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

2019-05-16钱莹

山东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习近平文明

钱莹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对菏泽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并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阶段的状态下,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同时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皆具深厚的理论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国外先进生态文明理论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2];恩格斯则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马克思恩格斯敬畏自然的思想跃然纸上。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话语风格与情感表达都显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孔子提出了“天道性命”、“人与天一”的观点,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解释,天,即为大自然,人,即为人类,“天人合一”即为人类和大自然互相理解,结成友谊;道家始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主张无为而治,信奉道法自然,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亦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国外诸多专家学者就发展生态文明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循环经济理论、稳态经济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等。

(四)深厚的实践基础

除了上述理论基础之外,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在各地方主政期间都非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6]

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使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表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至此“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达成了共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一味追求GDP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够重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没有解决好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许多企业直接把废气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中,废水不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这些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此外,汽车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生活用品亦间接地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一次性筷子和餐盒等等。大学生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懂得节俭,出现大量浪费的现象。

(二)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存在不足

其一,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讲座或者其它的活动。其二,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都是通过基础公共课进行的,没有进行系统的讲授。其三,高校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四,大学生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所以,高校应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三)大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学生存在生态文明意识的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超强,相关知识了解很多,并能付诸实践,以身作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有部分学生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能做到“慎独”,对自己要求比较散漫,乱扔垃圾,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強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一)发挥社会的积极引导作用

1.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

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7]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然后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最后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8]近两年来,国家用最严格的生态法律法规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政府应该加强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宣传。比如,节约用水的电视广告宣传,做好生态文明基本常识的普及等相关工作。

2.组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让大学生亲身经历了环境保护的过程,才会留下深刻的感悟。比如,植树节亲自参与种树活动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以下的对策。

1.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在课堂上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生态文明的模范作用。

2.开展积极健康的生态文明活动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烈,但是缺乏实践行动,没有把想要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行动。高校可以组织一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旧物再利用活动,让大学生把自己生活中不用的闲置物品进行公益捐赠或者置换活动等。

3.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积极的宣传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前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如,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在高校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还可以设立督察小组,尽量减少用餐时的浪费;在宿舍,监督学生是否做到人走及时断电等。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1.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基本知识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指导实践。如果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大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的基本知识,阅读生态文明有关的期刊、报纸等。主要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建设的内涵,国家关于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还要了解身边的环境,比如雾霾天气及其成因,以及雾霾的治理办法等相关知识。

2.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督促大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不使用电脑的时候,及时断电;洗漱时,节约用水;在就餐时,尽量做到不浪费;出行时尽量乘坐公交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同时,爱护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摘花草;积极参加一些保护环境,建设“美丽校园”的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7][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M].2006

[5]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习近平文明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