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断想
2019-05-16石会文刘昌海
文_石会文 图_刘昌海
1
春节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人们心中看得很重很重。
那些远离家乡在外的人,为什么春节前不远千里万里,不惧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往家中,就是为了能吃上年夜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这样世代传承的。在他们心里,能吃上年夜饭,才是故乡的感觉、家的感觉。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情形似乎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尤其是下一代年轻人,对年夜饭渐渐地失去了这种感觉。在他们眼里,这不就是一顿饭吗?
今年的年夜饭,我们是在家里吃的。我想,人固然辛苦一点,却多了一点家的氛围。可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失望了。
老伴辛辛苦苦做了一桌菜,菜也摆上了餐桌,催着孩子们吃团圆饭。可孩子们一个也叫不动,大孙子玩游戏,小孙子玩手机,两个女儿站在孙子旁,不知是参与其中,还是在催他们,只有我一个坐上了桌,久等不来,有点烦了,便自个吃了起来。我都快吃完了,孩子们才陆续上了餐桌。
我吃完了,坐在桌旁陪着孩子们吃,看着他们一言不发,一边吃饭,一边盯着手机,场景安静得听到他们嘴里噬食的声音。
我无奈地看着孩子们,不免自嘲,这是年夜饭吗?这不就是一顿平常的晚餐?“年”上哪儿去了!
也许是秋浓垂暮之人,看着眼下的情景,我怀念起儿时的年夜饭,真有点最忆是儿提的感叹。
2
我的儿提时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渡过的,那时,社会物质十分匮乏,一般家庭筹办一个年夜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们为此操碎了心,平时省吃俭用都是为了这餐年夜饭。因为,这餐年夜饭似乎是人们一年的期许与渴望,他们把每个人的梦都融在这餐年夜饭里。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间刚走近腊月,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开始了倒计时,掰着手指盘算离大年三十还有多少天,一想到年夜饭,总是兴奋不已,期待多多。
其实,那个时代的年夜饭,它的内涵,远远不止是一顿美餐。就说为什么人们把腊月三十的那顿饭叫年夜饭,就是文明满满。
在我的家乡,年夜饭必须在晚上掌灯以后才能开餐,因为那是家人在等待旅途中游子的归来,唯恐他们错过了当天的年夜饭。仅仅一个“夜”字,就蕴藏着亲人们的相互期待与怀想。此情此景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归家》中所描写的那样:“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年夜饭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餐神圣的盛宴,一个顶礼膜拜的神圣盛宴。和所有家庭一样,我家在吃年夜饭之前,一定是要打扫“扬尘”的,而且地也要扫得干干净净。因为,初一到初三,家里是不能对外倒垃圾的,否则会“赊财”,这自然是一个迷信,不必信它。
清洁过后,还要贴对联,有钱人家会贴上好几幅,没钱的人家也要贴上一幅。因为对联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祝愿,只要祝愿还在,梦就还在,梦还在,期望就在。
贴完对联天也渐黑,我们开始点灯,那时家乡还没有电灯,堂屋(客厅)只能点着两盏煤油吊灯。三十的夜显得特别漆黑,好像是专为放鞭炮的。放鞭炮是孩子们的最爱。我家在小镇上还不算穷,自然是万字头的大鞭,真是火光冲天,震耳欲聋,好生热闹。
放完鞭炮便要关门吃饭了。关门吃饭是什么讲究,我至今也不清楚,也许是天黑了,本应关上门,也许是防止鞭炮的硫磺味冲进屋里会呛人,也许是什么迷信之说,没有人去追究,只是这样一直传承。
一餐年夜饭,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我们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但这个年夜饭还不能吃,还有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年饭前的祭祖,家乡也叫敬神。我家堂屋上方放着一个神案,高高的,窄窄的,现在可能早已失传了,只能在如今的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得到。
神案上供的是祖父、祖母的灵牌,灵牌的前面放着一个香炉,灵牌的左右放着点蜡烛用的灯座。神案的最右边还放着一个铜制的磬钟,与寺庙的磬钟无异。
敬神由伯父领着我们去做,上香,点香,点蜡烛,上鱼肉酒筷于神案之上,然后跪地作揖叩首。伯父敲着磬钟,嘴里念着给祖父祖母拜年、请安、祝愿之类的话,钟声在香雾中缭绕漫延,场景十分肃穆庄重。
敬神毕,就可以吃年夜饭了。此时,全家人的欢情悦色才算真正释放,真所谓合家团圆,其乐融融。
3
年夜饭的菜也是有讲究的。年夜饭一般都是“十大碗”,家乡叫“吃十碗”,再穷的人家也要凑上十碗的“十大碗”中有几道菜是必须有的。一是鱼,寓意年年有余;二是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三是青菜,寓意青青白白;四是甜汤,寓意甜甜美美;五是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六是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
“十大碗”不仅仅展示了家乡的美肴,而且展示了家乡的饮食文化,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吃年夜饭坐什么座位也是礼仪多多。长辈坐上方,哥哥姐姐坐左右方,弟弟妹妹坐下方。每碗菜都由长辈先动筷子,晚辈们跟着动,长辈们没动筷子的菜,晚辈们不能先动。饭后是不可再喝酒的,否则是犯上。这些都浓烈地体现着敬老爱老的道德规范与习俗,足显我们中华民族不失为礼仪之邦。
凡此讲究,都是前辈对下代子孙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才使中华民族美好的道德风尚得以传承延续。
我真不觉得这种传统的年夜饭有什么不好,有什么过时之嫌。传统的不一定是要遗弃的,时尚的也不一定是要发扬的,关键看其内涵,正确的道德规范条律,其生命力一定是永恒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问题。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好了,更不必去淡化家庭,漠视亲情,忽视礼仪。年夜饭决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用年夜饭凝聚家庭,凝结亲情,传承礼仪,否则千里奔波回家过年便毫无意义。孩子们可曾知道年夜饭失去融融趣味与天伦之乐,会在不经意中伤了长辈的心。
所以,我主张年夜饭还是在家中为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都可以在外面吃,唯独年夜饭尽量做到在家中吃,这才有年味,哪怕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年夜饭仍然要传承敬老、亲情的礼仪美德,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每个家庭凝聚了,一个国家才能凝聚,一个凝聚的国家才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
我真不希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日益发达的社会渐渐消失。回来吧,远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