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9-05-16杨亚伶
杨亚伶
摘 要: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育人的目标?关键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情感 行为的转变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前言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的张丽老师,在2007年一次家长会上答记者问时说道:“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在生活中,与同学和成人交流。我非常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成长,除了孩子的成就之外。情绪、兴趣、习惯等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段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这不正是目前培养核心素养要求下老师们的困惑所在吗!
一、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中,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学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沟通表明,教学不是教师和学生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将继续让位给师生之间的相互教与学,相互之间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社会里,“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学期的“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老师”。教师不仅仅要教,而且要通过对话向学生学习;学生也在被教的同时,影响着教师。例:《可能性》(第一学段)一课中有一道判断题:太阳从西边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说是不可能的,唯独有一位男生却说有可能。他的理由是:放一面镜子,镜面向东,我面向西站在镜子面前看太阳出升,太阳就是从西边出来的。这一观点的产生,正是由于教师付出了真诚的情感,给予了期待的目光,现象背后体现了老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为学生以后辩证地看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这一观点来看,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而自居,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是对生活的追求,这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尊重、赞赏学生
教师应该多爱、多理解、多关心“问题学生”,把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来教育,因为这会使你成为一个教育者。没有教育者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不是因为问题学生的教育成功。
如:三年级“认识厘米”一课,千米用“km”表示,这一知识点没等老师讲,学生就说出来了,理由是:我们学过克用“g”表示,千克用“㎏”表示,而米用“m”表示,所以我觉得千米可能用“km”表示。这不正是知识迁移的显现吗?学生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吗?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在成长!试想:如果老师不会尊重学生,不去欣赏学生,以己自居,埋怨学生抢了自己的“风头”,制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阻碍,也可能从此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该经常反思
教师要强烈感受到角色的变化,教师要从传统的“三个者”——真理的占有者、知识的讲授者、课堂的主宰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自觉带着两个任务参与课堂教学:了解学生思维状况,便于顺着学生思路启发、引导;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作好协调工作。
1.了解學生的思维状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看作小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要求信任、要求尊重、要求发展,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应全面地、发展地动态地看待差生,对差生有所期待,让差生在不同的角度获得长足的进步。教师应该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环境,因为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学生的参与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主动的参与必须伴随着学生主动的情感投入、合理的认知方式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促使人不断地成功,获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帮助每个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义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反思自己:是否针对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其学习和发展的合理教学环境;是否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是否使他们做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2.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是沟通。没有交流和互动,就没有教学。那些只显示教学形式但没有实质性交流的“教学”是错误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而且在现实中也超越了“学生特定客体理论”和“主体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培养,就要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分析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付诸实践。
如在进行第九册简便计算的例3:1.8×2.67+2.33×1.8+0.8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在班里结识朋友的情况以后,可以建议他们自由结组,集思广益,研究此题的不同解决策略,然后,全班交流,赛一赛每组的集体智慧。要求的目的是对学生情感的注入,是相信学生的表现,是朋友的做法,是把学生放在本位的具体体现。结果是: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愉快合作,真情流露,思维敏捷,将0.8写成1.8-1,然后用简便方法计算,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也给老师智慧的启迪,达到了教学相长。要想使学生获得身获得本领,教师需要反思:是否考虑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否符合了学生的心理愿望;是否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结语
总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灵的开放、主体的出现、个性的展现和创造性的解放。
对于教师来说,交流意味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理解;课堂不是一种无意义的牺牲和时间消费,而是一种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学中的主角在平等”“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建立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也是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