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分析
2019-05-15李鹏宇
李鹏宇
(山西省公路局大同分局,山西 大同 037000)
地铁车站往往地处城市繁华区域,周边建筑群林立,地下管线复杂。而且地铁车站基坑往往深度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地层产生较大的扰动,极易使邻近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管线破裂等施工灾害,严重时甚至威胁居民人身安全[1-4]。
本文以天津某地铁车站为背景,借助FLAC 3D数值仿真软件模拟深基坑施工过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探究地铁深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建筑物及管线的影响。
1 工程概况
本文依托天津某地铁车站工程,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2 m,主体结构长度约247.55 m,结构宽度为20.7~25.5 m,主体标准段基坑深度约17.2 m,最深处基坑深度约为18.6 m,车站顶板覆土厚度约3~3.5 m。车站施工采用盖挖逆做法,施工过程中顶板及中板起到内支撑的作用。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配合内支撑,地下连续墙深32 m,厚度0.8 m 的C35 混凝土;坑内支撑共设置两道,第一道为埋深1 m,φ609×16 mm 的钢支撑;第二道为埋深11 m,1 100 mm×1 100 mm 的混凝土支撑;同时基坑底设置两排直径800 mm,壁厚30 mm 的钢管混凝土柱基础,兼做抗拔桩。详细的围护结构示意图见图1。
车站周边建筑物众多,但全部按照实际情况建模工作量巨大,因此仅选取与地铁车站相对距离较短且高度较大的建筑物,分别编号为建筑物A 和建筑物B。建筑物A 位于车站北侧,是一幢30 层高的商业写字楼,与深基坑边缘最近距离为17 m;建筑物B 为一幢20 层高的酒店,与深基坑边缘最近距离为20 m。管线则选取距离深基坑最近的两条管线,编号为管线C 和管线D,其具体位置分别为距离基坑边缘3 m、埋深6 m,以及距离基坑边缘5 m、埋深3 m 位置处。
图1 基坑及围护结构示意图
2 数值模型
2.1 几何模型
基于以上工程概况,建立如图2 所示的FLAC 3D 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尺寸为120 m×155 m×35 m,针对于建筑物、管线及围护结构需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a)建筑物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筏板采用线弹性模型的实体单元模拟,筏板下桩采用结构单元中的桩单元模拟,如图3 所示为建筑物及其桩筏基础的模型示意图。
b)建筑物用等效刚度的长方体表征,除单元体本身密度充当一部分建筑物荷载外,其余荷载按照每层15 kN/m2计算,通过施加应力的方式作用于建筑物上表面。
c)围护结构中地下连续墙采用线弹性模型的实体单元模拟,内支撑、冠梁等采用结构单元中的梁单元模拟,抗拔桩采用桩单元模拟。
d)管线C 为自来水管道,其直径为1.0 m,厚度200 mm,刚度参数为Q235 钢参数;管线D 为天然气管道,直径1.5 m,厚度为400 mm,刚度参数为Q235 钢参数。由于地下管线的尺寸与整体模型的尺寸相差较大,对其精准建模工作量大且难以实现,为了建模简便,管线横断面用等效的正方形表示,管壁采用壳单元模拟,其与基坑位置关系见图2。
图2 数值模型示意图
图3 建筑物A 及其基础示意图
2.2 数值参数
该车站影响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坑、沟底新近淤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新近冲积层、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岩性主要为淤泥、黏性土、粉土、局部夹粉砂。总体上,场地内土质较稳定,属稳定场地,适宜地铁工程建设。但上部地层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上较差,特别是粉土层在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失去强度,导墙、地连墙成槽等施工时容易出现坍塌,施工时需特别注意。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总结土体及材料参数于表1 中。
表1 岩土体材料参数表
2.3 模拟过程
本文所分析的问题为考虑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模拟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一是得到深基坑施工前,建筑物和管线稳定后的应力场;二是模拟整个深基坑的施工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a)建立自然土体模型,平衡地应力。
b)添加建筑物A、B 及管线C、D,计算至平衡。
c)清零位移场和速度场,施工地下连续墙和抗拔桩。
d)基坑施工,按照先撑后挖的原则,共分成5 个步骤。
(a)加第一道钢支撑,开挖2 m,计算至平衡;
(b)开挖5 m,施工顶板,计算至平衡;
(c)开挖4 m,施工中板,计算至平衡;
(d)开挖3 m,加第二道混凝土支撑,计算至平衡;
(e)开挖3 m,施工底板,计算至平衡。
3 结果分析
该工程的监测数据主要是围绕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沉降进行,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相对较少。如图4 所示为基坑边缘某断面沉降槽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曲线。可以看出,相较实测数据而言,模拟数据的沉降槽宽度更大,且沉降槽最低点相距基坑更远[5-7]。但观察整体走势而言,二者较为统一,且误差相对较小。图5 为相同断面的地连墙挠曲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曲线,可以看出二者走势一致,差别主要在最大挠曲点的出现位置和峰值不同。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程,基于此,进一步开展深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建筑物及管线的影响研究。
图4 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沉降槽对比曲线
图5 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地连墙侧移对比曲线
如图6 所示为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比是否下穿建筑物的沉降槽曲线。可以看出建筑物的存在对沉降槽形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物边缘沉降相对自然地表沉降更大,而建筑物本身由于其刚度较大及桩筏基础的存在沉降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建筑物相对周边地表的差异沉降,最大差异值约2 mm左右,差异沉降的存在极易使建筑物周边的地表产生裂缝。
图6 是否下穿建筑物沉降槽对比曲线
如图7 所示为建筑物自基坑边缘一侧至另一侧中间断面的沉降曲线,可以看出由远离基坑一侧到靠近基坑一侧,建筑物A 的沉降逐渐增大,表明深基坑开挖使建筑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如图8 所示为建筑物A 和建筑物B 不同施工步的倾斜值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建筑物的倾斜值逐渐增大,但是均小于规范控制标准0.002,表明深基坑开挖虽然对建筑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在可控制范围内。
图7 建筑物A 沉降曲线
图8 不同施工步建筑物A、B 的倾斜值曲线
如图9 所示为管线C、D 的位移图,其中管线C整体位移向下,不均匀沉降差值约5 mm;管线D 整体位移向下,不均匀变形差值约5 mm。相对而言,管线的水平向位移则大得多,如图10 所示,管线C、D水平方向的偏移量均为厘米级别,但其自身形变却仍保持在毫米级别。进一步提取其应力值可以发现,管线的主应力最大值为436 kPa,平均值仅为200 kPa 左右,远小于管线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线体量相对较小,其位移变形主要取决于土体的位移,当土体变形相对均匀时,即使管线距离基坑较近,整体位移值较大,但由于其自身变形较小,并不会对管线造成太大影响。
图9 管线沉降曲线
图10 管线水平位移曲线
4 结论
本文基于FLAC 3D 数值模拟,并对比现场监测数据,探究了地铁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管线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a)深基坑施工易使邻近建筑物与周边地面产生差异沉降,从而产生地表裂缝等危害。
b)深基坑施工会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易使建筑物自身产生裂缝,严重时还会有倾覆风险。
c)深基坑施工对邻近管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管线周围土体的位移变化,当整体位移相对均匀时,即使管线整体位移较大,但其自身形变很小,管线受力尚处于安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