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高校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
2019-05-15粟梅
【摘要】为了对当前非英语专业高校大学生英语阅读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次调查,主要包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兴趣、素材来源、阅读存在的问题、提升阅读效果的主要路径,希望对促进非英语专业高校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调查
【作者简介】粟梅,贵州大学。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强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水平,本文以贵州大学为例,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英语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对当前阶段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逐步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能力。
一、调查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希望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有所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二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感兴趣的材料;三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的障碍;四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五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融合文献综述法、面对面访谈法,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情况调查表》,共设置了15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英语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英语阅读的兴趣、频率、素材来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等。问卷调查完成后,笔者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一些学生进行访谈,从而对调查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对问卷调查补充的效果。
三、調查对象
由于大一学生接触英语还不够深入,大四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本次调查主要以贵州大学大二、大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0份问卷随机发放,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无效问卷8份。实际调查情况表3-1所示: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及后续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贵州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73%的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期末和英语四六级考试,超过8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只有41%的学生喜欢课外英语阅读,55%的学生每周只有1次课外英语阅读,超过76%的学生英语素材来源是教材,61%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当前阶段英语阅读教学模式。36%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基础较差,在英语阅读中无法有效提升专注能力。33%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的障碍是词汇量小,24%的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深入。
五、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策略
1.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强化单词记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原理,科学地利用按词汇分类后循环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词汇,由短时记忆最终达到长时记忆。帮助学生更多接触英语,进行大量阅读和听力训练。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英语小说、电影和音乐,提升他们进行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对阅读中遇到的短语、句子和词汇进行总结,利用替换、合成、扩展等多种手段丰富阅读的广度,帮助学生对阅读素材有更深的认识。
2.在阅读文章前可以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头脑风暴活动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大家都说出自己对文章话题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集思广益,帮助大家获取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对理解文章提供帮助。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项阅读训练,师生之间相互分享阅读经验,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此外,还要了解文章中可能会成为阅读障碍的生词,帮助大家扫除词汇障碍,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运用阅读策略。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猜词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猜测生词的含义,不要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丰富学生阅读素材。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学习网站和平台,包括校园英语学习及测试平台,为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智能移动设备的充分合理应用,鼓励引导学生在排队候车时,或会议活动间隙进行英语阅读,强化对碎片时间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英语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自身阅读水平的稳步提升。
六、结束语
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针对贵州大学五个学院大二、大三非英语专业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在调查问卷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全面反映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段丽,赵晓军.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调查的文献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