敏现象,表现为瘙痒、胀痛、眼屎增多等。受到强光、灰尘、异物等刺激,也会造成眼睛不适,使眼屎增多。如果鼻泪管阻塞,会妨碍泪水排泄,使之积聚在泪囊,形成泪囊炎,导致泪水及眼屎增多。倒睫也是眼屎增多的重要原因。还有些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干眼症等也会使眼屎增多。
当眼屎性状发生改变,就要引起注意。若分泌物是脓性黏液,可能由细菌感染引起。过多的分泌物在夜间休息时可紧紧粘住睫毛,造成晨起睁眼困难。如果是病毒性结膜感染病变,眼部多是水样液或浆液性的眼屎,结膜可能有出血症状,急性期也有明显刺激症状,可反复发作。老人若眼睑位置异常,如睑内翻、睑外翻等,也会引起水样分泌物增多。如果分泌物是黏稠丝状物,考虑是过敏性结膜炎引起。若发现眼屎中带血,分泌物呈淡粉色或血红色,则要鉴别是否有眼外伤。
如果老人只是眼部分泌物多,平时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卫生,不要用手揉搓眼睛,避免细菌进入。不要长时间用眼,如果眼睛疼痛干涩,应闭眼休息。平时多做眼部按摩,可缓解疲劳,预防干涩。
如果老人眼部分泌物有性状改变,要引起重视。部分病原体侵袭性较强,如淋球菌及脑膜炎球菌,其病变进展迅速,应及时就医。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栾 洁 张 瑞)
瑶瑶问:不小心骨折了,医生说要开刀,可为何要抽血?
结论:抽血和检查是为了全面了解患者身体情况,降低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
答:很多骨折后需要住院手术的患者,对于抽血和术前检查十分抵触,觉得这跟手术没关系,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术前检查和抽血化验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术前充分的评估患者整体情况,不仅有利于控制手术风险,也间接关系到骨折治疗的效果。
术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心理准备:医生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手术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充分而必要的心理疏导;(2)身体准备:全面检查及化验,评估手术耐受能力,排除手术禁忌症;(3)药品及血制品准备:纠正患者存在的内环境紊乱,对症治疗,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者需要术前备血;(4)预防感染及胃肠道准备: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术前禁食禁水以便麻醉;(5)生活习惯准备:鼓励下肢骨折患者在床上便壶大小便,练习咳嗽排痰。戒烟戒酒等。
只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前评估,才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手术疗效。因此术前检查和抽血化验是必不可少的。
(上海建工医院骨科 王宇轩)
程程问:糖尿病人上厕所费劲很危险吗?
结论: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了严重便秘,很有可能会因为过度用力导致血压骤然升高,从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
答:糖尿病患者若是便秘,要查这四方面原因:
一查神经功能。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很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肠蠕动减慢,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查神经功能。若糖尿病患者筛查出了神经病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服用营养神经药物。
二查运动量。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时的运动量比较少,也会引起便秘,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一般的全身运动(散步、慢跑等)外,应重点加强腹肌力量的锻炼,比如收腹抬腿、仰卧起坐等。平时还可多做下蹲与屈髋压腹动作,以促进肠蠕动。
三查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胃没有足够的动力蠕动也容易发生便秘。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原则,简单计算每天摄入25克膳食纤维所需要的食物为:一斤蔬菜(约含8~10克膳食纤维)、主食半斤(约含4~6克膳食纤维)、再加一两豆制品或四两水果。但是,每日膳食纤维摄入也不可过量,因为若每天膳食纤维摄入>30克,则可造成腹胀、消化不良,同时还会影响到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蛋白质利用率。
四查肠道菌群是否失调。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喝杯酸奶或规律服用双歧杆菌制剂,维持正常肠道菌群,有利于调节肠胃。
(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樊艳婷)
兵兵问:药效为何“因人而异”?
结论:基因不仅能决定你的外表、性格等,还能决定你在吃药时的反应与疗效。
答: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经常被问到下面这几个问题:医生,这个药我怎么吃了没有效果呢?医生,这个药人家吃了马上就见效,我的药效为什么这么慢?医生,这个药我吃了效果是有的,但是人却不怎么舒服……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首先,药物的剂量是如何确定的。通常情况下,某个药物最终上市前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然后经过统计分析确定最终的使用剂量。在这个剂量下具有最大的临床有效率,通常达80%至90%,但在有效人群中,仍可能出现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
其次,为什么基因让你与众不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越来越透彻,我们发现基因不仅能决定你的外表、性格等,还能决定你在吃药时的反应与疗效。药物进入人体发挥效果,要经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其间需要药物转运蛋白、药物代谢酶和药物受体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药效,这些酶和受体都属于蛋白,若编码生产这些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引发代谢和药效性能的改变,甚至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最后,哪些人群建议进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使用心血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等;具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接受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常接触有毒物质,或某药物治疗效果长期不佳的患者;某些特殊人群;儿童或老年人。
虽然基因是决定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的关键因素,但其他药物、食物以及环境因素对药物的疗效也会产生影響,因此请在医师与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科学用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霍炎)
嘉良问:头孢+酒=中毒是真的吗?
结论:注射、吃完头孢类药物再饮酒,最严重后果是死亡,主要症状是面部发红、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导致心动过速、心衰、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答:这要从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说起。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体里会先分解成乙醛,然后,在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再分解成为乙酸,然后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乙醛是有毒性的物质,如果蓄积在体内,会出现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一个人的酒量好不好,和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数量有直接关系。这种酶的数量多,能够快速将乙醛分解成乙酸,就不容易醉酒,反之,一个人喝一点点酒就脸色发红,心跳加速,说明体内这种酶的数量很少。
而抗生素尤其是头孢类、甲硝唑类,会抑制肝醛脱氢酶的作用,阻断乙醛向乙酸进一步转化,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这种反应与服用戒酒药双硫仑的反应相似,所以被叫做双硫仑样反应。
建议大家:吃完头孢类药物,一个星期后再饮酒,这样相对比较安全。吃完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后,也不要再喝酒。此外,吃完头孢类药物,最好不要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的药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王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