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的旁观者效应原因探析

2019-05-16肖坰

山东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社会影响

肖坰

摘 要: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车上的乘客无一人有效制止女乘客与司机的冲突,导致公交坠江无人生还,这是旁观者效应的典型表现。本文从助人行为步骤、社会影响、责任分散的角度来探析旁观者效应。

关键词:重庆公交坠江;旁观者效应;助人行为;责任分散;社会影响

旁观者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境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就会明显减少,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通常在人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把自己当成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其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2018年10月28日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女乘客和司机进行争吵和互殴的过程整整持续了将近6分钟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车上的其他13位乘客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有效制止女乘客与司机的冲突。大家都在相互盼望是其他人而不是自己站出来干预,或者只是嘴巴上说说而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行为,这便是旁观者效应的表现。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心理历程

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由于有其他乘客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明显减少,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没有乘客愿意站出来干预女乘客和司机的冲突。那么,人们在紧急事件中决定是否给予干预的连续几个步骤具体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样导致旁观者效应的呢?心理学家比伯·拉坦和约翰·达利对此进行了一些解释:

第一与第四个步骤,均不需要解释。个人未注意到危险事件发生,或自知缺少救助所需能力,所以放弃救助。至于第五步骤采取何种救助行为,则将视实际情况而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与第三两个步骤。

先看第二步,注意到危机事件以后,要靠个人的社会知觉来判断该危机事件的性质。有时性质明确,如所见者是一孩子倒地,路人多会设法救助;但如是一酗酒醉汉,且也倒地受伤,多数人可能不会伸出援手。原因是个人对危机情境的社会知觉不同,由此所引起的同情心也不同所致。儿童受伤被人解释为受害者,酗酒醉汉受伤被人视为“自作自受”。有时候事件不明确,个人无法凭社会知觉判断危机事件的性质,自然就不能立即决定是否施予救助。例如,深更半夜听见邻居家有女子哭声,很难断定是抢劫还是夫妻打架。在此种情境下,邻人既很少有人会趋前探问或报警。

再看第三步,决定是否施予救助。例如路遇儿童倒地受伤时,现场只有你一个人,你会觉得见义勇为之事是责无旁贷的。若危机现场同时出现数人,见义勇为者就不容易出现,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变小,出现了旁观者效应。

让我们在目光回到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车上其他13位乘客的心理应是这样的:看到有那么多人在场,不知道是出手制止冲突好还是采取其他措施合适,于是表现出行动犹豫。然后看到其他乘客都无动于衷,认为他们可能更了解整个情形,于是便放弃责任。最后,每位乘客都减少了责任,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二、责任分散

拉坦和巴利是最初研究在紧急情境下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造成旁观者效应原因之一在于责任的扩散。他们设计了一个心理实验,实验选取了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学生参加。这些学生被各自分配在隔开的工作间里,并通过对讲机通话,轮流按安排好的顺序讲话。这些不知情的参与者被告知他是与其他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或者五个人谈话,而事实上他听到的话都是录音机上播出来的说话的是一位男同学,他说出了适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经常出现半癫痫的发作状态。并在后两轮中他逐渐显现出癫痫症状。

在以为只有自己和有癫痫病的那个人在谈话的参与者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甚至远在病人不出声之前他们就这样做了。而这那些认为还有四个人也听到这些发作的参与者中,只有31%的人这样做了。后来,当问到学生们别人的在场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反应时,他们都说没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影响。

由于还有其他的旁观者,个体就容易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但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从而迅速地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如果见死不救,他就会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而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但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应由大家分担。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每位乘客的个体责任感都很弱,期望别人能够出手制止,但在责任的互相推诿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任由事态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影响

除了责任分散,社会影响是旁观者效应的另一原因。社会影响是指一个人在不能获得确切情况以便作出干预紧急事件的决定时,他就会去观察别人的行动,看看它们会作出什么反应。不幸的是,那些旁观者很可能也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于是事情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管”的局势。

这一因素可以用社会学习论和社会技巧论来进行证明。社会学习论认为,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需要通过社会学习,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谓社会学习是指动物个体或者群体通过跟随其他动物或者观察其他动物的行为或者行为结果,获得相关的环境信息,改变行为表现的过程。社会技巧论认为,社会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所指的是社会所接纳的行为形态,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社会增强、接纳、或是逃避负面情境,包括可以让人接纳或者欢迎的行为,可以增进个人获得增强或者避免接受社会惩罚机会的行为,或可以改善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行为。

从以上研究结果得知,在旁观者效应中,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反应,从而指导个体本身做出逃避负面情境、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的行动,很多时候旁观者都会选择冷漠和回避。

四、 小结

如何打破“集体冷漠”局面,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旁观者效应是可以被打破的。对于旁观者,如果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若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这时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对于受害者,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旁观者当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上前帮助。受害者可以盯住一个人,向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让他突然感到责无旁贷的。这个时候一旦他主动出手施救,还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帮忙。

[参考文献]

[1]洪静山.警惕“旁观者效应”[J].国防,2018(06):88.

[2]黄凤,丁倩,魏华,洪建中.帖子主题特征对虚拟社区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旁观者效应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8,50(02):226-234.

[3]黄丽娟.见危不救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7(04):52-54.

[4]张露. 网络欺负情境中旁观者施助行为意图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司方超. 幼儿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贾学雁,李新省,周士敏.“旁觀者”现象之我见[J].社科纵横,2007(06):78-79.

[7]迟毓凯. 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高娟. “旁观者效应”的社会认知分析[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5.

[9]刘翔平.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97-10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社会影响
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恩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