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画—说”三段式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2019-05-16陈季
陈季
摘 要: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其目标侧重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走进阅读、热爱阅读,从而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听故事—画故事—说故事”三段式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针对儿童的阅读特点,采用快乐的游戏方式,以实现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目标。
关键词:听故事 画故事 说故事 三段式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儿童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02
一、引言
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图书馆作为行为主体,围绕文献信息开展的,通过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善读者的阅读行为、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而发挥文献信息最大价值的读者活动[1]。儿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其目标更多侧重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走进阅读、热爱阅读,从而培养兒童的阅读能力,尤其是低幼儿童,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最为重要。然而,儿童的知识经验还较贫乏,言语还不够发展,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去从书本上的文字中获得新的认识有所困难。因此,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显然需要馆员积极介入儿童的阅读活动之中。而这种介入,必然要遵循儿童阅读的特点。
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的阅读是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形象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过程,其范围实际上是很宽泛的。从阅读的感知途径来看,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甚至是触觉的。从阅读的活动形式来看,它不只是自言自语式的单独阅读,更多的是游戏式的。[2]如边看图书边听成人念图书文字,或听成人讲述书中故事;再如用口语讲述画面上的内容,或用画笔描述书中的故事,乃至以动作装扮书中的人物,等等。笔者在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根据幼儿阅读活动的特点,设计了“听-画-说”三段式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儿童读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吸引不少儿童进入图书馆,走进阅读。本文对这一活动作一分析与总结,以就教于诸位同行。
二、三段式的形式与活动引导
所谓三段式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是以“听故事——画故事——说故事”三个阶段的游戏形式,来实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儿童走进阅读、热爱阅读。我们知道,游戏是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式的阅读可以使幼儿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技巧和能力。因此,这个三段式的活动是以快乐的游戏方式进行。听故事,即参加活动的儿童听馆员老师为他们讲述绘本故事;画故事,即儿童根据馆员教师从绘本故事中提取的中心思想及主题人物,进行绘画创作;说故事,即儿童用自己的绘画作品,口述绘本故事或续编、改编、自编故事。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递进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它以一个绘本故事纵向贯通,从激发兴趣开始,在观察、记忆、理解、思维、想像、表达、创造这么一个过程中,培养起儿童的阅读能力。
1.“听故事”的引导
故事活动是儿童进入阅读的第一步。儿童天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低幼儿童,多是在讲故事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中被带入图书世界的。因此,我们以听故事作为分享阅读活动的切入口。
所谓“听故事”,与一般的故事会不同,其目标指向儿童的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听故事不能是单纯老师的故事讲述和孩子被动的听故事,而是要着眼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记忆、理解与思维能力而进行引导。
一是强调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运用提问、讨论等手段,引导儿童理解与感受阅读材料,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可边讲边提问并解释疑难,也可让孩子站在书中某一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见解、表达愿望。例如在讲述绘本《图书馆狮子》中,向小读者们提问到“你若是图书馆馆长,你将如何做呢?”等等。同时,要时时注意儿童的反映,及时给予准确的解释与引导。
二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为孩子讲故事时,不要一口气讲完,可以留个“悬念”,让儿童主动思考,主动寻找答案,为后面的“画故事”“说故事”活动埋下伏笔。
2.“画故事”的引导
在儿童尚不能充分利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画画就成为他们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因此,利用画画为载体,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深入阅读,培养儿童的观察、思维、想像与创造能力,是儿童阅读推广可以借用的一种形式。对于孩子们的感受,我们不要限定条条框框,没有特定的构图,任凭孩子自由发挥,但是对于绘本的相关知识会一定的引导。例如,在听完《企鹅爸爸了不起》绘本故事之后,馆员会告诉小读者们企鹅的种类,他们生活的习性及生存环境,呼吁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等,接着启发式的提问:“企鹅们生活在哪里?企鹅爸爸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小企鹅学到了什么?”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在开始绘画之前,馆员会利用电脑播放PPT图片,让现实中的答案在孩子脑子形成印象,同时也起到了与绘本相关知识的科普作用。在《图书馆狮子》绘本的“画故事”时,我们也会给孩子设定一个绘画主题,例如:“你最想和“谁”一起来图书馆?”等等。
这些引导是为了加强儿童对阅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但不能千篇一律而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个性化的引导,馆员老师在孩子们画画过程中,常常会与他们及时地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愿望,适当地进行指导。
3.“说故事”的引导
所谓“说故事”,是让儿童口述他们心中的故事。这个“心中的故事”是他们“画故事”所要表达的感受,可以是自己作品画面上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这个情节发生之前或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总之,是对听到的故事的发挥,包括续编、改编而成新的故事等。“说故事”加深儿童对语言符号和文字的理解,主要的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其分析、观察、推理等能力。
三、活动的组织准备与评价
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其职责不是简单地讲讲故事,教教画画,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活动的组织准备和活动过后的成果评价,才能有效地达到活动目的。
1.活动的组织准备
活动的组织准备包括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选择所需的绘本和绘画工具等材料,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绘本选择和家长沟通是重要的两个要素。
1.1绘本选择
绘本选择是体现活动内容重要一环,是活动的基本条件,应坚持三点原则:
一是年龄的适宜性。要考虑参加对象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主题接近幼儿生活。如《爱牵手的水獭》,通过水獭一家温馨的生活场景,带入了孩子们对家庭认知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幼儿对该绘本的理解。
二是故事的讲述性。绘本中的图画要能通过连贯的画面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企鹅爸爸了不起》画面中的一些小细节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绘本中的图画要还突出人物或角色的特点如《图书馆狮子》,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情来刻画人物或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或角色的特点。
三是绘本的艺术性。绘本画面应简洁、优美、富有童趣,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力。如《米琪和月亮花》用色彩鲜艳的大色块处理画面,直接刺激儿童感观,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能引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而且为其后面的画画、续编等再创作提供基础条件。[3]
1.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参加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读者,多是来馆进行亲子阅读的读者,主持活动的馆员在活动之前和整个活动过程中,应与参加活动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长处短处,这样有利于馆员在引导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潜质。
2.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包括现场评价和成果展示两种方式:
2.1现场评价
对活动进行评价,不只是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主持活动的馆员通过对儿童活动过程表现与作品成果作出评定,能够激励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因此,每次活动都要进行评价。依据有4个方面:
第一,参与阅读分享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包括注意力集中,互动踊跃。
第二,活动过程中的想像力發挥程度,包括绘画作品的构思是否新颖,故事性是否强;故事叙述的续编、改编、扩编是否合理、完整,或有独特的想像。
第三,绘画的表现能力,包括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是否整洁,主题是否突出。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是否清晰、连贯,是否简洁、概括,是否准确、贴切,观点是否鲜明,是非是否清晰。
对孩子们的评价一般在现场作出,鼓励的作用更大。评价时,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有某方面的优点,就及时给予鼓励。对孩子们存在的不足,也要注意口气婉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2成果展示
第一,现场展示。每次活动结束后,可以将参与此次活动的绘画作品粘贴在作品展示墙上进行展示。展示时,标注上小读者作品、作者姓名及年龄等信息、小读者现场照片。现场展示,可激励小读者的自豪感,也引导更多的儿童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来。
第二,绘本制作。在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可开展绘本制作活动,把小读者的作品装订成自己的书。通过与他们一起来设计图书画面及封面、封底、页码,并装订成册,使儿童进一步理解书的结构,培养爱书的感情,体会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结语
三段式的儿童阅读活动,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听故事——画故事——说故事”的游戏式活动形式,它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影响儿童的阅读选择、改善儿童的阅读行为、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包括儿童观察、记忆、理解、思维、想像、表达与创造等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洪伟达,马海群.图书馆阅读推广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8(1):36-43.
[2]颜虹.图书馆开展分享阅读活动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1):51-54.
[3]蒋梦思.分享阅读从选择合适的读本开始[J].现代阅读,2012(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