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论
2019-05-15
未来,博物馆将往何处发展?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罗3月8日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七讲,带来题为《给历史以未来:对于世界博物馆现状的反思》的主题演讲。蒙特贝罗认为,博物馆诞生的本质,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或宗教性目的,而是因为艺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为了给平凡世界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特殊意义,因人们对过去、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而发展,而兴盛。
当前,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新情况、新局面,这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议题和挑战。同时,如何处理博物馆展品大众性和真伪性的关系,也为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蒙特贝罗表示,艺术品忠实记录并储存了过去的文明,他希望观众们能够走进博物馆邂逅艺术,体味艺术品的真实存在,从而获得个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的答案。
量子科技真能鉴定《兰亭序》?
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称,在一场“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上,一家叫做北京天鉴量子科技公司现场为一幅来自珠三角的藏家祖传书法《兰亭序》提供了量子检测,结果显示,这幅《兰亭序》是真迹!按理说,这应该是文物界以及书法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但却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吐槽。
近年来,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随之而来,所谓“量子科技”的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因为科学原理不明确,常常遭到质疑。
《宋画全集》欧美卷副主编、古代书画研究专家刘九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般来讲,瓷器、青铜器、玉器会与年份的观念结合地更紧密一点,但书画一定要到人、流派。对于《兰亭序》的事件,他表示这完全不入门也靠不到边。中新网记者在咨询几位历史学者时,也收到了“以前没听过量子鉴定”、“这很搞笑”、“完全就是个笑料”的答复。
文化市场新观察:古籍如何“热”下去
近年来,不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古籍类图书品种增多、销售加速正在成为趋势。受高考改革、教材改编影响,热销的多为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学生读者的普及类古籍。
学者冯保善指出,“古籍热”是与“国学热”相伴相生的,“国学热”反映出读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渴求人生智慧、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需求,古籍因能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而热度上升。
但是,随着“古籍热”的持续,品种激增、版本重复、编校质量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同时,激增的版本数量不但浪费了出版资源,也给读者选择古籍造成了困难。包括古籍在内的公版书过多过滥的情况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去年开始,书号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
随着古籍成为教育图书市场上的“准刚需”,未来,“古籍热”很大可能会持续下去,相关市场会稳步扩大。但在众多版本的激烈竞争中,把书做成精品,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最适合他们的产品,才是古籍出版的正路。
博物馆逆袭,文化需求井喷时代来临
近日,武汉晚报发表文章称,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博物馆正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面向社会开放,博物馆的“盛世”正铺陈在眼前,文化需求井喷时代已经来临。
博物馆的“火热”,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博物馆自身的努力转型,民众的文化需求,也同样是促进博物馆发展不可忽略的助力。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放到文化历史领域,去品味时间纂刻的美感,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综艺才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武汉晚报认为,博物馆的自我革新,创意创新,也变得更加有动力、有方向。可以说,前途无可限量的文化市场,正是由民众的文化需求催生出来的。
博物馆火爆还只是开了一个头,面对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还有很多路需要走。比如,我们的传统技艺,文艺精粹,诗词歌赋,如果能够走下神坛,走进生活,一样会受到大众的追捧与喜爱。总之,一句话,哪里有民众的需求,哪里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