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与张葱玉
2019-05-16张建智
张建智
我因撰写《王世襄传》,所以与传主有多年的交往。其间,常听到王世襄老对张葱玉(1914—1963年)有点点滴滴的评说,因为他们都是文博大家,新中国成立后,当张调京后,他们俩常常相聚在一起。
张葱玉家族,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一个特殊的家族。其在政治上,有被孙中山称谓挚友、蒋介石称谓导师的张静江,在经济财富上,张氏家族通过姻亲,与另外几大家族联为一体,称得上江南乃或全国富甲一方的江南丝商群体。同时,其家族并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也有卓越贡献,影响非凡。
若追溯到18世纪末,张葱玉的祖辈们,已开始了在江南一带经营实业,规模较大的如酱园业、米铺、盐业等,并陆续有了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春、张启泰、张义隆店号,此外,还购置了大量田庄,并开设典当、钱庄等。同时,张葱玉家族在上海、常熟、苏州、无锡一带,房产田地无数,国内开办丝绸织厂,对外贸易兴旺发达。至20世纪初,张氏家族已走向世界,在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开办了对外贸易公司。于此,张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上,是在资本市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大名门望族。
这个家族在近代工商、金融方面的卓越开拓,当具有了现代金融资本后,即转向文化、仕途的发展,如进入科举、捐官等。在文化事业上,建藏书楼、创办学校、扩大文物收藏,这些崇尚文教事业,非江南其他家族可以比肩。所以,张氏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藏书、书画收藏等,均有巨大建树。
之后,张氏大家族分家,张葱玉由于三房仅一子,在其年方16岁时,便一人分得两百多万银两的家产,这在中国家族史上,也算是罕见。
张葱玉的祖父张石铭,其晚年生活,是在书房和古董中度过的,来往的朋友都是些有国学根底的老夫子,如吴昌硕、郑孝胥、丁辅之、毛福庵等文人名士,经常怀揣着一些珍籍秘宝,前来共同鉴赏。其祖父和父亲张乃骅集藏古字书画可以说于江南无一家族可比。张葱玉父祖辈,尤其不惜花大钱,收藏大量珍贵古董、宋明古籍。故张葱玉从少年至成年,由于其家族独特,从小耳濡目染,整天泡在古董堆里,再加上祖父的亲自指点,他对文博书画的鉴赏功力自然非同一般。他在青年时期,已把继承的大笔财产花在了十里洋场上,一方面是锦衣玉食,一方面大量收购中国珍稀古代书画。有着如此各方面条件叠加在他身上,张葱玉逐渐成为了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
张居住在上海时,其室名为“韫辉斋”。1947年,张葱玉的好友郑振铎特为其编印了藏画图录,名为《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宣纸精印,彩绫装潢二巨册,印制极为考究,共著录其藏画中的精品70幅。上有两枚郑振铎的印章,一在郑振铎序后,朱文方印“郑振铎印”,一在版权页上,朱文长印“西谛”。此集收藏了唐张萱《唐后行纵图》以下,如周昉的《戏婴图》卷;宋代易元吉的《獐猿图》卷;金代刘元的《司马槱梦苏小图》卷;元代画达22幅,其中有吴镇的《竹石图》轴、倪瓒的《虞山林壑图》轴、王蒙的《惠麓小隐图》卷等;明代画24幅,其中有沈周的《送别图》卷、文徵明的《煮茶图》卷等;清代画20幅,其中有石涛的《荷花》轴、渐江的《山水》轴、吴伟业的《为舜工作山水》轴、黄向坚的《寻亲图》轴等。可谓是“历朝之迹无虑,数十古轴皆铭心绝品”。
新中国成立后,张葱玉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居住在北京时,他家位于南锣鼓巷寓所,其室命名更名为“木雁斋”。在旧上海红尘里享乐过的少爷俊才,彻底换了环境,肯定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除组织上的关怀照顾外,张的朋友们也时伸出手,来帮助他克服日常困难。而与张最亲近并常来常往的是启功与王世襄两人。据张葱玉后人回忆,家中子女“称他们为‘启伯伯和‘王伯伯”。而张葱玉一家于生活上一旦遇有困难事,王世襄总全力相助。
王世襄曾讲起一章趣事:
吾曾有旧藏明代铜鎏金金刚杵一件,这件铜杵尺寸中等,制作工艺也中等,是上世纪50年代在琉璃厂古玩店买到的,日后想求一铃与其配合,竟无惬意者。仅见一具,以松石、珊瑚为饰,范铸花纹亦精绝,且有原制随形木匣,以价昂而不可得。金刚杵和金刚铃是藏传佛教同组法器,合称铃杵。有一年秋天,张葱玉到芳嘉园王家嚼蟹赏菊,一见案头那件金刚杵连连说:“明!明!明!”栩栩然流露他兴趣广泛,文物杂项,样样钟情,上海市博物馆开幕的时候,他随手捐献的一件汉代木简都别致。
张葱玉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当时除在北京包括故宫在内的鉴定工作以外,还先后前往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市进行书画鉴定工作,数量达一万余件。1962年,国家文物局曾专门成立由张葱玉、谢稚柳、刘九庵组成的“三人书画鉴定小组”,由张葱玉任组长,为国家做了大量鉴定工作。张葱玉认为书画鉴定的依据,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个方面。主要依据包括书画的时代风格和画家的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涉及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等。张葱玉是第一位将方法落实到理论的鉴定家,当代书画鉴定大师王世襄、徐邦达、启功等均受教于张葱玉,可以说,张葱玉开启了当代书画鉴定学的新篇章。
张葱玉的一生,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在他十几岁到二十多岁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就已经很有心得。周昉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之一,他画人物“衣裳劲简,彩色柔丽”,题材也多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戏婴图》相传是清末从皇宫中流出。这些稀世之国宝,均是张葱玉花了重金买来,之后都无私献给了国家。张葱玉对这些他亲历的奇迹般故事,曾发表了好几次演讲,阐释他对书画鉴定的一些心得,由薛永、刘九庵、张圣福几位做了记录,再经王世襄先生整理,启功先生校订,1966年4月,定名《怎样鉴定书画》出版问世。
那时张葱玉家,虽在生活上并不习惯北京的环境,但精神上并不寂寞,其朋友多,只要是星期天,家中必定是宾客盈门,有时一拨还没走,另一拨又来了。平时晚饭后也是朋友们上门的时候,大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有时是围绕一两件字画,有时是交流全国文物公布情况,有时就是谈天说地。因为张葱玉见多识广,待人又随和,大家和他在一起觉得很有趣。启功、王世襄、徐邦达、夏鼐(原北京考古所所长)、周贻白(中央戲剧学院教授)、张伯驹、张学明(张学良的弟弟)等都是张葱玉的文博朋友。
而王世襄和张葱玉,他们间往来最多,可称得上最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因为王世襄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文物上具有共同爱好、功底相当,且又可说是乡友,因王世襄母亲出身南浔富商的金家,另外,王世襄舅舅金拱北,当年是北方画坛的领军人物。二是王世襄于学问功底上,能中西汇通,又善于整理画学文献。三是王世襄又是一位美食家,逢年过节,王世襄总会做些美食,给张葱玉家送去品尝,数十年始终如一。
王世襄是个勤劳又重情义的人。王世襄住在芳嘉园,虽离张家较远,但王总是骑一辆破旧高大的自行车到张家,常来常往、风雨无阻。王世襄除了精于文物收藏和考证外,还很精于美食,能烧一手上好的菜,用料极为讲究。他常会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去北京西山,到山上采摘一种叫“二月兰”的野菜,回家配料后烧制成美味佳肴,送到张家。有时,王家有了什么美味好菜,就请张葱玉全家大小子女,都去他家品尝。而每年过年(春节)他总是第一个来张葱玉家拜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都还没起床,他就在门外扯着嗓门叫:“过年了,我来拜年了!”引得张家全家大小一片欢笑。
惜张葱玉这样一位文博大家,年仅48岁,因患肺癌而告别人世。
但令人欣慰的是,张葱玉留下的文稿《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历经劫难由其夫人顾湄女史悉心保存了这份珍贵的遗稿。2000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先生的支持关怀下,在苏士澍先生的直接主持下,《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影印本由启功先生拟定书名、题端、作序。影印本的出版,使古书画鉴定学界重新唤起了对张葱玉先生的怀念和认识,引导了学界对张葱玉其人其学的深入研究。
鉴于影印本《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的字迹多模糊不清,释读不便,上海书画出版社决心组织力量,对张葱玉原著进行点校整理,排印出版。历时四年,多位艺术文献专家和编辑小组在张葱玉先生坚韧精神和理想宏愿的鞭策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张葱玉百年诞辰之时,隆重出版了全新标点整理本。并在其家乡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这,终成为张葱玉留给后人的宝贵学术财富,同时,也是对这位中国文博大家永远的纪念。
(作者系传记作家、文史学者。已出版《王世襄传》《儒侠金庸传》《张静江传》,并对藏书版本和红楼梦与狱神庙等素有研究,出版各类著作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