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近年典型蚕病事件分析与对策

2019-05-16青学刚李文学陈宝瑞陈小平张友洪刘刚王皓

四川蚕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种家蚕

青学刚 李文学 陈宝瑞 陈小平 张友洪 刘刚 王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来,我省蚕业生产方式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蚕病疫情防控的风险和难度日趋加大,最近三年来四川省蚕桑重点基地县发生多起典型蚕病事件,造成蚕农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时听到蚕农说“蚕快倒完了,这季又卖不到钱了”的话,不免会感到农民养蚕的辛酸。作为我省蚕桑产业主管部门的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并率领专家组前往现场分析和处理事故,召集生产、检验、科研多方联合专题攻关,持续研究蚕疫病的发生原因,探究其防治方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典型蚕病事件,深入剖析蚕病的发生原因,根据省站要求提出蚕疫病防治的方法和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不足之处敬请各方提出宝贵意见。

1 近年典型蚕病事件回顾

四川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病蚕药研究室专家团队2016-2018年在我省蚕桑重点基地县履行应急服务,参与多起蚕病事件的调查处理,现将造成蚕农严重经济损失的典型蚕病事件汇总于表1[1]。

表1 四川省2016-2018年典型蚕病事件

从表1看出,季节上蚕病春、夏、秋季都有发生;蚕病的种类上以农药中毒、病毒病、桑叶氟化物污染和恶劣气候为主,近年来尤其以农药中毒上升明显,几乎占了50%,又以林业部门飞防防治森林害虫造成桑叶农药污染而发生的农药中毒面广量大。

将蚕病发生的地点在四川地图上标记见图1,由图看出几乎所有蚕区都有典型蚕病发生。

图1 四川近年来发生典型蚕病的地理位置

2 蚕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蚕病的发生是蚕体、病原与环境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蚕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从近年来各地发生的蚕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与周边单位的沟通不畅通

林业和农业用农药治虫未及时向蚕业部门通报,在蚕期用了安全间隔期长的农药,甚至飞防使用生物农药,造成大面积农药中毒。

同时,由于养蚕规模的扩大、养蚕数量的集中,与周边农户联系不紧,沟通不畅,其他业主用药后污染桑叶,造成农药中毒。

2.2 蚕农对农药的毒性不了解

桑园治虫时蚕农不了解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致死中剂量、安全间隔期等毒性常识,误用农药,造成农药中毒。如敌敌畏、氧化乐果等有机磷农药其使用说明书上有“桑园慎用”的字样,由于这些药属于桑园常用农药,一般不会仔细看说明书或先试验再使用,最容易引发中毒事故发生。

2.3 对消毒工作缺乏重视

在养蚕的过程中,蚕前、蚕中、蚕后消毒都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蚕农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养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蚕农对与消毒工作给予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常常存在着一种比较明显的侥幸心理。而且消毒工作比较繁琐,因此很多农户经常会选择不消毒或者简化消毒程序,这样虽然节约了一定的劳动力,但是却会造成消毒不彻底。这给整个养蚕工作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4 气候环境条件变化

由于夏秋蚕期高温多雨,桑叶比较潮湿,会使蚕所食的桑叶水分过多,同时导致蚕座的湿度比较大,这就给病原创造了有利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使养蚕的微环境变得极其恶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蚕儿的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

2.5 桑园治虫的工作不到位

多数蚕农对桑园的管理较为粗放,治虫不力,害虫尸体、粪便污染的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又一个传染源。

3 减少蚕病事件发生的对策

3.1 饲养抗逆性强的品种,避免不良因素影响

不同的蚕品种对病原和气候的抵抗力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强、抗逆性强的蚕品种,特别是夏秋蚕期。

3.2 合理安排养蚕批次,预留充足消毒时间

1年多批次滚动养蚕,尤其是多批次不间断地饲养,蚕室蚕具连续使用,每期蚕结束后没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时间,给病原的残留和积累创造了条件,疫病有了随时发生的可能。因此,一是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将两个相邻蚕期之间至少留出7~10d的间隙,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蚕室、蚕具的洗刷消毒,彻底杀灭上期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减少养蚕批次时,可建立小蚕专用蚕房,实行小蚕共育。

3.3 注意蚕种催青保护,防止蚕种二次污染

蚕种在冬季浴种、出库浸酸时,已经将附在蚕种表面的病原杀灭。如果发种的环节复杂或催青的环境不良,蚕种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解决的办法是蚕种领回后,用福尔马林或漂白粉溶液进行卵面消毒,消毒后的蚕种放置于干净的蚕室进行催青。

3.4 提倡小蚕共育,加强蚕体保护

实行小蚕共育,既可以解决单家独户消毒不彻底且费工费时的问题,又可以做到“统一消毒,统一饲养,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农技部门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通过小蚕智能化共育技术,将小蚕共育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等进行科学的控制,使共育的效率更高、量更大,达到节约桑叶,节省劳力,节省能源,减少投资的目的,共育所得的小蚕发育整齐,蚕头足,体质强健。

3.5 规范养蚕操作技术,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目前农村存在着蚕农年龄偏大,技术老化,养蚕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应及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出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以提高蚕农的科技素质,逐步使蚕农达到操作规范化,自觉形成在防病、扩座、除沙等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消毒卫生习惯,做到养蚕无病、高产,增加蚕农经济收入。严格提青分批、淘汰病、弱、体小蚕,蚕感染病源后,发育迟缓,不仅养蚕技术处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将病传染给健康蚕。因此,在生产上凡是发育迟缓的小蚕,都应用分批提青的办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蚕座内有病死蚕,应小心捡出,防止尸体流出脓液而污染环境,并立即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此外,严格禁止大小蚕同室共育或混育。

3.6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抓好桑园害虫防治

桑园伐条前后10d各施一次肥,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桑叶质量好能增强蚕儿体质,减少蚕病的发生。

桑园要适时喷药杀虫,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病原引起交叉感染。蚕期桑园用药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敌杀死等菊酯类农药和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农药对家蚕毒性高,残毒期长,敏感性大,对蚕业的安全极差,桑园内不能在蚕期使用,只能在秋蚕结束后桑园封园治虫,春天桑树发芽后应严禁使用;甲胺磷、喹硫磷、水胺硫磷、锐劲特等残毒期在50~15d的农药,能影响两个蚕期,一般不能在蚕期桑园中使用;敌敌畏、乐果、甲基对硫磷等残毒期在15d以内的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农药对家蚕属较安全的药物,可在蚕期使用,要严格掌握用药量、安全间隔期;只有乐果在800倍液添食或500倍液蚕体喷药防治家蚕蝇蛆病;严格控制用药浓度,现配现用,除杀虫双外,避免与碱性农药、肥料混用;桑园用农药应交替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性[2-4]。

桑园治虫后,必须是桑叶采摘时无残毒,用叶前先采少量叶,用几条蚕试喂,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改进农药施用方法,切实避免污染桑叶,蚕期水稻上施用农药可采用秧苗浸蔸法、毒土撒布法;农药可用颗粒剂、大粒剂等方法避免污染桑叶。

切勿在桑园内配制挥发性强的农药,不能将有内吸作用的农药施在桑树根际。

农药喷雾器、容器必须与养蚕用具严格分开,并严禁在养蚕用水处冲洗农药用具。打药者先洗手才与蚕接触,农药瓶不能存放于蚕室。

3.7 做好蚕后消毒,桑园冬季管理

采茧后往往有很多烂茧、病死蚕的尸体和粪便遗留下来,这是病原最集中的地方,若及时彻底消毒,就会减少病原扩散的机会。冬天是桑树的休眠期,也是重要的管护时节,主要做好治虫、修枝、整形、施肥,来积累树体所需的养分和营养,提高第二年桑树的产量和质量,相应提高养蚕质量。

3.8 加强与其它部门的联系,避免发生农药中毒

在养蚕季节蚕业部门应与林业、农业部门联系沟通,应视桑园比重作出保护区的划定,在保护区内做到农业部门桔棉稻藕等作物上禁止用对家蚕有强毒害的农药治虫,改用对蚕低毒、残效期短的农药。保护区外治虫要注意风向、压低喷头等,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污染。蚕桑辅导员农应与农业植保员紧密联系,妥善安排用药时间、用药品种,在重点蚕区的养蚕季节,建议禁用杀虫双、菊酯类农药,在强风天气避免使用粉剂和超低容量喷雾。林业部门飞防防治森林害虫造成桑叶农药污染而发生的农药中毒面广量大,因此蚕区禁止飞防作业。

4 蚕病事故应急处理与研究

2018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建设,针对我省蚕疫病的发生和防控设立了蚕疫病防控与饲育技术研发岗位。该岗位将在系统性建立我省蚕病病原库和养蚕饲育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开展蚕病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家蚕微量农药中毒研究;延伸家蚕环境智能测控系统研究;拓展智能、高效、轻简化饲育技术研发;建立蚕病诊防、标准饲育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履行蚕疫病应急服务职能,降低生产损失;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今后几年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研究。

4.1 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

岗位成员从十二五开始研究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触杀毒力、安全间隔期、中毒症状)数据,建立了数据库,提出《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及其防治对策建议》、《农药在蚕业上应用的注意事项》为蚕业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并与川北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草签合作协议,开展桑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4.2 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

岗位前期开展了大量家蚕疫病显微数码图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先后与西南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合作,仅2018年下半年,就派遣20人次开展了现场诊断和蚕疫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已初步掌握了家蚕危害最大的病害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中肠性脓病、脓核病[5]早期诊断PCR基因检测技术,特别是微粒子病的PCR早期诊断能避免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漏判、错判问题,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鉴定可进行早期诊断,检出时间大大提前,给蚕种生产单位节约大量的资源,为生产上不明病因的蚕病提供准确的判断。

4.3 健康养殖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家蚕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是由岗位研发的围绕“互联网+”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包含蚕种催青保种智控、小蚕环境智能测控和大蚕立体分布式补湿等3套系统,涵盖了养蚕环境智能控制的全过程,从蚕种的保种催青、小蚕共育、大蚕上蔟结茧,实现了对温度、湿度、换气、感光、匀风等养蚕环境要素的适时和远程智能控制[6-12],通过该系统的使用显着降低了蚕病的发生,提高了家蚕的健康性,现已在重庆、广西、河南、山东、云南以及省内的高县、珙县、兴文、屏山、武胜、宁南、德昌、会东、涪城、游仙、嘉陵、南部、西充、蓬安、仪陇、乐至等二十几个市县区示范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蚕农蚕种家蚕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躲雨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