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护理在冠脉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2019-05-16曾建英孙炜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5期

曾建英 孙炜

【摘要】 目的: 通过改良式护理,提高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方法: 取我科室2018年7月到9月,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的患者110例,按数字表随机法单盲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5例。 结果: 康复组的患者手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改良式护理,明显减轻桡动脉介入术后手的肿胀程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并且方便易行安全有效。

【关键词】 改良式护理;桡动脉介入;手肿胀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63-01

就当今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2017年8月11日,中国最新冠心病流行病学数据示:心血管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而众所周知,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桡动脉途径具有不需严格卧床,术后便于观察,安全有效,节省卫生资源等众多优点[2],成为主流。无论是弹力绷带还是止血器压迫止血,持续压迫会导致手掌麻木,手肿胀,疼痛难忍,为了减轻患者手肿胀,提高患者舒适度,我们对术后护理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8年7月到9月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患者110例,按数字表随机法单盲分康复组和对照组,排除标准:术后局部有血肿、或有渗血的或因病情严重或沟通障碍等原因不能配合的。入选病例中男性65例(对照组35例,康复组30例),女性45例(对照组20例,康复组25例),年龄:对照组31~84岁,平均63岁,康复组45~84岁,平均62.48岁,两组年龄性别凝血功能和术中肝素用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用药和术前指导,术后所有入选均使用XX止血器压迫止血,术后2小时均旋松一圈进行减压,常规使用心电监护6-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血肿等,观察术肢末梢血循环,询问有无术肢疼痛麻木等不适。对照组按介入术后常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多饮水,术肢抬高勿负重,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先教会患者顺口溜:多饮水勤排尿,早活动多抓握,要起床好手(非术肢)撑,其它活样样行。具体实施如下:

指导病人术后两到三个小时内饮温水1000到1500ml,主动多排尿,返回病房即可抬高术肢,卧床时拉起术侧肢体的床栏,术侧上臂平放在床面上,肘关节屈曲约90度,前臂和手背自然靠在床栏上,在床栏的横杆上搭患者的一长袖薄上衣(或者长袖病号服),必要时用两衣袖绕过床栏横杆,将术侧前臂轻松固定,指导并鼓励患者主动尽早并尽可能多的做术侧手的抓握动作,计数抓握的次数,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自理照常进行,除了不用术侧手撑着起床。下床时除去用术侧手进行日常自理,其余时间尽可能保持保持腕关节高于肘关节,同样尽可能多的做术侧手的抓握动作,并计数。

1.3 评价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手肿胀评估表:全手非常肿胀,不能握拳,计3分,手明显肿胀,勉强握拳,计2分,手轻微肿胀,轻松握拳,计1分,手无肿胀同术前,计0分。

疼痛评估量表数字分级法(NRS)无痛:0分,轻度疼痛:3分及以下,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由同一研究员运用上述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术后0.5h、1h、2h、4h、次日解除桡动脉止血器时五个时间的评估,同时询问患者抓握的次数对患者进行口头鼓励,并作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临床收集来的原始资料,运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9.0来汇总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术后护理方法手肿胀程度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不同术后护理方法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无论是使用传统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还是使用当今的止血器压迫止血,都会不同程度的压迫腕部的静脉,由于静脉血管壁较薄,静脉压力较低,轻微的压迫就足以阻碍静脉血液回流,引起静脉性充血(简称瘀血),较长期的瘀血,使局部组织内代谢中间产物蓄积,从而损害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加之瘀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瘀血性水肿,严重时红细胞漏出形成瘀血性出血[3],这就造成临床上程度不等的手肿胀,局部颜色发紫,研究表明桡动脉穿刺者术后可立即拔除鞘管,对穿刺点局部压迫4~6小时后,可去除加压弹力绷带。目前国内开始使用专门的桡动脉压迫装置进行止血,使用此种止血方法术侧肢体术后无需制动,病人痛苦相对较少。但是,具体的压迫时间、充气量、放气间隔、放气量等各地医院尚未统一[4]。

我院的护理常规是,桡动脉穿刺者,术肢抬高勿负重,对照组尽管我们对患者宣教无需制动,但是,可能由于心理因素和术肢加压包扎后的皮肤发紫等等原因,患者往往不敢活动,担心活动后会出血。随着术肢制动(心理)时间的延长,术侧手越来越肿胀。有关介入上肢垫的研究表明[5~10]:介入上肢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术肢抬高的依从性,促进了静脉回流,减轻了肢体肿胀,且抬高45°较抬高30°效果更好[10],但是由于上肢的静脉,具有较多的静脉瓣,单靠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效果不明显,而局部的肿胀又使得局部血管内静水压升高进一步加重了静脉回流障碍,肿胀还不同程度的限制了肢体的活动,有可能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本康复组,肘关节屈曲90°,前臂和手背自然靠在床栏上,相当于前臂抬高90度,使得借助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同时通过反复的抓握动作,发挥了肌肉泵的作用,从另外一个途径促进静脉回流。本康复组上肢的姿势, 但维持了肘关节(屈曲90°)和腕关节(背屈20°)及肩关节部分(外展45度外旋15度)的功能体位,利于活动且比较舒适。必要时可通过两衣袖固定的方法来维持体位的稳定性。这也与有关研究手指操[11~13]促進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的结论一致。但冠心病患者,老年人较多,记忆力差,依从性差,本康复组采取编顺口溜的方式和简单的抓握动作及生活自理,好记简单易行,大大的提高了依从性,就地取材减少了医疗耗材的支出,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家庭支持负担,且抓握的次数与肿胀的程度成负相关。由于本研究病例数的有限,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 中国人群冠心病最新流行病学.见(in): 中国心脏大会(CHC) 暨第二届中国血管大会(CVC),北京,2017.

[2] 董杰,谭亚萍,昊华影,等.经不同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35-3637.

[3] 丁凤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3.

[4]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0.

[5] 张文杰,周栋雯,李鑫,等.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636-637.

[6] 周栋雯,张曙,刘君,等.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111-113.

[7] 姚志萍,严萍.一种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体位垫的制作及临床应用[J]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5 ,4(4):292-294.

[8] 郝永红,王 璞,王 红.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60-61.

[9] 王晓波,李健,李乔娃.自制介入上肢垫联合止血器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1590-1591.

[10] 匡霞,李珍,钟芳,等.改良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7,21(6):1147-1149.

[11] 蔡巧珍,张振香,张秋实,等.手指操对降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3):2520-2522.

[12] 郭金鹏,邓颖,吴立萍.改良手指操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2):1456-1458.

[13] 周娟.手部運律操在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后中的应用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8,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