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2019-05-16程华金玉玲
程华 金玉玲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近年来学科素养成为中国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新一轮教改的主旨所在。对于学习习惯仍未定型,可塑性较强的中学阶段,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更加合理有效的贯彻学科素养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近年来大热的校本课程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校本课程因其灵活性、区域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在学科素养体现上有先天的优势。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因地制宜的实施好国家学科素养的要求,这是笔者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加强重视,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肯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将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学校有权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2.我市及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
我省中小学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始时间相较东部地区略晚,但在近年来开设热情高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尤以兰州市的校本课程推进最为迅猛。兰州市作为我省教育、文化和经济中心,充分吸收借鉴新的课程理念并积极付诸行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我市的兰州XXX中为例,在近5年内,每学期开设校本课程都在20门以上,涵盖中学阶段的所有学科以及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并出版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经过对近几年兰州XXX中、XXX中、XXX中、XXX中等几所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市的校本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1.重开发,轻评价
很多学校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及地域资源开展非常丰富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但这些活动至今无法上升为特色校本课程。一方面,缺乏鼓励机制,导致一些长期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等实质上有课程开发之“力”,却无校本课程之“名”。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关注不够。事实上,评价一门校本课程是否优秀,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2.培训少,眼界窄
一方面我市及我校教师的课程理论培训不够及时到位,导致教师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及时更新内容,导致在课程开发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3.重教材编写、轻情境体验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教材的编写,现有考核机制下,使得有的学校把第二课堂的活动摇身一变,成了校本课程,教师重点放在额自己业绩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的开发。使得校本课程完全成为应试教育的辅助,缺少了学生的情境体验,学科特性得不到发挥,培养的不是学科素养,而是“答题思路”。
4.对校本课程的理念认识不足,特性把握不准
校本课程与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社会实践等有很多的相似性,但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在实施小本课程中,必须要将课程的性质进行严格区分,然后通过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合理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课程拓展,丰富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体现学科素养
1.根据学情,明确什么是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進的基本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放大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独特性。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资源间的对话而激活活动主题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例如,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我通过我市的地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以及本地一些特殊的自然资源与课堂知识内容合理融合,从而创编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再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在真实环境中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体验和内化往往更加有效。
3.课程开发有阶段、有联系、有成长
学科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开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消除课内课外的明显界限,让学生的素养惯性贯穿始终。例如,在我开设天文系列校本课程时,顺势成立我校天文社,记录课内外的每一次观察测活动,量化每一人的地理素养积分,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举行天文社和校本课程人员交流会,体会自己的成长,完善观测过程。
4.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助力课程开发
这里的激励机制指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分来说,改变考核机制,给校本课程增加存在感,以鼓励来带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学生来说,习惯了应试教育直观的分数物质奖励,可能会对校本课程产生抵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制定独特的带有学科特色的鼓励机制,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开设军事地理系列校本课程中,通过在沙盘上模拟演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红蓝军对抗,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荣誉意识,把外在的物质奖励,转化为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成就感,内化奖励的效应,把学习转化为“内驱力”。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和学科素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点考察内容,如何将两者协调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综合发展,多项学科素养完美融合的效果,是我们将要一直面临的课题。此外,还要明确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更加合理有效的贯彻学科素养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