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汉服、汉服文化和汉服复兴

2019-05-16吴磊

山东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汉服文化自信

吴磊

摘 要:在我国,汉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汉服复兴正是为了弘扬汉服文化精神,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现在不少国人介绍汉服历史、宣传汉服礼仪。在当前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梳理汉服发展的简史、凝炼汉服文化的特点、探讨汉服复兴的措施,很有必要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文化自信;汉服;汉服文化;汉服复兴

引 言

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作为汉民族传统的服饰——汉服和民族服饰一样,曾经是华夏礼仪之邦的象征。然而,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汉服被湮没于历史的记忆之中。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汉服面临着尴尬的境遇:“在2004年杭州举行的56个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汉族金花吕晶晶因不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何物,只能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置身于其他55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之中,真让人汗颜又心痛。”

[1]更有甚者,不少人对汉服一无所知,却将其视为和服或者韩服。

一、汉服及其简史

关于汉服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出现两种分歧,一种认为是汉朝的服饰,一种认为是汉民族传统的服饰。笔者认为,汉服应该是自夏朝或者更早至清朝之前,汉民族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正如沈从文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出“事实上许多最基本、最经久的服饰式样,多出于原始社会先民的首创,不断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而丰富提高,终为中华民族上国衣冠、衣冠、文物制度奠定了基础。” [2]汉服出现以后,因为汉民族人口众多和民族的融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创新思维出现,汉服样式不断翻新,佩饰也日益丰富。这一点近年来大量出土文物和传世画作等已经很能充分说明。“先秦服装完成了中国古代服装最基本的形制,即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此后中国历代的服装都按照这两种基本形制发展变化。” [3] “汉朝时,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作为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从而服饰等级规范极为严格。” [4] 汉以后,历代大多沿袭汉朝服饰,尤其是隋唐颁布《衣服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衣冠制度。而到了明末,由于清朝统治者在国内强制施行统一满族服饰,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反抗头砍掉”,汉服一度衰落。

二、汉服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汉民族也不例外,汉服以其独特样式和魅力形成礼仪文化。

一是样式独特。漢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虚无”思想,结果是“用衣裳包裹人的躯体, 再试图通过浑然一体的外形, 表现社会理念和人的精神内涵。因此服饰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人体曲线,不显现自然的人体美和性感。它突出服饰的气韵” [5]。

二是载体丰富。从史籍、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都能找到她的影子:汉代以来《舆服志》、《仪卫志》、《郊祀志》、《五行志》等均有朝服记载;《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更是将汉服文化描摹的惟妙惟肖,至今王冕、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服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敦煌壁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图一)、唐寅的《美人图》等更是将汉服之美描绘到极致。

三是意蕴深广。在汉字中“衣”字的甲骨文如 “”,“独体象物字,象上衣形,有领、两袖和襟。本义是上衣。《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6] 形象而传神。 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和礼仪制度的完善,汉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而人们往往赋予它象征的意蕴。一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逾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饰是很重要的一项,服饰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 [7]如黄色象征皇权,龙袍更是天子的象征。一种是精神象征。如唐代的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形象:

“(王冕)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8]

在王冕眼中,屈原的服饰正是高士的象征,他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用衣冠来彰显给世人。

此外,汉服“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反映了古人崇敬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精神象征,文人墨客往往羡慕陶潜、梅尧臣等归隐山水田园的隐逸生活。

三、汉服复兴

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自此,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汉服复兴运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要深度挖掘汉服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形式。其实汉服最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从深层次上认识汉服,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汉服服饰文化。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发掘汉服精神的内核,而不是形式上的复古。

二要对汉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摈弃诸如缠足、等级服饰等之类的封建糟粕,改良汉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服饰大家庭的一员。

三要以开放心态接纳世界各民族优良服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良服饰,让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习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汉服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服复兴不是要求人人都穿上昔日汉服的简单复古,而是借助汉服来传承、传播和复兴汉服所蕴藏的文化精髓,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莲.漫谈失落的民族瑰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8).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23.

[3]王晓梅.中国古代服饰[J].中国丝绸,2003(3).

[4]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

[5]蔡雄彪.浅议服饰文化的内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论[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6.

[7]谢镜鹂.服饰文化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8]吴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猜你喜欢

汉服文化自信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当青春遇见汉服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物里的汉服 另一种流风回雪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