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19-05-16巩朝霞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农村

巩朝霞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教育者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道德及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构建有利于留守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加强留守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培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教育者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道德及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一、农村留守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大多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自制力较差,普遍缺乏安全感、责任感和规范意识,更缺乏法制观念。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心理方面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呵护,缺乏与外界的基本交流,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缺失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使他们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有一种失落感,在父母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

另外,许多农村留守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对抗情绪较严重。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难于信任他人。部分留守学生总感觉父母不在家别人会欺负自己,因此,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冲动易怒,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

(二)性格方面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学生无法接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观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许多留守学生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同时,这些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再加上部分老师由于某些原因忽视了留守学生的这些问题,使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构建符合实际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模式

留守学生不是问题学生,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关系着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关系着这些家庭的幸福和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

(一)发挥政府部门职能

留守学生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题,政府要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助和支持,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学生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构建的和谐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从而达到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的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督促、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学生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无人疏导、学习无人辅导、校外活动无人指导及往返学校安全等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首先,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父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起父辈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任务。

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学生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以及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寻找妥善方法予以解决。

再次,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教育学生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总之,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教育职能

学校是留守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学生生活的第二家庭。

首先,学校要构建留守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留守子女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分门别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实施相应教育与心理干预对策。学校应针对留守学生缺乏父母关爱、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其次,应注重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这样,就可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方法,更大程度上化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危机,排解留守学生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帮助留守学生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再次,应该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沟通,使留守学生的家长或其监护人能够学习更多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通过家校合作,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

(四)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积极关注,热心帮助留守学生,不歧视留守学生。要通过了解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组织志愿者结对帮助留守学生及其家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各种负担。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留守学生自身心理素質培养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究其根本原因,都可看作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知和内心不平衡所致。所以农村留守学生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勇于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特别应当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挫折承受能力。作为留守学生,应该学会自信、自立。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注重培养广泛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充满快乐的活动,多与老师和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总之,留守学生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可能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王敬峰.农村留守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2010,(4).

[2]陈少华 ,马勇琼.农村 “留守学生 ” 心理问题探析 [ 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

[3]王东宇 ,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J ].心理科学 ,2005,(28).

[4]熊磊 ,石庆新.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 J ].教育探索,2008,(6).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农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