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城市山地步道设计
——以福山生态郊野公园为例
2019-05-17余捷
余 捷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2016年10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12条休闲步道建设,五城区七县市都将建成一条有规模、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的休闲步道,并将此融入生态公园中[1],实施福州市全面推进休闲步道、生态公园和内河串珠公园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城市步行系统的构建与保护,体现山地步道在城市慢道规划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福州市“山水慢行,榕城福道”的慢行系统特色,进一步拓展“看山望水忆乡愁”的山水城市休闲步道发展格局。
山地休闲步道承载着社会功能,是物质、信息和日常情感交流与传递的载体[2]。福山生态郊野公园山地步道,建立在善待自然和尊重山林风貌的基础上,集地域特色、观光休闲、健身运动、康体娱乐为一体,因地制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尽可能小的影响和对已破坏植被的修复,努力提高城市绿地建设水平。
1 项目概况
福山生态郊野公园位于福州中心城区鼓楼西片区,公园环绕大腹山、科蹄山和五凤山,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步道总长18km,生态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00hm2。山体大致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地形陡峭,谷深林幽,草树繁茂,森林植被优异,原生树木资源浓密,是典型的山地原生态环境,也是福州市中心城区难得的山地景观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山地景观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护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山地景观资源刻不容缓。
公园穿行于山林植被之中,相思柔秀壮美,桉树高耸挺拔,一幅山野仙境。公园设计以保护原生态自然植被生境为第一要义,采用留有余地的设计方法,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地貌,塑造揽城秀美视线、城市郊野登高健身、沐浴山林自然清新、体验山野游乐等独具特色的郊野生态公园,规划总图如图1所示。
图1 福山生态郊野公园规划总图
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山地步道建设的思考
福山生态郊野公园山地步道设计,突出系统性原则,对接周边规划、绿地系统及山体规划,与现有步道体系衔接,实施系统化网络化策略。旨在依托山地景观肌理,秉承生态郊野理念,以“福山” “原生境” 为核心吸引力,福山智路串联智慧高地,创造全省最大的城市郊野生态公园。因此,如何将山地步道与周边用地环境合理融合,构筑特色的步道景观成为福山生态郊野公园山地步道设计的重要课题。
2.1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对于城市而言,重视人、空间环境、宏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这种关系框架也成为各种城市问题与生态问题之间的纽带[3]。所以,福山生态郊野公园设计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注重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科学合理进行步道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尊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分配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的高品质生态游览区域。
2.2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结合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自然地形特征与现状用地构成,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体现现代化城市生活和居住对环境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
2.3 区域统筹,城景协调
重视区域统筹,重点打造闽江口步道景观节点,塑造看山看水看城的视线优越的山体步道。无障碍步道系统,串联起了五凤山、大腹山和科蹄山3座主要山体,与高技术人才聚集的软件园、省直和市直大型住宅区、各类办公和部队用地,以及大儒世家等大规模居住区“交错相邻”,便于市民走上步道、走入森林,享受城市山林的自然气息。
2.4 彰显特色,继承文脉
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此,该项目设计高度重视保护福州市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结合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山体自身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绿道景观系统,具有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
3 项目建设要素
3.1 环境吸引力营造
空间的丰富度:福山生态公园是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山地休闲步道,咫尺于都市,服务于市民,深入于百姓居家周边的生态公园。利用山地起伏,规划营造不同的观景视线点,或赏山岩俊秀,或依山揽胜,或穿林逐谷,或登高望远。结合沿线植被景观和基地环境资源,分步打造疏密有致的总体风格。
特色植被景观:公园绿化设计,以围绕保护现有的植被为前提,以展现山林乡野风貌为主旨,采用片林植被的种植方式,以量取胜,塑造环绕福山山腰间的一抹红丝带。以传统的福红文化为主线,展现福州本地的春花和秋叶景观。枫香、乌桕、木棉等红色系秋叶景观树连绵于步道沿线,片林节点(桃源境、美人驿、相思台、桃花园)分散串珠其间,随着步道延续行进和山林翠绿为背景下,犹如一个个高潮点和红色视觉的爆发点。同时,营造丰富的绿化植物空间,形成或层峦叠嶂、或疏林草地、或花团锦簇的植物景观。
节点布置与环境安全:环山山地步道线路长,需要配备不同等级的节点驿站,依托基地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交通系统。结合山地环境资源分布,打造疏密有致的总体风格。步道沿线舒适安全的遮阳避雨设施,主要设施点符合人群集散要求。设置清晰明了的专业标识指示系统,并设有救助站,紧急求助设施,满足消防和急救要求。
3.2 步行的舒适度
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的特点,打造一个老少皆宜的无障碍缓坡步道, 改善行人流线的连贯性和舒适性。不同等级路线丰富的步行体验,既有缓坡无障碍休闲道,又有极限登顶的险峰观景梯步道。
图2 山地步道标准段模式图
3.3 道路交通的接驳
公园总体交通路线组织,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便捷可达性,设置交通服务设施,方便群众需求。多样的交通步道网络,串联沿线的揽城、山林、休闲、服务、登高、望远等节点,形成串珠公园。同时,丰富通行步道的等级设置,总体绕山大环下多个步行小环路径,增加通达性,大环套小环,环环相连,满足不同时长(半小时步行环、一小时步行环)多种体验的步行游赏需求。
3.4 生态优先的施工手法
公园建设充分考虑对山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尊重生态基地,顺应自然肌理,坚持无便道施工,减少大开大挖等大型机械作业;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设置,均结合现状山形地势地貌,融入自然山林环境中,做到宛若天成、自然而然。利用已有山地山石材料等原生态材料,保留和保护原有植被,辅以自然生态的生产工艺和海绵理念来建设公园。
4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工程建设措施
4.1 生态优先的选线布局
路线规划重点,突出紧临城区的山野原生境景观体验,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条件,临近居民区便于市民日常游憩和假日休闲,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公园总体交通路线组织,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便捷可达性,设置交通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满足半小时步行漫步环、一小时揽城观景环,两小时山野森境体验环等登高、健身、揽城、沐林的不同体验(图2)。生态公园所处为福州西向自然环境优异的山林壮美之地,优越的原生态植被资源,成为百姓亲近山野环境、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是暂离城市喧嚣、沐浴乡野生境,可方便地辗转于城市和森林的大好风光之间,近在咫尺便捷可达。公园建设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范围内的自然地形和植被条件,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对场地内原有的渣土堆场、垃圾山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既减少了工程维护成本,又能突出山、水、林、田、城相融的生态特色。步道两侧种植特色高大乔木,林阴全覆盖。
4.2 模数装配化设计
山地公园建设材料转运困难,为保护原有山体环境,对于山地公园的施工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禁止设置施工便道,最大程度保护现场植被等自然资源。基此,设计提出模数化和组装化的理念,所有设施均采用模数化的构件组成形式。在工厂加工后现场组装,构件单体模数化组装化设计,既方便施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又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便于运输,减少现场机械施工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现场模块化装配施工如图3所示。
4.3 多样的步道断面形式
山地环境地形复杂,起伏多变,因地制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设计采用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断面延续方式,如图4所示。上下交错、左右分幅、多样化的步道断面形式设计,在满足通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山体地形,真正做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根据山地步道及现状山体的特况,采用积极的施工方案,尽最大努力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减少山地林木资源的破坏,采用栈桥结合路基为主的步道结构形式,并着重提出路基段大部采用填方结构建设,减少挖方弃土和随之带来的现有植被的毁坏问题。从建设之初即明确所有建材采用人工或小型牵引设备等进行搬运,杜绝大型机械大开大挖,采用肩扛手挑运送原材料。路基填方段,采用泵送低标号粉煤灰混凝土的作业方式,通过管道输送路基填方基层材料,既方便施工,又能减少对山林植被的影响。
图3 现场模块化装配施工
图4 山地步道路基段与桥梁段标准断面形式
4.4 生态石笼挡墙设计
山地公园地形陡峭,排水问题需要解决好,石笼挡墙能很好地分散上边坡水流的冲刷力,过滤断枝落叶等易堵塞排水管道的物质,并且石笼挡墙易组装,模数化的规格可自由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石笼景观墙。细钢筋框架使其适应性更强,热镀锌防腐防锈处理后耐久性更好,钢丝网箱的结构造型更能适应于山地环境中,经过石缝填充和绿化补植,以及自然野生植物的覆绿,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在景观塑造及功能使用的同步性着手,石笼的做法同时也运用于山地步道入口景墙,标识系统,休闲座椅,达到步行游览界面的视觉统一,如图5所示。
4.5 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山地环境下步道建设不允许大面积做施工便道,泵送管加压输送混凝土能有效解决该问题。人工扛运施工建材上山后,铺设好管道,山脚加压泵送混凝土(图6),可全线同时开工,有效解决步道路基基材填充问题,用材上可使用轻质泡沫混凝土填充物、低标号粉煤灰混泥土等。
图5 石笼在入口景墙、步道边坡,标识系统中的运用
图6 施工现场泵送混凝土
4.6 海绵理念的应用
山地公园横向断面坡度大,尤其在暴雨季节易形成强地表径流,影响游览和设施安全。地形修整充分结合海绵设计理念,沿上边坡设置下凹式雨水花园,既可消解横向雨水的冲刷污染,规滤水质,又可丰富绿化景观。场地内其他节点位置的路面铺装,均采用不同尺度透水砖铺设,使整体硬质铺面的透水下渗率达到40%。
4.7 齐备的配套设施
福山生态郊野公园游览线路选择多样化,沿途设置休息驿站、公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并辅以智能化管理,方便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山地生态公园,揽城观景与休闲健身并重,沿线休息配套设施和观景休闲平台均组织最优生境和最美视线。步道路面、步道标识和步道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在功能上相互融合,并以功能为基本要求,以合理性和安全性为指导方针,以绿色生态为目的,将山地景区步道设计更加生态化和人性化,如图7所示。以生态保护为理念指导的山地步道设计手法,更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增加景区的活力和魅力[4]。
图7 步道沿线休憩构架
5 结语
山地步道是城市山地公园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福山郊野公园山地步道建设系统的概况总结,进一步诠释步道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构建符合广大人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步道形式,协调山地步行系统与生态绿化体系的整合,同时“强调生态与环境功能一体化”的理念,将现代步行理念的发展与山地自然地形环境结合在一起[5],兼顾工程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地步道工程施工措施进行有效结合,根据场地特性梳理调整现状条件为前提,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实现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物质基础,是新时代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