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清代王府马号建筑遗产研究

2019-05-16李春青黄一平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王府院落建筑

李春青, 黄一平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王府建筑作为清代北京特有的一种分布集中、特色突出、规制系统的传统建筑,是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建筑类型. 近几年来,关于王府建筑府主、历史沿革和建筑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尤其是王梓先生的《王府》和冯其利先生的《寻访京城清王府》是比较系统全面的专著研究,在文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关于王府建筑也逐渐出现了对单一王府建筑和群体王府建筑的专项研究,但是,王府建筑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学界对王府建筑附属建筑的专题研究则非常少,尤其是作为王府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王府马号建筑,对该类建筑的研究和保护还没有得到各界的重视. 在当前快速变迁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马号建筑或被单位占用,或已改功能,甚至很多已经消失. 因此,本文拟采用文献查阅、历史地图对比、现场调研等方法,初步理清清代北京王府马号建筑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归纳马号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形制特点,为王府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1 概念溯源

在古文献中专门记载王府马号建筑的资料非常稀少,而在近现代各类王府建筑研究的文献中有介绍类的记载,所用名称不尽相同. 在《王府》《寻访京城清王府》和北京市西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府第寻踪》中马号、马厩和马圈都有使用. 在一些文章或书中也有称为马房、马棚. 查《汉语大词典》可见,马号是公家或大户人家养马的地方,规模一般较大. 而马厩,即马圈,是饲养马的房子,通常是指一座建筑. 而马棚则是更为简陋的马圈. 《北京话词典》中记载马号为旧时官厅、府邸等养马和存放车辆的处所. 因此,考虑到清代北京王府建筑属于内务府负责建造和管理的官式建筑,其府主都是拥有各个等级爵位的王爷,算是公家或大户人家的府第或府邸,因此本文将王府养马的附属建筑称为“王府马号建筑”.

在《啸亭续录》卷一中列出了清代对于马的几种用途,一是王府的王公贵族原都是游牧民族,重骑射,骑马是清代八旗子弟的基本素质. 清代的满族、蒙古族、汉族八旗中的士人和官吏都要学习射箭骑马,即“国家以弧矢定天下,凡八旗士大夫无不习弓马,殊有古风. ”就连王爷们到了一定的年纪都要进行骑马等项目考试,所谓考封爵位. 二是马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在重大礼仪宴会中有骑木马进行祭祀舞蹈的情况. “国家肇兴东土,旧俗所沿......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谓之《庆隆舞》. 列圣追慕祖德,至今除夕、上元筵宴皆沿用之.”三是马作为觐见皇帝上朝时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所谓的“赐朝马”. 明代规定大臣都需从左右长安门步行到午门,从未规定禁门内可以骑马. 清代国朝定制确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可以乘马进入禁门,至景运门下骑,而大臣们还是按照明制. 因此,王府马号建筑也就更有必要性. 四是清代王爷们还把赛马活动作为炫耀财富的“买脸”活动[1]. 因此,在清代北京的王府建筑中马号建筑非常常见.

2 王府马号建筑空间分布研究

2.1 在城市空间的分布

在王府建筑选址方面,清代政府为避免历史上藩王叛乱的情况发生,实行了独特的满族王爷封王不赐土的分封制度. 即除了蒙古等外藩区域的王爷封爵、给予政治实权和建造王府建筑之外,行省区域的王府建筑几乎都集中由内务府负责在北京内城建设与管理,从而使清代北京的王府建筑呈现出集中分布于北京内城的特点. 统计有关王府建筑的历史文献得出,其中提到北京的满族亲王府共有42座,其中内城有41座,外城1座(因府主是两立两废太子,因此特殊设北京昌平区平西府村理亲王府). 这些亲王府中有8处存在“一府二王”的情况,因此内城满族王爷亲王府址共有33处. 另外还有蒙古王爷亲王府7处. 因此,北京内城亲王府共有40处. 有历史记录的郡王府建筑共有20处,其中有2座郡王府曾是亲王府. 因此北京内城有历史记录的亲王府与郡王府共有58处[2]. 再加上其他的贝勒、贝子、辅国公、镇国公等府第,清代北京的王府建筑数目多达150处[3],而有的王府还设有多处马号,因此北京内城相应的马号建筑数目也很巨大.

但是,马号建筑在王府建筑规制中没有专门规定,因此相关的文献记载也比较少. 本文经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统计出目前可查到的王府马号建筑的记录共有28处,其中内城27处,外城1处. 为便于统计分析分布规律,外城1处暂不纳入统计范围,其信息仍在表中列出. 并且,到目前为止,其中只有3处王府马号建筑还有建筑遗存或遗址,通过目前的调查其他马号均已不存(表1、图1). 从这些有文献记载的马号建筑分布图来看,其分布规律在北京内城的北部和东部偏多,西部和南部偏少,尤其是南部的马号非常少,这应跟王府府第与故宫的入口之间的距离有紧密关系.

表1 有文献记载的马号统计表[4-6]

续表1

图1 北京内城有文献记载的王府马号 建筑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documented mansion stables in the inner city of Beijing注:27号理亲王府马号因在内城外昌平郑各庄,未标进图中.

由于清代北京的王府建筑几乎都集中分布于北京内城,而马号建筑作为王爷出行所需要的座驾马车存放处,同时也具有饲养马匹的功能,因此也基本都分布于内城,且一般都距离所属的王府府第不远. 下面就王府马号与王府府第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相对位置方位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归纳马号建筑的位置与布局特点.

2.2 与所属府第的内外关系分布

从王府马号建筑与所属府第的内外关系来看,本文研究的29座有文献记载的王府马号建筑中,有21座马号建筑是位于相应的王府府第建筑之外,约占72.41%;有8座是马号建筑位于王府府第建筑之内,约占27.59%. 可以看出,虽然王府建筑有严格的建筑规制要求,但是由于清代是在明代北京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来建设都城和王府建筑的,且王府马号建筑与王府建筑的选址问题规制中没做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中马号的选址也是结合城市建设情况因地制宜选址建设. 由于王府马号一般规模较大,而通常王府建筑占地面积有限,所以以上的分析结果会出现王府外马号建筑比王府内要多的情况(表1).

2.3 与所属府第的方位关系分布

从王府马号建筑位于所属府第的方位关系来看,通过统计本文研究的29座王府马号建筑中的方位记载情况,马号位于府第内部和南方的数量最多,各有8座,所占比例为27.59%;其次为位于府第东南方,有6座,所占比例为20.69%;其他在府第的西方、东北方、东方的马号数量为2~3座,所占比例较少;而在府第的北方、西北方和西南方的马号数量为0座,数量最少(表2). 因此可见,清代王府马号建筑主要集中位于所属王府建筑的内部,南方和东南方为主;少量位于王府建筑的西方、东北方、东方;而几乎没有位于王府的北方、西北方和西南方的马号. 分析是由于王府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特点,其主要大门都位于府第的南侧,所以马号建筑位于府第偏南部较多.

表2 王府马号建筑相对于府第方位比例分析表

3 现存王府马号建筑及遗址研究

据资料考证和现场调研,北京现存的王府马号建筑遗址有摄政王府马号、恭亲王府马号和庆亲王府马号三座. 原因不乏是亲王府等级最高,因此马号的规模或是建造质量都较好. 因此,其知名度和保存情况更好.

3.1 摄政王府马号建筑

摄政王府实际是醇亲王府北府,该府的府第部分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府西的王府花园为宋庆龄故居. 王府马号位于府东,地址为西城区什刹海后海北沿43号. 马号东南不远有大藏龙华寺,是该王府的家庙.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封其第十一子永瑆为第一代成亲王,据《燕都丛考》记载,当时皇帝将此处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第赐给成亲王,并按规制改建为成亲王府,府东为马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将成亲王府转赐给醇亲王奕譞,于是奕譞从西便门东侧太平湖边的醇亲王府南府搬到成亲王府,即醇亲王府北府. 奕譞死后,其子载沣承袭爵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后,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故醇亲王府北府又称摄政王府,马号也就被称为摄政王府马号;1928年,该府马号由北京私立聋哑学校使用;1952年,该学校更名为北京第二聋哑学校;1989年,摄政王府马号被公布为北京市西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左右聋哑学校搬出,马号闲置至今. 目前,马号院内文物建筑产权归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其他建筑及空院归北京兆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政王府马号可以说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王府马号之一. 其坐北朝南,为两路单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为5 471 m2,文物建筑面积约为1 036 m2. 东跨院有正殿三开间,卷棚歇山筒瓦屋面,垂脊与屋角具有吻兽装饰,檐下梁枋用彩画. 东西厢房位置各都已经改建为2座新的1~2层的仿古坡屋顶建筑;正殿东西两侧和北部各新建有1层建筑;院南的倒座房已经被改建过,但还是仿古建筑风格. 西跨院有正房八开间,东西厢房各九开间,院中有东西平列的2座建筑,其中西侧建筑为六开间,东侧建筑为三开间,西院有倒座房一排,大门一座. 西跨院的建筑均采用硬山合瓦屋面,院内仍保存有石马槽1个、影壁1座和3棵古槐树.

从历史地图和历史影像图中看,清《乾隆京城全图》上还未形成该马号格局. 在1959年的北京卫星影像图中,摄政王府马号院落格局完整,院落与所有建筑清晰可见. 其中东跨院北侧有正殿一座,正殿东侧有一平房,院落其余一周都建有围合建筑,并且在东跨院西南部有大门一座,开向临街后海北沿. 西跨院也是院落一周都建有建筑,院中偏北侧建有2座建筑,西长东短,院落东南部也有大门一座,院内依稀有大树和影壁建筑. 此时的建筑格局最接近清代时的马号格局. 在2016年的卫星影像图中,马号院落格局变动不大,但东跨院东西厢房前都各新建一座进深大、高度高、坡屋顶的新建筑,正殿西侧、东侧和北侧各加建一座平屋顶建筑(图2、图3). 从而使得原来空间尺度差不多相似的东西跨院,现在变得东院空间比西院狭小了.

3.2 恭亲王府南马号遗址

图2 摄政王府马号格局变迁图Fig.2 Transition diagram of Prince Regent Stable(图片来源: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1959年北京卫星影像图、2016年北京卫星影像图)(Pictures: Beijing Qianlong map in 1750, satellite image of Beijing in 1959, satellite image of Beijing in 2016)

图3 摄政王府马号建筑与环境分析图Fig.3 The buildings of regent Wangfu stable and it’s environment

恭亲王府马号的其中一部分为现在的郭沫若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8号. 该马号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园,后和宅被抄没后该园废弃. 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这里变成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号.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府马号曾不慎失火[7]. 民国年间(1912—1949年),马号卖给达仁堂乐家药作坊做宅园,被改建为中药作坊和住宅,马号格局完全被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乐家药铺又分为了南院、西院、北院三部分. 南院为中国人民银行员工宿舍,西院为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住所,北院先是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宿舍,1960—1963年和1963—1978年宋庆龄先生与郭沫若先生先后在此居住. 1979年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迁入;1982年国务院公布此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这里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因此,郭沫若纪念馆只是恭亲王府马号其中的一部分.

恭亲王府马号建成时间较晚,因此《乾隆京城全图》上没有该建筑的信息,但在《什刹海研究(4):什刹海名胜古迹资料选编》一书中有一张绘制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恭亲王府马号平面简图,从图中可见,马号建筑大门在南侧,有两路院落,建筑布局与四合院不同,侧重院落东西两侧的排房布置房间,而与四合院建筑的主次性和围合性形制完全不同,其布局形式与摄政王府马号西跨院比较类似. 同时,建筑的东北部有一座大型的建筑,有可能为祭祀建筑马神庙. 但是该图的格局与郭沫若纪念馆完全不同[8](图4、图5、表3). 目前,郭沫若纪念馆大门坐西朝东,门外路对面有一座砖砌影壁,院落南部为面积较大的开阔空间,院落北部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带垂花门的两进四合院. 前院所有房屋由抄手游廊相连. 正房5间,左右有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北为11间的后罩房. 西侧有另一小跨院. 因此,由于民国年间该马号格局被破坏,其范围还尚难确定,基本应该是还包括郭沫若纪念馆外的南部和西部区域.

图4 1959年卫星影像图上的郭沫若故居Fig.4 Guo Moruo’s former residence on satellite image in 1959

图5 郭沫若故居鸟瞰图Fig.5 Aerial view of Guo Moruo’s former residence

3.3 庆亲王府马号遗址

庆亲王府位于定阜街路北,其马号位于王府西侧,地址为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目前这里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纪念馆. 光绪十年(1884年)已经世袭递降到辅国将军的奕劻奉旨将前海西街路北的庆亲王府老府换为定阜街路北的大学士琦善宅,后由于奕劻被封为庆郡王、庆亲王,并最终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这段时间护国寺街9号的庆亲王府马号应在建设使用当中,但具体记载不详. 清末和民国时期该马号曾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一度成为军人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缮,曾作为招待所. 195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迁至这里并居住了10年,先生去世后周总理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 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1986年正式建成梅兰芳纪念馆,对外开放. 该院落占地面积约为1 125 m2,建筑面积约为614 m2,是一座单路两进小型四合院,目前关于该马号的资料非常少,还无法确定原有马号的范围和建筑格局.

4 王府马号建筑功能与形制研究

4.1 功能构成:日用与祭祀

通过前文可知,清代的王府大都有附属的马号,位置有府内府外,数量有1处或多处,规模有大有小. 虽然在《大清会典》中没有相关马号规制的记录,但马号作为饲养马的建筑与院落的总称,功能一般应该包括供马进食和休息的马房、养马人马倌的居住房屋以及一些附属房屋如库房、碾坊、马圈等. 传统的马号平面功能布局中,一般西侧为马圈,北侧为居住用房,东侧为库房及碾坊,南侧为大门. 但也有很多马号分东西两处,管理服务人员至少十余名. 一般东马圈负责管理妈妈、丫鬟、跟随出门乘坐的旧式骡拉轿车等,并用于养马,而西马圈则负责管理马车、汽车及驾驶人员[1].

当然,马号还有祭祀功能. 《北平岁时志》中记载:“王公府邸大官富人……其举行祀马王,均在马号,不在正宅,与祭者皆为仆役牧卒. ”[9]因此,马号中常会具有祭祀建筑马神庙. 旧京马神庙中常供奉马王爷“水草马明王”,红脸白须,额头正中有第三只眼睛,六臂举着6种武器. 马王爷祭祀日是每年农历二十三,祭品有香烛、元宝、草料和清水等[10]. 而按照清代满族信奉萨满教的特点,王府中每月都会在王府大殿(神殿)后进行祭神祭祖活动,主人叩拜后,萨满太太会把一块系马用的布条拿来致祝词,主人跪着接过布条交给掌管马号的人,后全家人才分食祭肉[11]. 可见,王府马号的祭祀功能还是非常重要的.

现存的3处马号遗址中摄政王府马号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院落格局基本不变,文物建筑保存较多. 摄政王府马号的西跨院有马槽一个,因此这里肯定有养马功能,而东跨院正殿形制较高,有可能为马神庙大殿,作为祭祀马神之用. 在上文提到的道光三十年的恭亲王府南马号平面图中,其东北角也有独立的规制较高的建筑一座,推测也是祭祀建筑马神庙. 但因为缺少其他支撑文献资料,不能确定其他功能的位置.

4.2 形制特点:宽大式院落、排列式建筑、部分有祭祀建筑

清代王府建筑具有严格的建筑规制,并在整个清代历史过程中王府建筑规制内容逐渐修改得从简单到复杂,但尽管如此,在《大清会典》中记载的王府建筑规制也仅是对王府中轴线上的建筑、府墙、装饰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对附属轴线上的院落建筑、附属建筑和园林都没有进行规定. 因此,王府马号建筑也没有相应的建筑规制,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建筑案例中初步总结其建筑形制.

在《北京文物与考古》一书中有一张清代镇国公溥咸府第画样[12]. 从中可以看出溥公府马号位于府第建筑南大门外的胡同对面,府第大门口两侧各有上马石,大门对面有影壁,影壁西侧即是马号的北大门. 马号大门开在七开间的倒座房中从西侧数第二个开间,进大门内有影壁墙,院落较大,形状不规则,另有3座马棚纵横排列在院落中. 建筑布置不讲求轴线性和围合性,更注重建筑的排列.

从上文提到的4处马号建筑来看,除了庆亲王府马号建筑的布局不明外,其余3处马号建筑的院落总图都有,其规模都较为宽阔,这样的空间适合放置马车、轿子甚至晚清时期的汽车等,也有利于圈养大量马匹. 院落周边都建有较长排的建筑,建筑进深和等级相差不大,不似普通四合院有正房和耳房的尺度悬殊区别,这也是其建筑特点之一. 这种长排的建筑可以给饲养马匹和马倌居住提供更多规格差不多的室内空间,也是建筑适应功能的表现. 据《王府生活实录》中记载,很多王府马号中居住的佣人很多,以至于佣人的月钱占了王府总数的四分之一. 可见马号这种宽大式院落、排列式建筑形制对服务管理人员居住等功能是非常契合的. 另外,可以看出根据规模大小,并不是每座马号建筑都有祭祀建筑(表3). 但在马号单体建筑中除了祭祀建筑形制较高之外,其他建筑大多比较实用,建筑等级不高,常为硬山合瓦高坡垄清水脊屋顶,有的还用平草砖屋脊带蝎子尾作法.

表3 王府马号平面布局分析表

5 结论

王府马号作为清代北京王府建筑特殊的构成部分,同样承载了古都北京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马号建筑的研究可以丰富王府建筑历史理论,同时也能反映当时王爷出行的特点及王府内部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而且王府马号的功能布局与空间格局都展示出清代王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追求,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有的马号后曾被历史名人居住使用或用作其他重要功能,也使它携带上了更丰富的文化印记,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

清代王府马号建筑选址根据城市建设和府第建筑位置形成一定的规律. 由于院落规模大、人员复杂,马号常建造于王府府邸外部,或与王府府邸紧邻或相隔一段距离,又因王府府邸坐北朝南的布局特点,马号多位于府第偏南部,同时也方便王府日常出行的便捷;马号建筑的功能主要为作为养马、居住、管理等日用功能,同时有的马号有祭祀功能. 马号的形制特点是具有宽大式院落,提供日常驯养马匹和停放马车、汽车的场地;院落中建造排列式建筑,用于饲养马匹,方便日常管理;部分有祭祀建筑,建筑形制为歇山顶甚至更高;马号建筑装饰朴素,院落布局体现建筑功能特征,是四合院建筑布局适应马号功能的灵活改变.

猜你喜欢

王府院落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八一作品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