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丹心
2019-05-14刘禄山
刘禄山
江西省博物馆和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的藏品中有数件稀世之珍——非常罕见的青花红色标语茶碗,它们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军民生产和使用的生活日用瓷。如今,它们已经是珍贵的一级文物。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具体由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创建)的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又称“湘鄂赣苏区”,其中心、核心区域在秋收起义爆发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流域。在当年火红的战斗岁月中,湘鄂赣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不仅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而且在财政和经济工作方面也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当时,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展经济,保障物资供应,根据地领导人非常重视经济建设,除了成立工农苏维埃政府银行之外,还创办各种手工业作坊,生产各类物资。例如,在修水县的腹地古市和石门就创办了两个陶瓷厂专门烧造碗、坛、罐等各种日用品,以满足军民的需求。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其他革命根据地中,是绝无仅有的成绩。受当时艰苦条件的制约,其陶瓷产品质地不是十分优良,但其装饰花面新颖,空前绝后,给广大人民群众耳目一新,凸现了当时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精神风貌。
这些花面新奇产品流传至今日,已经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和追忆先烈们经历惊天地、泣鬼神传奇的载体。每当瞻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无穷的精神给养。
下文介绍其中三件,与广大读者分享。
1.青花红色漫画标语茶缽(见图1、2、3、4),高12.2、口径16、底径9.5厘米。
瓷缽直口,芒口无釉,弧腹下收,圈足。器外壁花面為青花标语及绘画图案:图1所示花面类似一个红军骑兵队场景,人物、旗帜、步枪,图像非常具有写意风格,构图极为简略,图眼为红军高高举起的“打倒帝国主义”标语的旗帜;
图2所示花面图案只在边饰,主图书“拥护红军 胜利万岁 推翻国民匪党”标语,标语为手写繁体;
图3所示花面图案为红军上半身头像,边饰二面旗帜,下边饰镰刀斧头五角星形图。
瓷缽内底心绘一朵梅花。内壁两幅图案,一山村,另一幅为折枝花卉。
该茶具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修水古市瓷厂生产。缽口现有多道裂口,三处裂缝伸向腹上部,有的横向连接。口沿冲口、磕伤多处。
该瓷缽为江西省博物馆李科友先生1958年征集于修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1994年6月19日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近现代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阮家新、万冈、聂传鑫、赵永芬)鉴定为一级。鉴定意见:“革命根据地生产瓷器极为罕见。图案显示了瓷厂工人们拥护革命的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难得的革命历史见证物。”
2.青花“工农专政”标语花鸟纹茶碗(见图5、6、7),高11、口径14.5、足径9.5厘米。
瓷碗侈口,芒口无釉,弧腹圈足。口沿饰有两道青花弦纹,底部饰有一道青花弦纹。瓷碗内壁没有图饰,外壁图饰极为简洁,通围只有一个主画面。
花面绘两只菠萝形纺织花篮,篮插数片兰花叶,中间托起双线扇形框,框内从右往左书红色标语“工农专政”四字。花篮缀彩带图案,衬以两只腾飞的蜻蜓。瓷碗为当时修水苏区瓷厂生产。
该瓷碗来历颇为传奇:1932年8月,国民党五十师进攻修水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渣津,修水县委、县苏撤出渣津,来到店前村万海清家暂驻六七天。万海清的祖父万宝廷当时任农会组长,叔祖父万艳廷为共产党员。县委、县苏撤走时,将瓷碗赠送给万宝廷兄弟留作纪念。国民党军围剿苏区时,万宝廷将瓷碗藏在碗橱下面的暗阁里。1943年,万海清的妹妹出生,万家为小宝宝做“三朝”酒时,因为高兴,拿出来用了一次,碰巧被国民党团丁发现,被抢走了碗盖。万海清的母亲将瓷碗重新埋入土中隐藏,才得以保存这个失去了碗盖的茶碗。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家的人才重新将其挖取出来。1977年9月,万海清认为万家数代人已经在这只珍贵的茶碗上得到了充足的红色精神给养,为了更好地与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决定将其捐赠给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永久收藏。
3.青花“反对恋爱研究社”标语折枝花纹盖碗(见图8、9、10、11),通高19、口径14.5、足径9.5厘米。
该文物是三件稀世之珍中唯一有盖存世的。茶碗,芒口,弧腹,圈足。盖沿与碗口沿均饰有两道青花弦纹。短喇叭形盖钮与圈足外沿也饰有青花弦纹。
碗外壁一面书红色标语(见图8、9),一面画折枝花卉图案(见图10)。红色标语分三组,上组位于碗外壁上部口沿边,从左往右书“到了世上革命”六个稍大的字,下组位于碗外壁下部圈足边缘,从左往右横书“马克司精不死何”七字,似乎少写了个“神”字。“何”字后不知是字还是图案纹饰。上、下两组合围中间,从右往左竖书“反对恋爱研究社”。
碗盖(见图11)一面绘有芙蓉图案,另一面书有革命标语,即从左往右两字成列竖书“做成時界上苍者!(惊叹号上部呈三角形)”。
如同上文所介绍的第二件瓷碗,该瓷碗的来历一样颇为曲折动人:该物是湘鄂赣苏区修水古市石门瓷厂1931年制造,当年分发给红军16军第9师作茶碗使用。1931年12月,修水县路口乡农民丁来龙参加红军16军第9师驻扎在修水渣津的红军战地救护队工作。在一次战斗救护工作中,丁来龙负责救护一名伤员,该伤员因伤势过重牺牲。在牺牲前,该伤员随身使用的这个珍贵茶碗赠给了丁来龙,以表感谢。因为碗上有红色标语,丁来龙将该茶碗埋藏地下。1949年,丁来龙才敢将其取出。丁来龙去世后,该茶碗由其子保存。1977年9月丁来龙之子如同万海清一样,将这件红色珍品捐赠给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永久收藏。
这件珍贵的青花标语折枝花纹盖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一段心酸历史的重要见证——湘鄂赣苏区“恋爱研究社”肃反案的记忆载体。
1930年底,红16军9师进攻修水县城,全歼守敌,少共县委和妇联青年男女组成化装讲演团庆贺。事后,少共县委宣传部熊增寿提出成立“恋爱研究社”,帮助青年男女特别是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以此为平台,更好地发动、团结青年群众。中共修水县委、县妇联对此积极支持。
国民党却趁机利用这一群团组织大施反间计,他们派出国民党 62师陶广部的一名长相美艳的职业奸细许少游冒充少共团中央巡视员潜入修水。
1931年1月,许少游来到中共修水县委后,对“恋爱研究社”赞不绝口,建议修水少共将其普及到全县。县委当即指示少共组织工作组下乡去落实许巡视员的指示,发展恋爱研究社组织。不久,许少游借称有事,匆匆离开修水县。走前故意将一份“恋爱研究社”的名册和一份行动纲领和预定反革命暴动计划资料留在住过的床铺禾草堆里。
肃反委员会确知许少游真实身份后过分紧张,便武断认为整个“恋爱研究社”是一个有组织、有宗旨、有计划的反革命组织,于是组织全力逮捕“恋爱研究社”成员,大搞刑讯逼供,许多人未经审讯便直接被枪杀。结果,三个多月内, 500多位革命者人头落地。
直到5月初,中共湘鄂赣苏区特委书记李宗白亲赴修水调查,结果查明修水县委犯了扩大化、简单化与肃反中心论的错误,最终制止了这场泣血悲剧。(事见198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江西宜春地区史料征集办编撰出版的《湘鄂赣苏区史稿》第204页,1989年出版修水县党史办编撰《修水人民革命史》第153页,《文史精华》2004年07期《“恋爱研究社”的泣血悲剧》一文)
上文介绍的三只茶碗图案装饰基本一致,尺寸也差不多,第三只因为有盖,所以通高数据较大一些。三件器物的质地虽然不是十分精良,但还是较为讲究,例如,对于碗底,三只碗底都上了釉(见图12、13)。对于它们的通名,有的学者称其为茶缽, 或称其为茶罐,其实,南昌地区都称其为茶碗,其形制广泛流行于光绪年间江西地区民间,多为景德镇清末烧造。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政策,在革命期间,留下了大量红色漫画标语、宣传口号,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0年间的红色革命标语最为典型。红色标语宣传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饱满的内涵,自始至终服务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是我党我军最早系统开展的宣传活动,对人民队伍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中国革命宣传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红色标语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1.墙头标语,即用墨汁、油漆、粉笔、豆浆、熬牛胶兑石灰水等传统材料在墙壁上书写,红军的宣传队员们每到一地就手拿漆筒、各種颜料、粉笔、板刷在墙壁上画写标语、口号等;2.石刻标语。这类标语主要利用山川自然条件,在悬崖峭壁、石岩、石碑、石磴、石井旁刻字或刷写标语;3.木板标语。即把标语书写在木板或竹板上,在无墙壁的大道旁边或街道插起张挂;4.纸贴标语。将内容写在书写纸上的标语,或油印纸质标语。通常是图文并茂,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恩格斯曾说:共产党“每一次都经过了阶级斗争的搏战,每一次都把斗争内容简明地以政治标语的形式写在旗帜上。” 土地革命时期,利用红色革命标语进行理论灌输,是动员苏区民众的一条成功经验。红色标语宣传,大众化、通俗化、廉价、便利、灵活,易于为大众所识记与接受,是整合群众力量的政治号角,是党与苏区广大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
当年红色革命标语遍布苏区各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本文介绍的青花红色标语写在瓷器上在各种标语宣传形式中独具一格。
这种历史的痕迹不仅存留在器物上,还记载在历史文献中。1931年7月21日,时任职于中共中央局的滕代远同志在巡视湘鄂赣苏区的报告中写道:“万载所出的瓷碗、茶杯、茶壶等件,上面均书有革命的标语口号,特别令工农群众乐用之。”
青花红色标语茶具是土地革命战争这个火红年代中,红军部队、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政府重视标语宣传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见证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份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