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法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2019-05-16韩雪梅
韩雪梅
摘 要:《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还有一定差距,《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明确规范了公共图书馆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 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02
前言
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把未来发展作为当前发展的前提,把当前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目标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效模式。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调整,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以满足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信息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与社会发展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速度,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与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需求相适应,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以及良性的互動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是在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必然产物。《公共图书馆法》从公共图书馆的建立目的、意义、发展方向讲起,进而提对公共图书馆设立、运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同时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公共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但是还存在城乡差距、经费保障、文献资源规模、人力资源建设等诸多的问题。在法制社会中公共图书馆事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走法制道路,靠法律的权威和力量来保障其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当前全民阅读社会现状及政策导向
1.全民阅读现状[1]:
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其中部分可概况如下:
1.1我国居民人均图书阅读水平不高
我国成年居民2017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相比人均阅读量比较稳定,这与全民阅读发展历史悠久、民众文化素养较高的美(7本)、法(8本)、韩(9本)、日(11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2我国居民阅读方式多样化
从居民接触的阅读媒介看,我国成年居民2017年综合阅读率为80.3%,其中图书为59.1%,报纸为37.6%,期刊为25.3%,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3.0%。从居民人均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居民的手机接触时间最长,达80.43分钟,互联网次之为60.70分钟,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此外本次调查发现的听书在我国居民中逐渐流行起来,并且移动有声APP已成为听书的主流渠道。诸多阅读方适的出现,显示着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时代已经来临,这从某种程度上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我国城乡居民图书阅读率差异较大
此外,另一突出问题不论是从传统纸质载体还是数字化载体,我国城乡居民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儿童阶段,差距更大。从2017年城乡阅读水平看,城乡居民的图书阅读率分别为67.5%和49.3%;城乡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分布为5.83本和3.35本,差距明显且与上年相比差距还有所扩大。
2.政策导向
《公共图书馆法》在2017年11月4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被表决通过,它规范了公共图书馆设立、运行、服务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同时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普及率低,地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已将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完成,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当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普遍存在。其中,农村阅读状况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建立乡、村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对农民文化素养、乡村文明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巨大意义。
2.图书馆建设问题
从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运营服务、发展等方面考虑,需要重点关注经费、文献资源、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其中经费是基础、文献资源是支撑、创新是方向、人力资源是决定因素。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源并免费向公众提供使用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和高效的传播路径。丰富的资源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及文献资源的及时全面收集整理作为保障;高效的传播路径依靠的则是创新的服务模式以及强大的人力资源。
三、《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对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公共图书馆法》的建立体现了当前我国时代的发展要求及社会的现实需求,它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强调政府责任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性、数字化、服务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它的颁布为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1.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存在目的、意义、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具有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的基本社会服务职能[2]。这要求公共图书馆需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推动、服务、引导全民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奋斗。
2.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金保障制度
为保障公共图书馆有效运行,《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有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而将本级公共图书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及城乡规划[2],是公共图书馆获取政府拨付经费、办公地址等基本条件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要求将公共图书馆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
3.明确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文献资源保障
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基本资源,其数量多少、涉及范围的大小、质量的高低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果有巨大影响。
除常规取得文献资源的方式外,为保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国家要求公共图书馆系统性地搜集地方文献信息,同时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的形式鼓励社会个人及团体组织向公共图书馆捐赠。
《公共图书馆法》在给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的同时,规定了其整理、建立馆藏目录、妥善保存、向社会公开的义务;也要求公共图书馆需对属于文物、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文献资源依法使用、管理、保护,保障信息安全。为保障文献资源的安全,公共图书馆应按规定配备防火及防盗设施,对于古籍等重要珍贵资源,应当专门保护。
4.明确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创新模式
随着移动有声APP的出现及广泛传播,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发展中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为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属性体现更加充分,要求公共图书馆应用合理方式向社会公告本馆服务信息,并强调在公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正常对外开放;为向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要求建立流动及自主服务设施;为使图书馆建设、管理及服务更加高效,要求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另一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应用文献数字化、影印化、及微缩技术等方式加强古籍、文献资源的整理、管理、传播。
5.明确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
公共图书馆作为具有社会服务属性的基础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服务性,这要求其从业人员应是一群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建设的意义就凸显而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强调公共图书馆馆长及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等,同时鼓励吸纳社会专业人士[1]。
6.明确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地区差异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分布并不均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区域之间公共图书馆设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建立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图书室的公共图书馆布局网络[2],根据服务对象及服务环境的不同灵活设置不同层次公共图书馆,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满足不同区域需求。
四、结合图书馆法,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途径设想
1.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
1.1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经费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服务型组织从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均不可避免的基础性问题。公共图书馆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服务属性基础设施,其馆址的建设,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对外提供服务均需要经费的保障。经费保障便是公共图书馆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各级政府将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由政府及时、全额拨付[2]。
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图书相关活动,如书香中国系列活动,以获取企业方面的经济赞助。如此,一方面可以广泛传播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以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后还有助于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经费保障。
1.2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
文献资源作为我国的一种战略资源,是对我国发展的支撑,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保障。文献资源作为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的目标、对外提供服务的客体、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其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对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科技创新、互联网的发展,文献资源不仅仅是指传统上的纸质图书、杂志、報纸等资料,更包括电子图书、统计数据、视频影像等电子信息资源。因此,建立、发展、推广数字图书馆,有助于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有助于网络用户的使用需求,有助于缩小地区间文化传播差异,并且对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公共图书馆法》要求的总分馆制度有助丰富总体藏书量,避免区域内资源重复,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筹分布管理的图书管理体系,可最大化的实现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使用最小的成本及最少的人才设备实现服务最广泛的区域及人群。
1.3人力资源建设
习主席曾说过“要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共图书馆日常运行、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对外提供的服务活动的执行,均需要人力资源的参与进行。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对专业性、服务型要求比较强的公共服务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公共图书馆的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应当是一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图书馆员工资格准入制度,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进行认证加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质量保障。此外,加强愿意扎根农村的阅读推广人、阅读领路人的培养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巨大意义。
1.4服务模式创新
习主席在公共讲话中曾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制与制度建设,离不开资源投资入保障,离不开多层反馈、多方沟通的机制,更离不开服务模式的创新。
随着电子阅读,有声阅读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社会环境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其业务核心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综合考虑各年龄段、各领域人群的需求,将传统方式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流行方式等多种服务模式并存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共图书馆广泛开展传统图书借阅服务的同时,推广流动性服务、自助服务增强传统服务效能。同时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广数字信息服务,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等行业的交流合作,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地区差异问题
《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建立从社区(村)设置图书室、街道(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县级以上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降低城乡差异[2]。在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交通便捷、方便使用等条件后,确定共同图书馆的选址及建设规模,达到图书馆衔接合理,无叠加重复,无地区遗漏的格局,实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够平等的分摊到包含弱势群体及弱势区域在内的所有人群中。
对于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可通过发展农家书屋等合理形式,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农村人口阅读数量,并通过阅读推荐、阅读引领、图书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村人口阅读质量,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正是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也是对我国居民文化权益的有力保障。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在积极学习法律条款的基础上,依法而行的基础上,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EB/OL].[2018-0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