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危机”
2019-05-14高续增
高续增
据网络消息,有人以“2019纸媒又停刊一大波”为题报道说,又有20家报纸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痕迹。这些报纸今天的命运是不是预示着杂志的日子也将越来越难过?而且有的报纸停刊, 却又以周刊和月刊的形式再生,这将加剧杂志生存空间的拥挤程度,让纸媒行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今天的大趋势是市场经济成分将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经济生活。铁饭碗,吃皇粮一类的词见得越来越少了。《银行家》杂志近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也能证明,只有坚定地走市场化的道路,以自身的价值含量求得社会的认可,才能化解大大小小的潜在危机,稳住脚跟,徐图发展。
市场化的内核是所有市场主体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成果都要先经受服务对象的百般挑剔,并由他们来决定那项社会产品的存在前景,凡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将走向黯淡,直到消失。政府的关爱,行业的补贴,今后越来越不能指望了。
应当看到,传媒手段的千变万化所带来的冲击只是我们这些做传统纸媒杂志的人所面临的危机源之一, 而且这仅属于末节,比这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是层次更深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你这本杂志的价值被这个新媒体社会认可的程度,具体讲我们《银行家》杂志的内在价值取决于所服务的金融界的认可。
不光是传媒手段变化快,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变化也很快,今天的金融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资金调拨和承兑外币那么简单了,也不是号称自由资本主义的萨缪尔森时代华尔街金融寡头们的那种逐利游戏了。网络科技的突袭点不仅仅限于信息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些环节,甚至直捣黄龙试图要改变传统金融自身的机体了。最明显的例证是大数据区块链的诞生,以往很人文的一个词——“信用”将来也可以全权交给科技来鉴定了,原来很令人困惑的对人品行的预测一瞬间变得一目了然,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金融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问题,这一进步对今后金融发展的影响不能小觑,如此,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信用评级业是不是要遭遇到滑铁卢了?
因此,以往许多金融理论的成论很可能要从教课书那一层面予以重新审视。在金融实践方面也是这样,如果你不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法规方面的变化,不关注各个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和流动性异动,不紧紧地盯住国内那么多银行都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有了哪些新的进展,不时刻盯住网络上不断曝出的花样百出的金融欺诈实例,说不定就已经被人在暗地里嘲笑你的杂志是本老黄历了。
危机感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秘笈,地球上的原始菌类生物能分蘖出动物来,就是因为那个原始环境中出现了危机的同时,原始生命中的异变者具有了主动应对危机的应急反应;再往后,人类之所以能够诞生,则是有那一小撮类人猿不再消极地躲避危机,而是选择对抗,经过抗争逐步具备了改造环境以应付生存危机的能力。如果把地球上的生命从单细胞到智慧生命的演变过程看作是一种进化的话,每次引发进化的契机都不是顺境, 而是危机。以这样的思维来看待新科技给当前金融市场带来的危机,则是新科技冲击的是迄今为止的“时点金融”,将会催生出的是加上时间这一维度的“四维金融”也未可知。
再看另一则消息:
北京时间2019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披露了《2018 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1亿笔,同比增长85%。2018年非银机构网络支付金额全年达到了208.07万亿元,同比增长45.23%。所谓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主要指的是第三方网络支付机构。其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理财通、QQ支付)是两大巨头,这两家所占的比例超过了90%。
这些数据直楞楞地立在面前,所有在中国金融这个天地中跋涉的人们不应当感到惊悚吗?我们这些一只脚踏在金融领域、另一只脚踏在传媒领域的人,也应当从中读出某种危机感来。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现在银行门口出现运钞车的次数比以前少多了,越来越多的银行柜台被自动存取款机取代,以前一宗宗以传统手段做成的业务,尤其是散户的小额业务因科技赋能而变得“多快好省”,各大银行年年增员现在已经变成了常态减员,……还有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它们被提纯和浓缩以后,就凝结成了上面那串冷冰冰的数字。
面对这些数字,金融界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心中的危机感当然要比我们这些做纸媒杂志的人来得更逼真一些,因为我们毕竟还要等到“秋后”再算总账,而他们却要每天都必须盘点得与失、计算盈与亏。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报道资金流陷入危机的信息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从小处说,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企业都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危险,你买新房二手房有没有预留偿付按揭的富余量?你要投产新品做没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开发前的投资收回期的估算?往大处看,作为一方大员你想建一个产业开发区以振兴所辖区域的经济,你做没做过充分的全面的行业发展前景和竞争风险评估?这个决策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对应的产业政策有没有相抵触的地方?要预先动用多少预算内的资金进行垫付?有多少个企业家对你要开创的产业园区感兴趣?他们的资金状况如何?他们的资金来源于哪里?都想成为CBD,你知道把自己变成CBD需要具备哪些外部条件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责任感会指令你要怀着危机意识,认认真真地做好上述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上述这些方面,我们做金融杂志的人应当替他们当好参谋,更早地发现其中可能潜藏的危机,帮助他们分析到位,并迅速地传递给他们,这是我们金融杂志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做金融杂志的立身之本,我们做好了这样一个“巡逻哨兵”角色,文初所说的“纸媒的危机”也就不会砸到我们杂志的头上了。
占据整个20世纪那种工业社会形态已经现出了疲态,那种社会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割”,有国家间地区间的隔阂,各个企业和行业间的各自独立运营。而现在国家间的分界线、行业的分割线越来越模糊,社会资金的大融通已经开始把各行各业、甚至一个个国家整合成一个超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条件下,巴西密林里一只蝴蝶的翅膀掀起的扰动与得克萨斯风暴之间似乎已经开始有了某种微妙的联系,谁也不知道哪个地方资金链的断裂起于哪片青萍之末,也不能预测最终会导致哪个行业的草莽受到致命的一击。
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没有危機感,就是你面临着的最大危机。”
当年,卡尔·马克思就是敏锐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而断言它必将走向没落的。我一直深信那个社会——“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判断,并从这个出发点开始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写文章,写成了《建立全社会资金流动的投入产出表》,希望能借助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掉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经济危机。后来我把这篇文章作为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递交上去,前前后后所花费的时间比别的同学多上好几倍。
我学的是经济统计,但是当时我不知道,那篇论文的内容已经踩到了金融领域的边缘,而且从当时的计算手段看(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我那篇论文颇有点科幻的意味。现在看,以眼下的科技手段做成我所设想的那个宏大的工程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如果(仅仅是如果)现在我国有了这样一个巨型的全社会流动性的动态沙盘,虽没有把握说能够有效应付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危机,起码可以借助它更早地发现我国宏观经济体内哪里出现了资金异动,这不失为发现金融危机苗头的最好的一个工具手段,更有意义的是,也只有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够做成这个工程,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西方人日本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起而效尤的。……可惜上面我最后这段文字只是止步于感慨的一声叹息。
(2019-3-29)