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邓洪波讲中国书院前世今生
2019-05-16陈德弟
陈德弟
中国书院肇始于唐代,源于唐人治学书斋和官府藏书之衙门,其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围绕书籍,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文化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统计各个朝代,其数量达7500所之多。书院为中国教育、学术、藏书、文化、出版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对中国书院的历史、活动内容、性质及其传播文化的贡献之结论,是湖南大学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邓洪波教授历经三十余年呕心沥血研究所做的总结,他是在检阅、田野考察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现存书院基础上得出的,立论有据,结论信服——这一切,皆载于作者所著《中国书院史(增订版)》之中,它是作者研究书院历史的心血结晶,目前,这是中国书院史最具权威的专著之一。
作者是湖南岳阳人,1981年考入湘潭大学,毕业后入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其间,他边攻读博士,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学术成就卓著,在国内外先后发表书院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心血凝聚于《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全五册,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长江流域的书院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全三卷,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版)、《中国书院(大型学术画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书院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此外,作为主编之一,他还参与整理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和《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全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正是其长期从事书院专题资料检阅、爬梳和研究,故有“邓书院”之称;也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工作和成就,所以他才著出这部全面详细的学术著作《中国书院史(增订版)》。
《中国书院史(增订版)》全书共分6章34节,另加“余论”1篇,后附《历代书院统计表》和主要参考书目,书中附有历代书院分布、参考图16幅,历代书院各类统计表和一览表51个,国内外古代书院插图12幅以及与书院相关图片6幅,总计62.8万字,可谓鸿篇巨著。
作者的《中国书院史》初版于2004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在上海出版,2006年再版,两版三次印刷,累计印数已逾万册,由此可见此书之学术价值与受世人欢迎、重视之程度。经过修订后,2005年纳入中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中,又以繁体字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印行,从而扩大了影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部《中国书院史(增订版)》是在中国台大繁体修订本基础上做的全面增订,是一个全新的版本,对此前版本除文字删改、订正外,增订了以下主要内容:一、增加了新内容;二、改写了第六章第九节,新增了“余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三、采用了新史料;四、附录了《历代书院统计表》。五、插入了配图。该书既以大量第一手文献和田野学术调查资料为基础,又以大文化的视野关照全局,注重实证、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强调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在理论上有新的表述,这是最主要的创新,至于其他和前几版比较,则是史料更丰富、内容更全面、探讨更深入、论述更科学、体例更完善,其创新、优长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纵述书院历史,横论各代书院状况与活动,史料十分丰富
研究历史,因为内容多而复杂,为了便于探究,故有断代、专题之分。该书从书院起源与初期形态述起,按照中国历史朝代,依次讲述、探讨了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书院发展状况,以及近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同时,在明清部分还介绍了受中国影响的域外国家所建的书院情况,继承了中国史学“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如此,可以使读者清晰了解上下1300年在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书院的发展和演变,通过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书院生存状况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导致书院兴衰变化的内外原因、组织管理成败经验,以史为鉴,进一步弘扬成功、优良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时下国内如火如荼广建和恢复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传统,开展包括宣讲传统文化在内的各项活动,冀望广大组建者、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细读此书,从中得到启发,获取经验。
关于横向论述,作者对每个朝代书院的叙述,皆从其发展概况讲起,然后讲述其兴衰变化之原因,再讲其在本朝开展的主要活动,指出其特点,比较全面阐释了书院在本朝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现举第五章所含七节题目为例,以见其通达之学识:
第五章 书院的繁荣与辉煌
第一节 明代书院发展概要
第二节 斯文维系:明代前期书院的生存状况
第三节 新的一体化:书院与学术的共同辉煌
第四节 走向民众:书院的平民化
第五节 兴盛中的新动向
第六节 走向朝鲜
第七节 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
只有综合考察、上下贯通,才能把握书院在各朝整体的状况,微著尽显,也才能知其发展变化之所以然,才能比较出各朝书院效能之特点,这都是检阅和研究了大量书院史料的结果。
说到史料,这是我们研究一切历史的前提条件,史料越丰富、越真实,以之为依据,论出于史,史论结合,得出的结论才越科学、越接近真理、越有说服力。作者的《中国书院史(增订版)》可以说,是目前引用所涉书院基本史料最丰富的专著,从书中所注释看,有正史、政书、类书、地方志、书院志、文集、笔记、小说、学案、墓志以及近现代档案等史料,关于古代书院史料可谓穷于是矣。
二、对前人观点,有承袭、有发展,创新颇丰
从事社科研究或某一專题研究,大多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也贵在创新,这是社科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作者也不例外,其《中国书院史(增订版)》对前人同一课题之研究,有承袭、有发展,创新颇丰。
第一,该书以文化社会学的观念首次定义书院,将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书院,包括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教会书院,受中国影响的南洋、朝鲜半岛、东洋、西洋等外国的书院都纳入研究范围,彰显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积累、研究、创造、传播功能,强调中国文化广被天下的世界性,以及书院交通中西文化的作用,是该书的一大理论创新。
第二,该书认为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后来也就有官办与民办两大类别。官、私两种势力的长期并存,使书院可以长期保持某种官学与私学成分共存的结构态势,形成一种似官学而非官学,似私学而非私学的整体生存特色,并进而以这种特色与传统的官学和传统的私学完全区别开来,成长为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之外的全新的文化教育体制,而这正是书院得以发展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该书系统讨论书院与学术的密切关系,这是此前研究书院史谈及较少的内容,关注了宋代学者开创书院与理学结合的传统以后,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互为倚势,隐显同时,盛衰共命,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态势,揭示大书院作为学术中心,成为各学派的基地的事实,提出了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观点。该书认为,从南宋开始,中国学术文化的建构、学术派别的产生、学术成果的形成、学术思想的传播等等,差不多就成为书院的内部事务。从这种意义上说,书院是古代中国学术的策源地、播种机。
第四,该书对书院刻书、藏书功能做了系统的阐述,这一点在元代着笔较多,专设第四节,为“西湖书院:国家重要的出版中心”(見该书P247),详细讲述了西湖书院的刻书事业,明清以后,书院刻书、藏书相当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彰显了书院普及教育的功能。
再有,该书特别注意书院教育和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书院能够长时期存在和发展,这和自隋唐迄明清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还有,该书首次对一些书院所授非传统内容的教学科目较为关注,并做了详细介绍,如元代历山书院,设医学之师,开展医学教学,学生除专业文学或医学外,还兼习军事。作者指出:“历山书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对中国书院制度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贡献上。”(见该书P267)
因为作者掌握了大量的书院史料,所以,他在该书中对历代书院带有普遍性内容的叙述,均有较为深刻的探讨,例如他对书院教育功能的认识、书院制度的确立和推广、书院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关系、书院的繁荣辉煌与流变、西学东渐对书院的冲击等等,皆有较多笔墨论述,特别是最后的“余论,柳暗花明:二起二落的书院命运”,具有提纲挈领、继往开来的性质,对过往书院的兴衰演变有总结,有分析;对新兴书院未来发展方向有预测,有期盼,最后他说:“当代新书院由古开新,正在努力适应与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快速转型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当代新书院的发展确是如此,最为典型的天津问津书院、山东尼山书院,在其山长殚精竭虑策划、经营下,以其独特的方式,办得红红火火,成为新型书院的典范。
三、系统运用统计方法和图表,将各代书院发展历程清晰标识,一目了然
当代史学研究,为了更加科学、精确,更能说明问题,一改仅靠文字叙述的传统方法,而是将包括统计学、图表等在内的一些方式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之中,从而起到简明清晰、令人信服的效果,作者在该书中做了许多插图、附录图表的工作,本来这项内容早已有之,在其他学术著作中亦经常出现,而作者将其科学、适宜地附录在相关章节、内容中,确实可以起到与文字表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可以使读者较容易把握书院历史演化的过程。
最后,我们用作者在该书中对书院传承、创新、期待的一段话,来做结尾,他写道:
书院精神,除了学术独立、自动研究、人性修养、学行并重、尊严师道、师生情笃等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文化的自觉、自信与担当。我们要有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新的形势下,再次践行宋儒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保持开放之势的同时,善待传统,既吐故纳新,又温故知新。我们应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取欧美西学之长处,又重视传统经典,善用中学之精华。与时俱进,由古开新,此则正是书院弦歌千年的精神所在。如此,始能传承书院积累、研究、创新与传播文化的永续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书院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只要书和有理想的读书人还在,书院就有存在的可能,就有生长的空间,就有重回社会再创辉煌的无限希望。我们憧憬与期待,书院必将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复兴。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