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19-05-16赵越
赵越
摘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化学工业就一直保持着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本文从战争、科学家与工业管理者的密切联系,以及犹太人作为管理者和犹太科学家在德国化学工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了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化学工业 战争 工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42-02
一、战争对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化学工业在1915年发明了化学武器,为军火库提供了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灭绝的手段,同时代的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的气体攻击事件立即作出反应,人们把它解释为化学家的战争。然而,这种对科学,特别是化学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的看法,美国历史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物理学的早期和决定性的重要性,或强调执行者,他们认为帮助决定战争进程的是工程师和管理者,而不是科学家本身。亚历克斯·罗兰甚至宣称,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决定美国发动的任何一场战争。事实上,化学毒气武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最引人注目的创新贡献[1],是失败的,这些武器没有起作用,但被毒气炸死或炸伤的士兵人数证明情况恰恰相反。在第一次德军突袭后,来自各方的科学家开始疯狂地寻找有效的防御手段,并寻找新的方法来穿透敌军的防毒面具。化学家之间的竞争只会引发无休止的致命创新和反创新的循环,而不会导致任何军事决策。
然而,仅仅根据化学的技术贡献是否决定了战争去判断,那将会是一个错误的判断。现代战争的发动,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那样,不仅在军事战场上,而且在工业战场上,这不仅涉及了动员部队和武器,而且涉及了调动一切经济和社会资源。1914年以后,面对明显的原材料短缺,德国化学,不仅是化学工业,也包括化学研究,在合成替代材料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化学家的战争对争取国内市场份额的斗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从国际角度来看,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恰当的。与发现新方法或新产品相比,这就是个分水岭,而不是以前已有的技术革新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应用于大规模生产。[2]
战争期间的特殊情况创造了一种新局面,使创新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完全新的实际应用前景,其正常的竞争机制因若干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包括缺乏进口原料;战争的经济管制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政府作为主要货物的唯一代理人参与战争的行为;还有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坚持取得胜利的首要目标。战争经济促成了一种“工业温室”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加快了对战争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应用和实施的进程,这种进程本来在正常条件下进展要慢得多(自然加速)。因为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建造大型工厂,并启动生产线,因为在战争期间这些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这些生产线本来应该可以在战后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不过技术“物种”也受到了青睐,但是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因为它们是不盈利的。在这个“工业温室”里,德国化学工业不仅仅是表面上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化学工业与其他经济的权重也都发生了改变。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学工业在煤、电氰胺和炸药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德国化学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取得的进展,表明了科学家的巨大意义,他们不是在狭窄的科学领域中,而是在这个领域之外,他们在工业与军事之间的交流中作为外部调解人发挥作用。当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仅仅是化学工业的发展对战争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的需求以及在战争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二、科学家与工业管理者的密切联系对化学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9世纪初,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学科中,大学与工业的关系发展迅速。大学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密切相关。十有八九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制造。后来越来越专业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制造分开进行,并在不同的机构和地点进行。
在1840年至1885年間,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退居二线[3],而集中发展生产程序。这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工业界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准备把钱花在不确定的研究工作上,即使可以应用研究结果,工业领袖们也不准备为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不断上涨的费用作出巨大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试图使区域和国家当局相信自然和化学科学对发展国家声望和权力的重要性。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国政府对推广自然科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李比希著作的应用,冯·霍夫曼在英国的成就,以及工业化学的发展,加速促成了一种趋势,使得政府建立了新的研究所,用公共资金为研究工作提供和购买了更多的工具。到了19世纪80年代,国家对德国研究的支持程度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学化学家和工业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埃米尔·费舍尔和卡尔·杜伊斯贝格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合作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
费舍尔非常有利可图的投入是关于丙二酸和巴比妥酸酯衍生物的研究。1902年,费希尔在斯特拉斯堡见过的医学教授J.冯·梅林,在柏林拜访了费舍尔。他向费舍尔展示了他通过三氯氧磷、尿素和二乙基丙二酸反应合成的一种结晶物质,似乎是巴比妥酸的二乙酯,他请费舍尔确认这种物质的组成。费舍尔发现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催眠物质,并成功地使用了它。同时巴比妥酸的其他衍生物也显示出催眠的特性,费舍尔和梅林于1903年1月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为了确保他们的权利,他们申请了同年授予的专利。这些药品被许可给了默克公司,来生产和销售这种新药。当默克公司的药物合成有困难时,费舍尔与柏林的卡尔等其他公司取得了联系,当然他也与拜耳公司联系。随后拜耳开始科学工作,以改善生产条件,并且签订了一个所谓的公约,但实际上内容就是费舍尔、梅林、默克和拜耳对专利的联合使用。1904年3月,这四方之间签订了一份合同,在这份合同中,据称费舍尔和梅林将从佛罗那(安眠药)的销售中获得20%的利润,这成为费舍尔非常有利可图的生意。例如在1907年和1908年,他挣得17.6万马克,1909年和1910年挣得34万马克,按今天的汇率加起来相当于近700万美元。[4]佛罗那成为最重要的镇静剂和催眠剂之一,并以不同的名称在世界各地销售。
拜耳公司再次对生产和销售这些药品有了兴趣,因此与法布韦克·梅斯特公司、卢修斯公司和布鲁宁公司(后来的法布韦克·霍克斯特)一起购买了专利权,费舍尔和梅林与这些公司一起在随后的几年中再次获得了高利润。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合作也因此得到了加强。费舍尔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拜耳制药部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化学工业的科学家与工业的管理者,在合作中促进着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三、犹太人作为管理者以及犹太科学家在德国化学工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爱克发公司的发展为例
考虑到公司的规模和战略意义,I.G.法本公司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就对法里尼德里与其犹太雇员的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对于联合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爱克发,情况尤其如此。自1873年该公司在柏林建立,一些犹太哲学家在希特勒政权初期就大量参与了爱克发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爱克发成立于1873年,从一开始就是德国最重要的苯胺制造公司之一。从1895年在沃尔芬创立新的公司,到20世纪上半叶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离不开公司管理层犹太人以及犹太科学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
爱克发公司自从1873年由化学家保罗·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和卡尔·亚历山大·马提乌斯创立以来,犹太科学家和商人就在该公司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几十年来,爱克发公司一直由其执行和监督委员会的犹太人成功地管理着。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奥本海姆和冯·西姆森的犹太家族,不仅在阿格法的发展过程中,而且在I.G.法本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突出。[5]1909年在沃尔芬成立电影制作公司的倡议就来自弗兰兹·奥本海姆。奥托·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是爱克发创始人保罗·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的儿子,于1908年成为爱克发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同时也是法本监督委员会的成员。从1926年到1938年被NS种族法逼迫下台为止,法本监督委员会一直都是如此。[6]化学家保罗·门德尔松·巴托尔迪负责在爱克发的柏林工厂生产照相底片,随后公司管理层将他送到沃尔芬,开始那里的电影制作。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奥本海姆和冯·西姆森家族因婚姻而联系在一起。除了这些显赫家族的成员,其他犹太科学家以及有犹太配偶的非犹太科学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受雇于该公司从事研究和生产。
由此看到,犹太科学家以及犹太配偶的非犹太科学家,还有在爱克发公司早期几个犹太家族,在爱克发公司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犹太科学家在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德国化工企业的强大,促进了20世纪德国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孫文沛.德国化学工业的重生[J].德国研究,2009(2).
[2]John E.Lesch.The German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Berkeley[M].California,2000.
[3]汤大友,刘馨.德国化学工业崛起的启示[J].中国涂料工业协会,2011(7).
[4]贾文风.德国化学工业开始复苏[J].国际化工信息,2002(4).
[5]吕彦杰.德国化学工业缓慢复苏[J].国际化工信息,2005(6).
[6]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世界化学工业统计编辑部.世界化学工业统计[M].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3.
[8]北京化工学院化工史编写组.化学工业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9]任定成.在科学与社会之间[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10]周嘉华.世界化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1]刑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2]陈平初,李武客,詹正坤.社会化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