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那些执着的背影

2019-05-15赵继

遵义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兵仡佬族傩戏

文 ■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赵继

遵义有这么一群人,从接触非遗到喜欢非遗,再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生坚守,矢志不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记得那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一个傩法师头戴面具,手捏法决,口念法号。村民们围成一团,观看傩法师帮主人家冲傩许愿。主人家对法师们恭恭敬敬,热情地向现场的人奉上提前准备好的热茶和糕点。在拥挤的人群中,有一颗小脑袋被现场热闹的氛围给迷住了,在他的眼里,戴上面具的法师如同一尊尊移动的神。这个被傩戏和傩面具迷住的小男孩从那时起便一心想要做一名傩法师,他就是遵义市湄潭县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志刚。

若不是年幼时那一次不经意接触到傩戏,如今82岁的杨志刚老人或许不会把傩戏传承与保护工作做为老年时期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迷上傩戏后,儿时的杨志刚便时常拿家里的刀具开始制作面具。谁曾想,这一雕便雕了一辈子。

在余庆县一家不大的牛棚里,一位男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头啃草的黄牛。过了一会儿,他额头微皱,看似若有所思。稍过片刻,他又再次凝神观看。接近下午,这位男子再次来到牛棚,随着“嗖嗖”声响,皮鞭拍打在牛背之上,牛“哞”的一声翻滚了起来,怒视着这位不善的“入侵者”。而它“苦难”的日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整个下午,皮鞭落下,牛起身,皮鞭上去,牛卧倒。时间久了,只需这位男子示意性的举起手中的鞭子,牛就会配合性地或站或卧,看上去有几分滑稽,倒却也不失风趣。

这位和牛有不解之缘,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一直观察牛的坐卧、侧立、翻滚,同时还到屠牛场观看屠夫解剖牛的男子便是余庆县的泥塑非遗传承人黄泽富。如今,黄泽富从事泥塑制作已有50多年,不仅能把泥牛做得栩栩如生,还能将金针菇、苹果、玉米、开心果等泥塑作品做得惟妙惟肖。

因为爱,所以爱

走进播州琴院,悠扬的琴声从小屋里传来。里面是播州琴院的创始人付敏在给学生上古琴课。播州琴院的大厅里,几张古琴静静坐落在琴桌之上。付敏的丈夫王兵是遵义古琴非遗传承人,也是贵州著名的古琴斫琴师。

王兵的外公年轻时就读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现四川大学),寄宿在从事古琴制作的杨家,空闲之余便跟着杨家人学习古琴制作,掌握了基本制作技巧。因为外公喜爱,便将琴棋书画一并教给儿孙辈,王兵自然而然也在其列。“以前学习古琴制作,是因为外公喜欢,当时可以玩的东西又不是很多,所以就无意识跟着学习了,掌握了基本制作技巧。2008年拜卫家理先生为师之后,对古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至今,他已经制作了11年的古琴。从因为外公的喜爱被动性的学习制作技巧,到老师的指引后的主动喜爱,再到后来与同门师妹付敏组建新的家庭,王兵的斫琴之路充满了爱。

许多古老的文化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傩舞和傩戏并没有销声匿迹,通过一代代掌坛师授徒传艺。在道真,更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化习俗如鱼得水。

家住道真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传承人杨朝忠于1976年9月拜道真浣溪村侯村坝仡佬族傩坛班掌坛师侯少华(法名侯雷月)先生为师,学习傩戏、丧葬、风水等巫教、佛教手艺,能从事冲傩、打保福、丧葬、提坟、上钱等大小法事近百种。1986年抛牌出师,取法名杨声泓。2006年,复拜浣溪村上安溪邓应全为师,深入学习佛教经义,已从事傩戏演出30多年。出师30多年,杨朝忠已记不清楚表演了多少场傩戏,但他享受每一场表演。当杨朝忠戴上一副傩面,顿时,他和神灵就合为一体,可以主宰自身和他人的命运。

民间艺人黄泽富的泥塑世界

如果没有如杨朝忠、王兵一样的传承人的守望,许多鲜活的非遗项目或许只能留给未来一个苍白的名字。

非遗传承,矢志不渝

雨后的湄潭县仿佛曼妙着一股看不见的轻纱,几只棕褐色的画眉在灌丛中上蹿下跳,经过雨水一个晚上的漫长洗礼,一切事物都变得精神活泼起来。杨志刚一大清早便将摄像机、录音笔、笔记本等一系列设备打包跨在背上。他要去的是双目失明的老傩法师游盛昌家。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摩的司机将车停靠在陡峭的山路边,给摩的上了锁返回乡里,杨志刚则将厚重的行囊背了起来,在弯曲的山路之上,一个老人单薄的身影渐行渐远。

从2009年开始,杨志刚先后拜访了湄潭县当地20多位傩法师。他很担心,十年八年后,湄潭傩面临失传,为了更好地把湄潭傩文化保存下来,杨志刚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他自出经费和收集整理湄潭傩的相关史料,并在当地文化管理部门支持下于2018年5月出版了《湄潭傩》一书。

王兵在斫琴工作室刮灰胎。42岁的王兵,是一名斫琴师。他斫一张古琴需耗时两年。“中国好古琴 2017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上王兵获得银斫奖。(罗星汉/摄)

在黔北之北,以尹珍之字命名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的世界丰富而神秘。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道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朝忠正在给弟子刘春生等人上课,他讲诉的内容是如何将傩戏唱词和动作更加完善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杨朝忠的家,也是道真县城里唯一的傩文化非遗讲习所。

从艺近40年来,杨朝忠一直从事傩戏等巫、佛教法事操作和技艺传承,足迹遍及本县各乡镇及邻近的务川、正安等县和重庆的南川、武隆等区县。为了更好地保存道真傩文化,杨朝忠自出经费搜集整理大量古书典籍。他将师传或搜集的近10万字傩戏科仪、剧本如《造棚杀杖》《开坛请神》《灵官座台》等32本全部进行了整理,并交县文化馆输入电子文档。

在古代,琴棋书画为“文人四友”,是文人骚客修身养性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古人弹奏的古琴,多为自身制作,民间称为“野斫”。遵义市古琴非遗传承人王兵介绍,制作一张声形俱佳的古琴需要100多道工序,倾注2年左右的时间和心血方能完成。

2008年以前,王兵一直在中石化工作,工作之余对琴棋书画颇有爱好。在朋友的带领之下,王兵来到了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卫家理老师的住所。当卫老师向王兵介绍自己于1968年创立的遵义播州古琴研究会的时候,特意提到了研究会名称的用意,即:除古琴的打谱、演奏、创作之外,还希望有人从事斫琴研究与古琴修缮,这样研究会的组成结构才算完整,卫老师鼓励王兵恢复家传的斫琴技艺。

听完卫老师讲述自己创办研究会的本意初心,王兵感到自己对遵义古琴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份责任,由此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古琴演奏与斫琴研究上,到2012年,王兵觉得全身心投入到古琴制作与演奏传承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辞去了中石化的工作,创办琴坊开始职业斫琴。

除自身斫琴,王兵还将斫琴技艺传授给他人。琴友周先生于2017年开始跟随王兵学习古琴制作,琴友郭先生也在2018年跟着学习。然而,要将斫琴技艺熟练掌握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能够做到,学习了3年时间的周先生第一张古琴尚未完工,学习了2年的郭先生的古琴制作目前也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序。

明知传承之路艰难,王兵却下定决心要将之进行下去。传承人不好找,他便把目标定在了自己孩子身上。“孩子喜欢,有弹奏基础,同时又具有天赋,我和他妈妈准备把他培育起来做接班人。”

余庆县泥塑制作非遗传承人黄泽富为了使泥塑制作更好地传承下去,创办了贵州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招收一批有悟性的年轻人做学徒。在教徒弟制作之余,黄泽富空闲时还会去学校为孩子们上泥塑课,在他眼中,多一个孩子感兴趣,泥塑就多了一个传承的可能。

那些不可再生的毁灭,是地方之痛,是民族之痛。

现今我们无缘再见历史上的无数传奇,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少一代代人一群群人的精心保护至此失传。不要让今天的绝技成为明天的回忆。

因此,一代代传承人守望,守望傩戏的声声入心、守望古琴的唯美清扬、守望泥塑的淳朴酣然、守望飘荡在空中的传说故事……这是守望者的荣光,也是守望者的诗和远方。

延伸阅读

遵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艺

茅台酒酿制技艺 仁怀市

传统戏剧

仡佬族傩戏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传统医药

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 红花岗区、汇川区

民俗

桐梓苗族服饰 桐梓县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王兵仡佬族傩戏
王兵老师辅导的学生线描写生作品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长胖了的狗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差一点
少数民族音乐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